文:堂主
易經有古老的智慧,現代的詮釋。
我考量群組內有20%的年輕華僑及小留學生,未必看得懂文言文。我和浩一老師在討論易經演講時,避免老學術的咬文嚼字吊書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中文系經典文學的底子。
浩一老師用英雄人物來說歷史故事,將古老的智慧傳承下去,能活用、能實用、能實踐!能開闊視野,能博古通今,能通曉世事!
我請七本易經書的作者來開啟您對易經的認識,以下是浩一老師的演講前言,這場海報是老師親自設計的!
說説管仲的「需」卦之前,先知道他與齊桓公之間的「酸辣湯」故事。
當時,齊桓公面試管仲之際,問說「我好玩、好酒、好色」,你猜管仲如何接招,他又回答了什麼?
需卦,是「從種子看見大樹」的賞識力基本功。而如何用賞識力預見成功,「需」卦有答案。
說說狄仁傑的「未濟」卦,先知道他的神探角色,是一位荷蘭人塑造的。
如何與好學聰明、疑心病重的老闆相處,狄仁傑的故事有答案。
「革命尚未成功」,但是它已經在路上了。易經有一絕佳智慧的卦「未濟」,說明「月圓前,最美!」的道理。
文:堂友
昨晚浩一老師的演講,以說書方式說易經,即使你是易經門入漢,仍可聽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對易經有所涉獵,昨晚就是溫故知新。所以,長達三個小時,在北美已近半夜,竟有意猶未盡之感。
浩一老師用管仲的故事,來解釋「需卦」。「需」卦由上卦「坎」和下卦「亁」構成。坎代表水,乾代表天,天上有水,形成雲。雲字後演化成「需」。需卦的需字,望文生義,就是需要,需要「等待」,需要聰明地等待。
浩一老師對歷史的橫向思考,給我們啟發。我們歷史課本上只讀到管仲輔佐齊桓公,「富國強兵,尊王攘夷」是管仲留下來的政治標記。歷史課史好像沒告訴我們齊桓公有三大邪,但管仲認為好的君王「人君惟憂及不敏為不可」,君王首重不優柔寡斷及勤奮。即至齊桓公執意攻打魯國,吃了敗仗,身為宰相的管仲,卻有「小敗換大勝」的政治智慧。齊桓公才恍然大悟,管仲以「等待之道」的結果。如「需」卦的等待之意,耐心等待,天上的積雲,總會降雨的。
聰明的等待可以預見成功,一粒種子終會長成大樹。
文:堂友
我一路聽的很迷惘,如入五里霧中,直到問了兩個問題,把前因後果組織起來了,才豁然開朗,
拍手叫好,和妻子小娟像找到寶物一樣的興奮,彼此不斷分享剛才的看見 。。。
佩服老師快速而且精準的抓住問題的要點,還有看待經典的角度,所以我寫了: 五體投地。
謝謝老師,謝謝福臨基金會,謝謝蔚藍團隊,相信很多人都有共鳴。
老師用歷史人物談易經非常有趣,讓我這種對中國歷史不了解的小留學生聽到欲罷不能。我對狄仁杰的認識就是從劉德華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國」和趙又廷的「狄仁杰之神都龍」電影中看的。聽完老師講完管仲和狄仁杰的故事後,體會到老師說易經其實是教做人處事的道理和態度。聽到老師說做人還是要會説好聽的話不禁會心一笑,做人真的很難,不僅要修身養性,還要學會見人説人話。這堂課受益多多。謝謝蔚藍提供這麼好的機會 🙏🏻
歷史人物之多,浩一老師以管仲和狄仁傑的故事來相應易經的其中兩個卦象,實在太精彩、太有意思了!
第一次聽易經、讀易經的初學者,聽到眼睛貼在螢幕,手也不停的做筆記。
前面一個半鐘頭,感到有點深奧難懂,後面一個半小時豁然開朗。老師的講述功力讓人敬佩!👍
浩一老師從那麼多的歷史人物當中、64個卦象當中,先選出這兩個代表性的人物和卦來跟我們分享,其深意之重、之濃。我幾次在老師演講的內容中,飄到目前社會的現況,和自己身旁得知的一些小故事,覺得呼應的不也是這個故事、那個事件嗎?
所以末了有堂友問老師,「易經」會不會已經不合時宜了呢?老師的回答給了肯定的答案。
期待下週的易經中篇。謝謝昨晚浩一老師三個多鐘頭不間斷的演講,伴著那瀟瀟的風聲,其實很有效果呢!😊謝謝蔚藍團隊、謝謝福臨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