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Debra
李斯特這樣形容蕭邦的夜曲:「⋯就像從旋律墜落下來的露水。」蕭邦的的音樂具有鲜明的個性和獨樹一幟的浪漫抒情風格,有的激昂雄壮、有的氣势磅礴、有的色彩豐富、⋯為歐洲的浪漫主義音樂增添了奪目的光彩,被稱為浪漫主義的“鋼琴詩人”。
吳毓庭老師在人文堂為我們導聆蕭邦的音樂作品,名為「琴人絮語」。吳老師談蕭邦,彈蕭邦,再適合不過了,這場講座既是音樂解析,也是音樂欣賞。
吳老師提到了這部電影《戰地琴人》《Pianist 》。它的主題曲是蕭邦的夜曲《Op. Posthumous 》,有深呼吸般的前奏,前段如啜泣般,但後段甜美,⋯。蕭邦的練習曲兼具技巧與藝術,例如:《革命練習曲》,「最艱難的技術帶著最偉大的美麗,動態宛如一首詩。」蕭邦創作的前奏曲,受巴哈的啟發,他想嚐試不同的調,⋯
波蘭舞曲是波蘭的貴族舞蹈,䔥邦從七歲就開始創新波蘭舞曲,最為著名的是:英雄波蘭舞曲,軍隊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是波蘭錯置重拍的鄉村舞蹈,蕭邦從十五歲開始創作馬厝卡舞曲,共留下四十一首馬厝卡舞曲:「我的鋼琴總是聴著馬厝卡。」蕭邦馬厝卡舞曲的特色:「同時有天真的新鮮感和成熟的風範」。
蕭邦還為情人的竉物小狗寫了圓舞曲,充滿了詼諧與歡樂。大鋼琴家魯賓斯坦特別偏愛蕭邦的《船歌》,因為《船歌》的動與不動都在琴聲裡。
在蕭邦的音樂作品中,每一個旋律、每一個装飾音,都如詩一般。蕭邦的作品如此具有魅力,却没有任何嘩眾取寵意思,全是發自内心的情感表露,他是從詩的角度来吟唱每支曲子的。感謝吳毓庭老師給了我們不一樣的導聆:知性,感性,且餘音繞樑。
文: 陳雪鴻
對許多音樂曲名過耳即忘的自己,吳毓庭老師的「琴人絮語」演講,喚醒了記憶匣子,而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發現:名家音樂就在你身邊,電視廣告、電影配樂裡。
2016夏天,旅行到波蘭的克拉科夫,輕車簡從,臨時參與了一場在舊王室住所Wawel城堡,舉辦的當地音樂節開幕音樂會。
當天表演的亮點,是由前一年蕭邦鋼琴大賽「最受觀眾歡迎獎」得主,且在當地出生的音樂家Szymon Nehring,與管絃樂團協奏蕭邦的《e小調鋼琴協奏曲》。
衣冠楚楚的觀眾坐在城堡的露天中庭,仰望隨音樂逐漸由藍轉黑絲絨般的天幕,歸燕穿梭在古老的簷廊間,不時啁啾唱和。時而迴盪在城堡裡的鐘聲,伴著夏夜晚風,輕拂樂團女音樂家們的裙擺,搭配年輕鋼琴家演奏的蕭邦,浪漫無限,讓現場所有觀眾都沉醉在充滿詩意的氛圍裡。首次這麼接近蕭邦,自以爲這就是如詩人般蕭邦風格的全部。
當15歲時的我們,只能埋頭在升學數字與文字堆疊的閉塞生活時,蕭邦已經融合了祖國的民族舞蹈音樂,開始寫《馬厝卡舞曲》,輕巧流動的節奏符合他的青春年紀。
更別說他幾乎寫了一輩子的系列《波蘭舞曲》。不同的表現風格,應該也是反應著當時的生活與心理。蕭邦在音樂表現上,也是很斜槓的。
許多蕭邦大賽獎得主,在詮釋蕭邦的作品時,也各如其人,他們自己的背景、個性,甚至生命經歷:
來自阿根廷的阿格麗希彈的《小狗圓舞曲》,自然奔放;雙親在文革時被批鬥自殺身亡,傅聰彈起《夜曲》,似乎載著許多愁;趙成珍的手指飛揚,跟他的琴音一樣有戲;齊瑪曼神遊在故鄉馬厝卡;遲幕之年的Sziplman,不裝飾不雕琢琴音,徜徉在祖國波蘭的音樂中,平實無華。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在有著文人風格的音樂家吳毓庭老師的導聆下,地球不同角落的人,在同一個天空下,共享蕭邦留給我們的養分。
文:堂友
是否想過鋼琴家怎麼用琴音和你輕聲細語的對話?
聽了吳毓庭老師的「琴人絮語-傾聽蕭邦鋼琴曲中的詩意與人性」,你很難不愛上蕭邦,愛上吳老師的「吳氏風格」的古典音樂導聆方式!
以蕭邦的鋼琴音樂為主軸,可以將Zoom玩成:現場直播的音樂沙龍講座;鋼琴單曲(蕭邦的名曲-夜曲)歷史創作的典故和相關曲目分析;以廣告、電影、舞蹈的部分來聽蕭邦音樂傳遞的豐富情感;從歷史背景的脈絡聽蕭邦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華麗大波蘭舞曲」、「波蘭舞曲」、「馬厝卡舞曲」、「圓舞曲」等;最後再介紹從蕭邦大賽脫穎而出的近代鋼琴家,是如何詮釋蕭邦樂曲以及個人演奏的特色。
把演講場合從刻板的檯面移動到琴房,老師配合演講內容當場彈奏鋼琴,在切換至投影片講解,或再從投影片轉到影音影片做註解分享,毓庭老師個人的音樂素養,結合科技的創意利用,將一場演講變得更生動、有趣、觸動人心,讓聽眾在一夜之間完整地擁抱蕭邦,由陌生變熟悉。
我在三個小時的講座裡為老師鼓掌數次,吳毓庭老師的講座讓人刷新對線上演講的想像,全場除了很深刻的感受蕭邦美妙的音樂外,對老師獨特的內容安排方式、很有氣質的文學用字遣詞,把古典音樂文學化的個人演講風格,實在相當敬佩啊!
文:Vicky
千江有水千江月,老師的副標題下的真好,單從老師介紹這意思我就被吸引了。
老師的文學底蘊紮實,每次總要呈現不同的內容來突破自己和給聽眾不一樣的觀賞視角。在提及傅聰彈奏的手指就像書法的線條一樣落在琴鍵上,這又觸動了我第二次。
書法是中國國粹之美,能融合悠久的文化精髓變成自己的表演風格一直是華人在國際上揚眉吐氣的不二法門。
藝術是多元的,如何在國際間脫穎而出,看的是個人的文化底氣,中華文化五千年的歷史,書法的展現展現的是個人的修行意境,王羲之有個好老師讓他從大自然的觀察中來學習書法筆法的呈現,由於用心去體會過,所以王羲之才能成為書聖。同樣的,吳老師總能用很貼切的比喻來讓我們看到作家的展現風格,收穫良多。
感謝蔚藍人文堂的用心,讓我們每次聽完演講覺得精神糧食又內化到心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