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廖老師連講三小時,加上Q&A一個小時。下線後,我們私下討論兩個小時,直到美西凌晨兩點。
漂島之後,我們的心情都無法上岸了。
有神堂友深夜兩點半寫心得,有人早上七點半寫心得,陸陸續續出現聽眾回饋的佳作,那不寫不快的擱淺,非得一吐為快。
廖老師因為魚,而發現海。曾經隨眾走過安穩安全的路,安穩安全的路特別擁擠和競爭,他最終選擇常軌之外的英雄之路,完成一趟又一趟偉大的旅行。
每趟偉大的旅行後,人還是人,內在卻被重新整理過。您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一趟旅行之後,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改變了,你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
海上四十年,書寫四十年,廖鴻基以一己之志結合眾人之力,三管齊下:知性(推動海洋教育)、感性(創作海洋文學)、行動(實踐海洋計畫),影響更多人重視海洋資源,再影響更多人發掦海洋精神!
1990年台灣立法鯨豚為海洋保育動物,1997年廖鴻基推動海上賞鯨,歷經無數的反對和挫折。25年來,有超過1000萬人次在花蓮外海賞鯨豚,幾乎是台灣人口的一半。
今日你看見美麗的太平洋上有賞鯨船,你不會同時看見有捕鯨船; 今日人們不會以吃到海豬仔(海豚)或是海翁肉(鯨的台語)來驕炫親友。當想法改變了,世界大不同!
他是海的信差,這是他的天命,以影響力回饋這片海洋的厚愛!
廖鴻基是東華大學講師,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 ; 無數台灣海洋文學的碩博士論文,一定要以廖老師的作品為研究資料,可見其學術地位重要性。我在研究廖老師一系列的作品後,精選其三為代表作,策劃成「廖鴻基海洋三部曲」:黑潮漂流、男人與他的海、漂島。
「漂島」是2000年的親身經歷,2003年初版成書,至今20年。故事的魔力透過雲端,由作者口述,那情境、那細節、那些人、那些事又活回來了!
我們跟著廖老師繞過半個地球,去阿根廷漁場捕魷魚,那是一個我們從未聽聞的世界,因為書寫而傳世。
以廖老師在台灣海洋文學的高度和地位,他一年有超過兩百場演場邀約,講過上千場演講,並深入校園宣導海洋教育。蔚藍人文堂要如何招待這樣一位獨特的主講人?
廖老師的演講風格不華麗、不炫奇、不花俏,一如本人,樸實真誠,更顯彌足珍貴。在簡報中珍藏廖老師浪漫如詩的金句,在口語中表達他的個人特質,在書本中保存個人文字識別度。我唯一能回報的是:讓Q&A成為挖寶藏之所。
廖老師接受過眾多專業主持人和採訪人及影片介紹,Q&A時間要找出別人沒問過的問題,我必須做足功課,才對得起聽眾不離不棄的相知相隨!
文學是小眾,海洋文學又是文學領域的旁支。因為珍貴,捨我其誰?感謝支持!一流主講人需要一流聽眾來鑑賞和讚賞!
好不容易人爬上岸了,心又留在漂島!
