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心理醫師怎麼看《天橋上的魔術師》? 他們看到了原生家庭,創傷症候群,性別認同,族群融合,消失,死亡,⋯及其背後的「意義」。
《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主軸在於記憶、童年與消失。童年跟消失的配搭,像是人們共有的默契。童年總是美好的,美好則總是脆弱的。美好就只是記憶魔術的騙局,碰了就會碎。縱然能像魔術師一樣影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卻無法為我們真的改變世界。
消失包括很多種,死亡不等於消失,逃走也是消失,到另一個地方追尋更好的生活也是消失。消失是真正的存在,唯有那個東西不見了,你才會記起那個東西你愛過。也唯有你愛過,才能證實那個東西真正存在。
昨晚葉姿吟醫師的演講令我深刻的一段是探討如何活出有「意義」的生命。劇中的人活得痛苦,死亡好似一隻貓,悄悄地出現,用銳利的雙眼提走停擺的生命。亞隆說:「死亡是生命不可切割的一部分,思考死亡只會豐富人生,不會弱化生命。」面對死亡,可以幫助我們以一種真實的方式過生活,充滿自覺,面對焦慮,產生樂趣。
Victor Frankl 説:「人無法發明意義,但必須發現意義。」消失與死亡也有其意義。尋找它們的意義就是希望能在悲戚內,找尋到幸福的稜線,以拐騙自己,美好就在眼前,而非天邊。
文:堂友
很羨慕你們能夠陪你們的父親走完最後的一段。
我11歲的那些一年夏天,父親在香港臨去機場搭機回家時,突然發病,就這樣在香港走了。
一群孤兒寡母在基隆碼頭風雨交加中接回父親是棺木。從此展開艱辛的歲月。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若我們來世之前, 能看到自己生命的盒子, 盒裡放著,我們在世間所有將發生的事, 我想沒有幾人願來到世間受到血淋淋的瀝鍊,你幼年喪父的苦,是大家都看的到的,有的人的苦是外人看不到的。
感謝老天你都ㄧ步步走過了, 要多給自己建立一些漂亮的回憶!
文:堂友
謝謝葉醫師!
從熱門戲劇的角色出發,來探討心理學,讓人覺得深刻。由戲劇的角色來做心理分析,反應到自己的成長背景和周圍接觸的人、事、物,感覺心理學不再是字裡行間那麼生硬、充滿哲理、難以理解的學問了!
歐文.亞隆曾說過:「所谓心理學,就是用艱深晦澀的說法,來解釋生活中簡單的道理」。
覺得葉醫生好聰明,用戲劇裡,來自不同家庭成長背景的孩子當實例,來探討心理學的問題。可說是「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詮釋艱深晦澀的心理學知識」。
在整個演講裡,個人感受最深的是在葉醫生談到小不點的消失-「死亡」的這個議題上面。人們都害怕死亡,對死亡感到焦慮或是恐懼?
死亡是一種消失,卻也不是真正的消失,當你找到生命存在的意義,踏在那一條路上,有一天就算死亡來臨了,你真正的消失了,對於自己也許不過只是靈魂的轉換,而對於別人也許是永遠的存在(在心中)。
文:堂友
幫爸爸洗澡
爸爸低著頭, 羞赦的任由我一顆顆解開衣扣, 醫院的衣服極為簡單. 連內褲也無, 在解下父親腰帶那一霎那, 做女兒的我也有點尷尬。
父親顫抖的雙腿邁過浴室門檻, 慢慢的坐在小椅子上, 我看著他坐穩後, 先試水溫高低, 水溫不可太燙或太涼, 老人家的皮膚敏感度很低, 水溫不對容易燙傷或受寒, 花灑速度不能太強或太緩, 太強唯恐傷害已經脆弱的筋骨, 太緩則失去按摩功效。 我移動蓮蓬, 水流划過裸露的身軀, 衝擊著不再結實的肌膚, 蒼白的肌肉軟軟的搭在骨架子上, 隨著手部的活動像一片片輕飄的窗簾在水聲中晃蕩。 喉頭鎖骨上端躺著甲狀腺開刀痕跡: 從胸腔一直到胃部如蛇般的紅色蒼疤, 是一連兩次心臟大手術的成果, 攝護腺開過兩次刀, 膝蓋長長一條刀痕是去年換植的人工膝蓋: 斑斑駁駁、大大小小傷口, 訴說著這位老人多年來與病魔奮鬥的戰績, 證明他生命的韌性。
我輕輕拍打著肌膚, 來到私處, 那個創造撫育我的器官, 在兩次攝護腺手術, 被掏空掏光, 已經永垂不朽, 這時心中突然有種奇怪的念頭, 爸爸媽媽也做愛? 當然, 不然我從哪來? 可是很難想像自己父母親熱的鏡頭!
日益消瘦的身體使爸爸的腳看起來特別粗大, 爸爸的腳就像長年踩著泥土的農夫, 粗、短、厚、壯, 一根根近乎四方體的腳趾頭並排列一排, 分不太出哪根較長哪根較短, 特大號灰灰黃黃的腳指甲堅硬的扒著肉身 , 一如老人固執不變的個性; 厚厚的腳背粗皮, 宛如天上掉下一塊土, 剛巧落在腳趾頭後端, 與五個趾頭相連, 形成立體長方形。 而爸爸並不是個農夫, 也非藍領階級, 他是個不折不扣穿西裝打領帶的企業家, 一個傑出的銷售員, 成功的談判家, 他習慣於發號命令, 很少聽人訴說。爸爸一直工作到80歲才退休, 退休之後, 放棄交際應酬, 深居簡出, 不與業界來往, 也不跟親友相親。我想不出年輕時這一雙粗厚的腳如何塞進去尖頭曼鞋, 是不是就如一個人也許經過文明的洗禮, 外表看來, 去掉許多稜角,但有機會釋放出來, 其本質就顯露無疑?
憐惜、感慨的按摩著鬆軟的肌膚, 爸爸老了, 不只是外表老了, 精神老了, 心靈也真的老了, 一個人不管曾經如何叱吒風雲, 究竟有老的一天, 有失去自我控制力的時候。這是我第一次幫爸爸洗澡, 雖然希望只是偶而的一次, 等爸爸身體好些他就可以自理, 但是我知道, 究竟爸爸已是83歲了, 他只有越來越依賴子女的照顧, 而我也準備好, 今後不只是為他洗澡. 包括餵飯、清理他的個人私務, 都是女兒義無反顧的, 過去他是一家之主, 這幾年我們的角色逐漸調換中, 今後恐怕他將變成我的娃兒了!
文:堂友
大概是同有照顧父親接著喪父的經驗,雖然至今已經13年,仍有痛痕未乾,一觸即痛的感覺。
一向知道小編Debra 清晰老到的文筆,但今天幾位文友,其叡,Fanta, Michelle, Suzan,
至情至性的描述,真摯自然,字字都成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