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彬
聽了吳毓庭老師和劉岠渭老師的講解,海頓的第83號交響曲 「母雞 」和舒伯特的第8號交響曲 「未完成」。還有樂賞基金會行政總監陳香蘭講述「默觀無限美~劉岠渭的音樂講堂」在YouTube 上架,以及十幾年來對古典音樂的推廣。
我雖然不懂古典音樂,這堂課的信息量對我來說也比較大(香蘭說:「愛與不愛古典音樂之間,只差一個劉岠渭的距離」。蔚藍說:「我與劉岠渭老師之間,只差一個吳毓庭」。我與他們的之間差著萬水千山)。可也想表達一下對他們推廣古典音樂的追求與付出的感恩之情。
劉岠渭的講解讓我覺得回到國中聽國文老師講一堂"古文解析"。劉老師的講解深入淺出,從為什麼樂曲取名「母雞 」和「未完成」,到講解奏鳴曲的四段式結構:快板,慢板,詼諧曲,快板。有如古文的「起,承,轉,合」。
然後講解每個樂句(如「母雞」中雙簧管吹出母雞啼叫的聲響和「未完成」中Cello聲音像撫摸著頭),樂句與樂句之間的關係,樂句與樂句之間的停頓,留白(劉老師那個停頓的動作,您一定記得。
如果您聽過他的課。香蘭說:「他永遠以愛樂者的心理切入,一話語、一動作,瞬間讓觀眾感受音樂美妙之處,有「當頭棒喝」、「瞬間開悟」的快感」),和樂章與樂章之間的轉折過度。他就這樣「說文解字」把一段古典音樂形象生動的呈現講解出來。
吳毓庭老師也講到"回文"樂句,有如古文的回文詩,「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劉老師講解時陶醉的樣子讓我羨慕,"陶陶然樂不思俗,醺醺然醉在樂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音符"之間也。
劉老師治學嚴謹。給我們講述了每首曲子的創作背景。讓我們知道它們背後的故事,史實。「未完成」為什麼是兩章?他查閱和閱讀舒伯特的兩篇日記來驗證。
毓庭老師也從作者的生活經歷來解讀樂曲,如海頓的調皮童年,爬梯子,剪辮子,所以在樂曲中喜歡調侃聽眾。舒伯特嚮往流浪生活,樂曲中充滿了愛與痛的交織。
毓庭老師還鋼琴演奏這些樂句,來加深我們的印象和理解。雖是才子,可記憶訓練彈奏也要大量時間。可見他對音樂的追求,對講解的用心,對聽眾的負責。
Q&A時段,樂賞基金會行政總監陳香蘭講述「默觀無限美~劉岠渭的音樂講堂」在YouTube 上架,第1集:來自他方的皎潔 德布西:月光
https://youtu.be/xjK9XueOqnc
(我有訂閱。)預計錄製約200集,未來將以每週一集的節奏公開,2023可望全部完成。上架兩週,已有4560位訂閲者。
她還分享推廣古典音樂的歷程,從去學校裡推廣,被人不理解而問「小姐,你想賣什麼?」,到現在學校主動來聯繫請他們去教學。
十幾年的付出終於有了成果。他們還想把古典音樂賞析,劉老師的課推向華語世界,甚至西語世界。「讓大家跟著劉老師徜徉在古典音樂的性靈世界,讓音樂成為一生摯友。」
感恩樂賞基金會把這套珍貴的導聆課程公開分享,無私的付出。大家趕緊訂閱吧,分享給親朋好友們吧!
感恩吳毓庭老師和劉岠渭的講解,香蘭的分享,蔚藍人文堂的組織。期待著吳毓庭老師的導讀「劉岠渭的音樂密碼3」,12月4日,蔚藍人文堂,不見不散!(是每周都見!)
文:堂友
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可能有所謂的契合不契合的問題?那人與音樂的契合度呢?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你喜歡什麼樣的音樂?
以前聽古典音樂純粹就是當讀書或睡前的背景音樂,很少留意這些知名作曲家的個人成長背景、創作來源、所做曲目的相關典故和樂曲組成…等等,這些日子以來,透過蔚藍人文堂與樂賞基金會合作的線上講座,不用出門也能有古典音樂可以欣賞,也才接觸到原來古典樂的導聆有這麼多的知識量與精彩性。
樂賞的講師們把我這個古典樂的門外漢,從原本只是聽皮毛粗淺的古典樂聆聽者,帶到一個能細細地體會、感受古典音樂真正內涵的境地。
古典樂音浩瀚無邊,這次講座吳毓庭老師從劉岠渭老師錄製的影片中選擇了的兩首曲目:海頓的第83號交響曲「母雞」、舒伯特的第八號交響曲「未完成」做分享導聆。吳老師旁徵博引的選用不同年代樂團、不同樂器、或自己自彈鋼琴等做曲目的欣賞、分析與比較,將一首曲子以一個鐘頭至一個半鐘頭的時間,細細的品味與深入的講解後,當我再聆聽、再品味這些曲子,感受美好樂音的細胞與細胞接受體對這些音符都敏感又深刻起來。
看著74歲的劉岠渭老師對古典音樂的熱情與推廣;年輕自稱「古典大叔」的吳毓庭老師豐富多元的古典音樂內涵,讓我們原本離古典音樂那麼遠的人,也終能將古典音樂藝術融入生活裡,學著在人生的後半段時光,開始聆聽古典音樂,喜愛古典音樂,有那麼一點懂得古典音樂…,既珍惜又無限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