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今天是聖誕節後的第一天,聖誕節交換禮物之後,傳統在家拆禮物的日子 ,是Boxing Day。所以,我也先來拆拆蔚藍給我們的禮物:王新蓮要與我們分享《回聲》這張專輯背後的故事。
三毛1988年散文集《鬧學記》裡的其中一篇文章《我要回家》有説到這段:
「⋯也是在那個時期裏,滾石唱片公司與我簽了合同,承諾要寫一整張唱片的歌詞。
我快快的寫好了好多首歌詞去,滾石一首也沒有接受——他們是專家,要求更貼切的字句,這一點,我完全同意而且心服,製作人王新蓮、齊豫在文字的敏鏡度上夠深、夠強、夠狠、夠認真,她們要求作品的嚴格度,使我對這兩個才女心悅誠服。她們不怕打我回票。我自己也不肯懶散,總是想到腦子快炸掉了還在力求表現。常常,一個句子,想到五百種以上的方式,才能定稿,而我就在裏面拚。⋯」
原來王新蓮與齊豫也敢退三毛的稿,三毛也心悅誠服地重寫,才有了這張傳世的《回聲》。在這篇《我要回家》裡,三毛也説了當時她,要出版四本書,一張唱片,一個百廢待舉的家,頭都要爆掉了,⋯
至於《回聲》的製作人王新蓮會帶給我們什麼禮物呢?今晩拆了就知道了。
文:堂友
聽完新蓮姊前半生的故書,是不是也讓你想起自己的故事? 聼著新蓮姊的自彈自唱,有沒有也想加入她的合聲?她説的是音樂之外的回聲,卻引起我們內心的共鳴。
從無拘無束的童年,到迷惘的青少年,新蓮姊走過的路,好像也是我們曾經走過的路。在聯考龐大的壓力下,找不到人生方向,打電話給「張老師」傾訴,幸好新蓮姊碰到一位至今難忘的高中好老師,受到鼓舞,⋯後來誤打誤撞參加金韻獎,得了優勝獎,進入了音樂之門,⋯
新蓮姊的前半生是離不開音樂的。她會唱歌,彈吉他,作詞作曲,製作專輯,充沛的音樂才華得以展現。她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製作了高難度的專輯:《回聲》及張艾嘉的《你愛我嗎》,⋯。從十三歲到二十九歲每天不間斷的寫日記,成了她的書《13歲以後的16年》的源頭,三毛曾為她寫了七頁紙的序,⋯
昨晚聽了好多好好聽的歌,《You’ve got a friend》, 《Today》, 《請不要把眼光離開》,《戀歌》,《問心》,回聲裡的《七點鐘》,夏宇的詞《她想》,張艾嘉的《最愛》,《鷺鷥》,⋯到最後的《祝福我》。這些歌伴隨著新蓮姊的成長,對她別具意義。這些歌對我們來說,也別具意義,因為聽到這些歌時,會讓我們想起,我們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或某一個人!
文:堂友
一場疫情,在2020的尾聲,喚來了新蓮姐。
當初耳熟能詳,跟著哼哼唱唱「往天涯的盡頭單飛」的我,沒想到在十幾年後,一家大小也有飛向天涯盡頭的勇氣。
在今天的演講裡,過往的歲月在蓮蓮姐的自彈自唱的歌聲中,緩緩地、一幕一幕的回到眼前。(真是讓人淚眼婆娑...)
每一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隨著新蓮老師的歌聲,拉開自己人生的一幕幕篇章。感謝老師的分享,2個小時的人生故事,十首歌曲的自彈自唱和播放,每一首特別的歌,都伴著我們走過那段青春年少,有苦有樂的歲月。
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聽了老師的分享,未來還要繼續書寫,也要用最「真實的版本」,寫下自己實實在在的故事。
文:堂友
感謝蔚藍團隊和福臨基金會,這是一個充滿感性的夜晚。
新蓮老師的坦率,真性情,豪邁,自由,看人和事的角度,敢於和大家博感情,在在令人驚嘆。
我們跟隨著她的生命故事而情緒起伏,更看到自己深處的,久違的夢想與傷痕。
沒有講大道理,卻撩起回憶的激盪與共鳴,真是一次深情的體驗,不只是歲末的回顧,更是人生上半場的整理與告別。
唯有經歷苦難和奮鬥,才有這樣的美麗動人卻又充滿療愈能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