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當我第一次聽到雲老師演講巴黎美食時,華麗無比,驚為天人,在Q&A時間裡忍不住露臉,當眾表達粉絲的崇拜之情與感激之心。
雲老師以一種很頑皮的表情,用說悄悄話的語氣說:「其實,演講裡最啟發人的有時不是主旨綱要,往往是藏在枝微末節裡的逸聞趣事。」真是深得我心啊!
今晚邀請大家在米其林餐廳的貴賓包廂裡,準備好您的美酒和起士盤,一起視吃巴黎美食,保證餐桌上是縱貫古今,學貫中西的豐富內容。
上半場以食色文化的美食外交、並介紹巴黎富有文藝氣息的美食餐廳。下半場以美食與美酒的配對為主,且追求美食藝術的生活美學。雲老師精心準備400張簡報,穿插他個人博學多聞的逸聞趣事。
*講演人簡介:
雲中君,台大外文系學士、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碩士、博士。
曾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海外工作會駐法書記長、中法比瑞文化經濟協會秘書長、中國留法比瑞同學會秘書長、世盟總會副秘書長、代秘書長等職。
亦曾服務政府公職十年,派駐法國巴黎、荷蘭海牙、美國西雅圖、紐約等地。中年改行轉道,任職巴黎國際投資營管集團資深顧問,周旋於歐、亞國際貿易。
旅歐、美三十餘年,性喜隨境研習各族歷史語言、藝術文化。目前閒雲舒捲花都,醉心開卷吟詠,饕饞美食佳餚、鍾情旅遊園藝,悠然擊壤自娛。
文:Debra
Bon Appetite!祝你有好胃口。
雲中君老師昨晚給了我們一頓結合了法國美食,美酒,藝術,文化,歴史,⋯的大餐。這大餐是雲老師的學識,外交歷練,三十多年旅居法國的經驗,⋯濃縮而成的。真希望自己的胃口能大一些,腦容量也大一些,才能裝得下。
法國人十六世紀初文藝復興之時,從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引進多元飲食,之後太陽王路易十四發展出宮廷美食(Grand couvert),拿破崙善用美食促進外交(Gastrodiplomate),十九世紀末有美好年代(Belle Epoque),二十世紀初的瘋狂年代(Annees folles),發展出了高級美食(Haute cuisine ),2010年法國美食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500年來,美食、美酒、騷人墨客,王宮貴族,⋯共有釀製了法國的食色文化。正如法國人說的:Chere et chair ,就是Prostution gastronomique ,食慾與色慾與結合,食色性也的典範。法國人浪漫,但不論是「飲食男女」或「食色性也」,“吃”永遠排在“性”之前。
雲老師昨晚說了交際花文化(Courtisanrrie),波希米亞主義(Bohemianism ),新藝術(Art nouveau),裝飾藝術(Art deco),⋯。還說了許多名人的趣聞:Edward VII 有專用的香檳浴缸,浪漫的法國文人都死於性病?李鴻章曾下榻的酒店,黛安娜王妃死前最後一頓飯,以海明威命名的Bar,傳奇人物Cora Pearl,Meta Hari,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的位所,⋯雲老師都能如數家珍。
雲老師還提及了法國女人的愛情觀:愛情不是盲目的,但有時還是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浪漫的法國人,真的很有意思呢!
文:堂友
打著燈籠去哪找一個講座的老師願意配合全球聽眾的時差,半夜三點起來測試電腦,四點開講,一講講五個半鐘頭?
巴黎時尚、巴黎精品、巴黎藝術我們略有耳聞,但巴黎的精緻料理、美食與藝術、美食與歷史、美食與文化、美食與葡萄酒…,這麼豐富的內容課程,哪裡能在一個講堂一次講完,而且不急不徐詳細透徹,這獨一無二的課程,在雲中君老師不吝的分享下完成了。
當老師的投影片秀出一張一張精緻的法國餐時,我忍不住喚身旁的女兒一起來聽講,老師流利的法語唸著一道又一道的佳餚,我連做筆記都來不及,只能望著圖片興嘆,倒是學了三年法語的女兒認出幾道菜,說那就是她想吃,但卻也唸不出菜餚名稱來的。😂
有人用工作旅行的行腳豐富生命;有人用攝影圖像留住霎那美麗的永恆;有人用舌尖品味酸甜苦辣做環遊世界的紀錄,雲老師的人生閱歷以上三樣全囊括。跟著老師的圖片視吃頂級的巴黎、紐約、西雅圖等各地特色、美味佳餚,雖然看得到吃不到,還是覺得很享受。
我特別有感老師提到他的美食餐廳名單選擇的標準「五覺」,不只要視覺、嗅覺、味覺、聽覺,還要有「場覺」。場合也很重要,讓吃重視的不只是食物的美味而已,還有餐廳建築裡裡外外的美學、藝術、歷史欣賞,讓品味美食不只是滿足口腹之慾而已,而是體現巴黎人藝術與美學文化密不可分的生活。
雲老師的人生閱歷如同一道又一道的美食佳餚,有滋有味,豐富又有層次。🥰
課後小考來了!
