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我如何看待我的身體?
我如何看待我的家人?
我如何看待我的工作?
遇到困境,我選擇什麼樣的對應方式?
我是否因為自己的反應和對應方式而“受苦”或“受限”?
這個困境可以教我什麼功課和成長?」這些是許瑞云醫師及鄭先安醫師昨晚提出的問題,我們若能好好地捫心自問這些問題,許多困擾我們的疾病也將不藥而癒。
壓力來自於身心分離,抗拒現況與事實,過度期待,情緒和人際關係與壓力密不可分。身體是物質與能量的動態平衡,⋯疾病的顕現只是各種不平衡下冰山上突出的一角,⋯我們的想法,情緒會影響到身體,身體在不平衡之下,疾病就發生了。
在許醫師及鄭醫師處理的病患中,有很大比例都不是病理上的探討,而是心理、親子關係、家庭關係與工作壓力。 許醫師舉了她的案例:母親掉髮的原因是擔心女兒大學讀的科系。小女孩皮膚的問題是害怕父母離婚,中年大叔的突肚腹脹來自姑媳之間的問題,⋯把這些“卡”住他們的因素拔除了,自然而然他們就自癒了。
疾病的關鍵往往“卡”在病人的情緒與心念,若能用不一樣的角度看待事情,就能夠“釋放”怨懟的心情,甚至能夠改成一種感恩的態度的時候,身體會“鬆”開來,心能平靜下來,我們的身體就能開啟修復與自癒的過程。
文:堂友
許瑞云醫師説到她轉向另類療法的契機,動機很單純,身為一位醫師,她想真正幫助病患,遠離病痛的糾纏;或是說,梳理內在的糾結。而她發現疾病跟心理有明顯關聯,像是失眠、自律神經失調、慢性發炎,⋯生病背後的原因,往往與身心靈失衡有關。
「我尋求、學習許多另類療法後發現,許多病不是醫師醫好的,而是『自我療癒』,我們的身體是很精密的儀器,只是過去我們都太輕忽自己的能力了。」
過去長期受到西醫薰陶與訓練的她,也在「轉念」之後,人生使命更加明確。她演講、出書、拍攝影片......行醫的熱忱不變,只是改變了方式,轉而以「能量」,引導大家走向身心靈平衡,過「不生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