文:陳雪鴻
2001年末廖鴻基隨魷釣船遠颺,回臺灣的半年後,重回停泊在海港碼頭的同一艘船,當初他休憩的艙房。近鄉情怯,心頭五味雜陳,房內日曆還停留在2月5日,他離船的那一天。
1945年12月25日,日本老師因戰敗國被遣送,「高砂丸」號離港前,友子無助的揮手相送。歷經60年的等待,日本老師在船上寫給友子的信,終於寄到了《海角七號》~
之於火車的離情依依,搭船遠行,無疑的更是令人惆悵。古詩人柳永煙波江上與戀人別離,相看淚眼,哽咽無語。諸多的因素,影響著再相見的不確定,每一次分離都有可能成為永別。
母親來自漁人家族,曾有兒時的印象,一日放學後,看到母親傍著餐桌哭泣,原來是她最疼愛的大表哥,繼五舅後,又喪命於捕魚的海上。海洋為供給我們豐富的食物,也毫不留情的奪取人們的生命。
約20年前,在一個研習裡,聽著廖鴻基,述說著他的遠洋故事,延伸他的行腳與視野,和那些思念陸地上的家,心情卻難歸的船員故事,印象鎸刻在我心中。
愛海的人,心胸豪邁寬廣。近20年後,廖鴻基說得更雲淡風輕,勾起想去一探究竟的好奇心,匆匆跑圖書館借書,跟著一趟海上遠行。發現,當時雖已是以漁為業的廖鴻基,在初上捕魷船,仍與擾眠的昆蟲、奔騰的海洋、與遠離時事的船員們,有許多的奮戰與心情起伏。
在船上拋開俗世凡塵,單調風景可以細看慢描:擬人化了抽象的自然現象:千變萬化的雲彩、時而溫柔時而怒吼的浪、無處可躲的工作聲響;更有隨行飛翔的海鳥、拍不完的海上美景、生死與共的行船人,是看海日子裡的觀察。而越畫越好的繪圖,更是時間練成的巧手。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不間斷且醒來仍記憶猶新的夢境,是牽掛、思念與寄情~
「著陸:是出航?還是返航?」對廖鴻基,或一年中超過9個月都在海上,甚至3年才回家的鐵骨柔情船長來說,各有其歸屬與解讀。
如今廖鴻基已由大船換成小船,也從有目的地的遠揚,進化到隨海洋漂流了。
而我下次到市場買魷魚時,腦中必會浮過一幕幕的南太平洋捕魷魚故事。
文:堂友
今天的演講,帶領我們游離到了另一度空間。
隨著廖老師的發想,尋找機會,面試,受訓,出海,換船,描述最真實的討海生活。。。回到陸地上的情緒衝擊。我們的心境也跟著不斷的起伏轉變。
廖老師平實的描述那些大海的無限豐富,他口中的高船長,他的狗,和用拳頭懲罰違規抓鳥人的大副,刻畫出討海人的粗曠與對動物深層的關懷,一句 “大家都是在討生活” 更是道盡了最大的謙卑與憐憫。這些簡單的圖像語言直接摸到人心深處。
問答時段更是精彩紛呈,主持人和講員的隨時引用不同書籍和其他人物的話語來闡釋漂流的力量與意義,兩個人的機鋒妙語,精彩紛呈,好似齊天大聖上天下海,我們見證了高手過招,智慧與風趣並呈的高水準的即興對話。
今夜,是一段令人驚喜的美麗時光。
廖老師的persistence 及insistence 值得佩服,在他緩緩的述説,我們似乎都親臨其境,溶入了無境的大海中。
文:堂友
有幸今年因為蔚藍人文堂的講座,知道島國也有我們自己的海洋作家。
廖鴻基老師大半輩子在海上,他對海洋的觀察、海洋的生態、海洋的潮汐、海洋的朝夕的體會和感情,不是一般我們在陸地上看海洋、寫海洋的局外人所能描繪書寫出來的。
台灣雖為小島國,但我們遠洋漁業的成績卻是世界數一數二,海洋外交(與全世界的漁業合作)比實質的外交邦交國可能還要多。遠洋漁業是不容小覷的產業。這激起了廖老師想一窺究竟:遠洋到底在哪裡呢?的念頭。
廖老師從自己起心動念的動機說起,到開始找資料、積極主動敲門、航前準備、出發遠航….,一路完整的故事,雖然是20年前的事情,老師說來彷如昨日,我們和老師一起搭上遠洋漁船,驚心動魄地跨過海盜水域的麻六甲海峽、沈藍海面的印度洋、越過赤道,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又到達驚濤駭浪像要把船折斷的好望角海域,再到南大西洋,最後抵達目的地阿根廷外海域,看見全世界魷魚捕獲量第一的台灣的遠洋漁船怎麼實際捕釣魷魚的作業;還有一路遠航,在如同漂島一樣的船上的討海人、船上的大副、掌握全船如同國王一般的船長,他們在海上的生活、心境和歷練;巨大的不同種類的海鳥成群的畫面,像Discovery 頻道一樣的逼真真實,既是海洋生態的觀察,也是海洋保育的倡導。
遠洋一旦出發,一次就是好幾個月,生活在有限的空間,又遠離陸地,如同一艘「漂流監獄」,最需要克服的是孤獨。老師分享他在海上的觀察,與船員相處之間的故事,最多且最動人的還是內心深處和自己的不斷對話。老師說:「海看那麼多了,還學不會海的開闊嗎?」
文:李彬
「小時候媽媽對我講
大海就是我故鄉
海邊出生 海里成長
大海 啊大海 是我生活的地方
海風吹 海浪湧 隨我飄流四方」
伴著這首《大海啊故鄉》https://m.youtube.com/watch?v=X_2uZ3NfTQg入睡。
我做了一個夢。我變成一個小孩子。Peter Pan 從我的窗子飛進來,他說「你是龍的傳人, 應歸於海族,應回歸於蔚藍的海洋。」他帶我飛出窗子,飛向大海,飛到海的空間。這裡有許多美人魚,海的女兒還沒被世俗這種病毒感染,有一隻寵物小鳥,喜歡往海裡丟石子。Peter Pan 指著有一個漂亮女人說,她叫維納斯,誕生於海上的貝殼中。我們去見海神,這裡他統治。
在海神殿,面容粗曠的海神微笑對我說「你一定有很多疑問吧?」
我說「是的。這裡是異次元空間嗎?所有與海有關的事你都知道嗎?你這裡有北冥的鯤嗎?鯨魚是它的後代嗎?