Q1: 世人稱為法國烹飪之母,從義大利麥第奇家族來的凱薩琳皇后,對法國美食的影響,下列何者不對?
1. 提倡攝取多種蔬菜和家禽,像洋薊和小牛肉,取代以飛禽獵獸為主的肉食舊習.
2. 漸漸捨去中世紀使用近東傳入的香料
3. 她自義大利引進叉子,率領一群廚師嫁到法國宮廷,對法國料理影響很大.
Q2: 關於法國美食和義大利美食的發展,何者不正確?
1. 法國講究專業,有專門機構和制度來考核廚師資格.
2. 義大利美食,由各個領域的專業精英投入, 從餐廳發展出來. 而法國美食由家庭發展出來
3. 法國美食講究視覺上的精緻. 從首都巴黎發展出來.
Q3: 新藝術(Art nouveau)和裝飾藝術(Art Deco)的比較,何者不對?
1. 新藝術(Art nouveau)講究手工藝術形式,充滿活力和波浪流動的曲線. 否定機械化的時代特徵
2. 裝飾藝術(Art Deco)直線型設計較多,反對自然(特別是有機形態的)的、單純手工藝的趨向,而主張機械化的美。
3. 都是從西班牙開始,而在法國發揚光大的藝術
文:陳雪鴻
什麼才是「好」?~巴黎美食饗宴之後思
說是滿漢全席,一點也不為過。眾多菜盤裡,分別裝了文化、歷史、繪畫、文學、音樂、建築、舞蹈、政治、美酒……五個半小時的馬拉松長度的演講,雖扼腕自己只能享用半馬的餐食,但如果以吸收量來說,其實聽者也早已噎滿喉,雲中君老師恨不得把他滿腹才學,全部掏出來分享。
主講人列舉多家巴黎的餐廳,不缺價位高昂的名店,但是,他並不主觀的認為,那就是最好的餐廳。就如一瓶超過百萬歐元的香檳酒,瓶子裝飾的價值,遠超過酒的美味,就算是好酒嗎?
那些裝飾得金碧輝煌,或者食材高檔、烹調技藝領先群雄、具歷史地位的餐廳,在巴黎自有其客層而屹立不搖。但是,平價、有特色,甚至曾留下自己美好或難忘回憶的,在每個人的心中,也有其無價的地位。
影響著法國飲食文化的凱薩琳皇后,婚前淒涼的境遇,從破落的義大利富可敵國的梅蒂奇家族,政治聯姻嫁到法國。丈夫的不忠不義,她委屈求全,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還改變了法國飲食文化,從野味到蔬菜小牛肉。戲棚下的好位子,是屬於耐心等候的人。相對於少女時期的悲苦,終究成為醞釀美好未來的養分。現代女性也許不以爲然,覺得沒有情感的婚姻,像嚼蠟一樣。區別在於自己如何認定。
演講裡的「食色性」見聞,首開眼界,自己穿鑿附會的解讀,原來「浪漫花都」有其弦外之音。
小仲馬、雷諾瓦、秀拉、馬奈……的作品裡,藝伎與色妓,並不少見。她們滋潤了藝文人士的內心,激發他們在藝文上的成就,讓後人得以欣賞,但也間接奪取了他們的生命。如燦爛煙花,光彩一瞬間,給世人留下永恆的美麗印象。
文化的發展,非海市蜃樓,也不是封閉的單行道,必定是逐步全面性的滲透、影響,改變。文化更無好壞,就是一種現象的呈現。對於當下的我們來說,不讓別人受到傷害、自己開心的事,就是「好」事~
少年時,母親煮點心等著我們起床,激情的看半夜的世界杯棒球轉播賽;站在烤玉米攤前等候,任由煙塵與香味在臉上縈繞;自己烹調「偽米其林」餐…………也都是美好的飲食文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