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回顧禁歌的歴史,《何日君再來》也是其中之一。歌詞意境優美,予人想像空間,使得這首歌與「靡靡之音」畫上等號。
《何日君再來》最早是一部中國電影《三星伴月》中的插曲,由周璇所演唱。第二次中日戰爭結束,只要跟「日本」有關的字,對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都相對敏感,《何日君再來》歌名及歌詞中的「日君」,被影射為「日軍」,而成了「何日軍再來」,1949年就被列為禁歌。
《何日君再來》始終與「禁歌」畫上等號,除了國民政府,這首歌在登陸日本之時正是1940年代二戰如火如荼進行之期,被日本政府因「靡靡之音」為由,列為禁歌。1950年代中國的共產黨政府則是把首歌認為是上海墮落生活寫照,所以也被禁。
1978年鄧麗君以甜美的嗓音重新詮釋〈何日君再來〉,在1980年代初期的中國迅速傳開,中國官方為了打壓這個現象,禁唱鄧麗君的歌曲。這首歌一共歷經了超過30年的禁歌歲月,卻也是華人圈中傳唱度最高的歌曲。
太多太多的歌曲,不論台語還是華語,皆以無限想像的被迫害妄想症又荒謬可笑的理由禁播禁唱,這些歌曲未因查禁而消失,反而傳唱至今。
文:Debra
昨晚馬芳老師談禁歌。記得有堂友問,馬芳老師在研究禁歌的過程,有何樂趣呢?我想,樂趣應該在於可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政治氛圍,在位者及庶民之間對立的想法,⋯
以前歌曲要經過審查,審查沒通過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也許是當時的大環境所致,也許有的人,就是愛找年輕人麻煩吧!從另一層面來説,有人有了一些權力之後,非要把這權力放大不可,不然不足以証明你的重要性,所以就會有些令人費解之事發生。有堂友提到德國納粹的例子,令人印象深刻。
我以前非常喜歡的兩首歌《抉擇》與《忙與》,為了要通過審查,歌詞都被改了。《抉擇》的歌訶原本兩人要分手,但審查人員一定要創作人改為有圓滿的結局。《忙與盲》原本的歌詞是:「曾經有一次晚餐和一張床,我已經遺忘,⋯改成了:「曾經有一次晚餐和一個夢,我已經遺忘,⋯」意境大不同。曲解了創作人的原意,也是令人不解。
不過,聽馬芳講禁歌,談音樂故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
文:堂友
芳老師集合禁歌,一次講清楚,為這些歌的過往說故事,光是想,就感覺很暢快,很療癒。
又一場精彩的演講, 謝謝馬老師, 謝謝蔚藍人文堂. 這裡是今天演講介紹的歌曲整理.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lcW-HhKeHa_zIwf1MvfgZM1qMN-CBcS
閉關在家,居然藉著蔚藍人文堂,開了一扇大窗子,看到許多以前沒有見過的世面。
謝謝堂主和各位義工的辛苦和善意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