東海龍王和你是一個系統嗎?哪吒鬧海時你在嗎?徐福帶八百童男童女出海去了哪裡?是日本嗎?鄭和下西洋找沒找到建文帝?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您有想告訴美國嗎?海底沉船裡還有沒有汝窯,有沒有雞缸杯?是因為孫悟空把钉海神針拿走了,所以颶風越來越多嗎?您對全球變暖怎麼看?廖鴻基老師說「有人出海多了回歸不了陸地」。他們是海族嗎?」
海神聽罷哈哈大笑,「海族不能干預人族的事。
我現在明白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碧海青天夜夜心 」,你在人族待的時間太長了⋯⋯」
我看到他嘴在動,卻聽不到後面的聲音。感覺有人掐我的腰,另一個聲音「又做白日夢?你以為你的航程是星辰大海?又想出海,跟誰去呀?有女的嗎?有我漂亮嗎?」。我終於明白為什麼中國只出了鄭和一位航海家了。
「從那遙遠海邊
慢慢消失的你
本來模糊的臉
竟然漸漸清晰
想要説些什麼
又不知從何説起
只有把它放在心底
茫然走在海邊
看那潮來潮去
徒勞無功
想把每朵浪花記清」
這是我手機的鬧鈴聲。張雨生的《大海》https://m.youtube.com/watch?v=EXaLvBGqQww
「我在哪裡?」這好像是《挪威的森林》結尾的一句話。
我在讀小說?還是在做夢?
文:堂友
驚艶!
一是廖老師質樸生動的故事,有深意,二是藍老師的訪談,引發廖老師的坦率心歷,深深領受到用心,寫作導訪的耕耘和精緻,想說又不知説什麼好。
深夜十一點結束,突然瞭解:我長成在花蓮海濱,現在天天到太平洋另一頭海岸(加州新港市)聽海的聲音,看海的顏色,聞海的氣息。
過往的旅程,經歷,真實夢幻交織,原來我身不由己,其實搭乘過許多艘幻化的遠洋漁船,所以,對投影出來的文字,和海洋,深深感觸!
YouTube 上有好些廖老師的演講,Amazon 只有三本,迫不及待請問,漂島,在爾灣或那裡可以買到廖老師的書?
文:堂友
對愛釣魚的我,原本最期待的是這場演講的魷釣情節。
結果驚喜連連,釣魚的部分依然精彩,但其他宛如”鏡花緣”的奇妙情節反而讓魷釣成為配角😁
廖老師這趟曲折的旅程真的是峰迴路轉。例如魷釣燈曬傷,狗“暈陸”,”人球”經驗,校長兼敲鐘(船長兼船醫), “約會情節”, 需要助跑才能起飛的”胖鷗”真的讓人聽的瞠目結舌,有時又不禁莞爾😁
這才是真的行萬里路(船)勝讀萬卷書⋯⋯真男人👍
期待廖老師的長篇小說問世🌹
文:堂友
都市的繽紛繁華與廖老師海的無邊遼闊,成強烈的對比。 廖老師緩緩述說旅遊的故事,從A點到B,C....點的每個人物,事情,大自然的改變,扣人心弦!人真無比渺小!非常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