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中秋節之夜,美西晚上七點,美東晚上十點,本該在戶外賞月,卻在蔚藍人文堂雲端群聚391人,賞的是「老派少女」,悅的是「愛珠的真與誠」,創下洪愛珠實體演講和線上演講最高參與人數的新紀錄!
出乎意外的人氣旺旺!
早在本週文宣期,幾位「老派少女迷」率先發文,寫出讀這本書的心得感想文,貼出自己買書簽名照,說出自己和這本書的因緣 ;我還探聽出好幾個讀書會都選讀這本書,大大為這場演講造勢成功。
在Q&A時,堂主問:「請在聊天室寫下:已讀、已買、將買、正在讀中...這本書的喜愛狀況。」有42位書友已讀已買,有50位即將買書,整場演講有近兩百則留言,台上台下垂涎敲碗,幕前幕後心心相印。
有堂友C表白說:「蔚藍選書標準獨具慧眼!比如上次的『鏤空與浮雕』和這次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這根本是我們去書店時,走過路過會錯過的好書。如果不是每週演講前的介紹文知其所以然,並在聽過蔚藍堂演講後被感動被驚喜,整本書變得神采飛揚,晶晶亮亮,買書送禮、自用閱讀,兩相宜啊!」
我的選書標準啊,接人氣、接地氣、通人心。
承蒙信任,蔚藍人文堂得以邀請作家本人隔空現身說法,闡述創作過程,讀者也可以一邊聽講一邊打字表達自己的看法,勇敢的讀者可以打開螢幕向作者表達感謝與尊敬,害羞的讀者可以在聊天室隱身發問。
有人問:「為什麼會用愛珠這個名字?」
另一人露臉說:「我也叫愛珠。」
愛珠愛愛珠!可愛的愛珠!
愛珠的真與誠,不只在文字,也在言語。
在介紹文裡,我刻意引用一段原文,讓讀者感受愛珠風格的文字之美,介於文白之間的精簡清雅,感情在欲語還休的內斂含蓄,留白讓讀者各自領受。
便有堂友P看懂這一段:「還是老派啊,最終連個驚嘆號都沒歡呼一聲,只當是生活中的日常,憑藉吃麵,看出兆頭。/ 這下子新派少女也想一嚐老派切仔麵的幸福滋味。」
留言:「你這對驚嘆號的評論,有意想不到的趣味 ; 還新舊對比,不但莞爾,真要叫絕!你看書真是仔細。」
看書仔細也在Q&A的默契。
當堂主問:「媽媽從全乖剩下半乖......。」(P.279) 一個不忍問,點到為止;另一個不甘命運的偷襲奪走至親,動人之處在淚光閃閃。
還有泡英國茶的兩個秘訣,溫茶具與蓋燜茶。「茶會自己完成自己。因而人最要緊的,就是不要對它多事。」泡茶唯有等,燜足五分鐘。
好的問題是讓主講人暢所欲言,優質聽眾問出許多有趣的好奇問題:
*在英國留學時,最想念什麼台灣思鄉之物?
*你會建議的台灣伴手禮是什麼?
*談談你的老派婚禮?
*「亞洲媽媽」的家風與教養,對你的影響?
*「以食富養三代」,懂吃,連結人與食物的情感。
*從台北觀點,掀起大稻埕的回憶,與蘆洲在地美食的推廣
*請問你的中文寫作能力是如何養成?
*請問你最常用什麼醬油?
話題從書裡書外,香氣四溢。
「珺」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從一個北台灣家庭的團員餐桌說起,當成今晚賞月的餐桌話題與人情連結,讀一本有情有愛的家族故事史,讀一篇有滋有味的故鄉飲食史~處處藏情。
但願人長久,但願食常在。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45場
文:Monica 明諭
一開始,我並不想買這本書。
當時主觀的覺得,寫吃的書,到處都是,餐廳推薦網站泛濫成河,滿滿待閱的書單,真的不缺這一本。
回台灣時,參加心中文學女神的簽書會,會場在台灣文學館,一個 充滿日據時代的回憶,一踏入,時空隧道頓時拉回那個被扭曲又純樸的年代,彷彿可以聽到舊廣播傳來濃濃日式演歌的曲調。
散場後,漫步於台灣文學館,位於角落的書店,竟再次和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偶遇。那就買吧 ,無論如何,這也是2021台北文學獎散文首獎,看看第一名的風采,沾沾喜氣,啜飲養分,也值得。
買了書,看了一部分, 擱淺書架,生活事,工作事,佔去心思。
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口,讀書人會找到最佳閱讀時機。 2022年的中秋夜,竟隔空和作家洪愛珠親見,聽了2個小時分享。
若再找藉口擱置,真的就看輕人和書之間的緣分。 書海茫茫,能夠多次相遇,真該好好惜緣。
清空思緒,默默地翻開第一頁,重新讀起。這次,從第一字,細細咀嚼其中滋味,嚐著嚐著,頁數漸薄,最終頁,靜默出場。
大家都說這是一本寫台灣人的吃書,紛紛討論書中提及的所有商家,攤商。
但我覺得這是一本寫【情】的書,寫本省家庭的故事,寫台式人情的細膩,寫世代的傳承,寫故人的聚首,寫足跡,寫光陰,寫傷痛,寫落寞,也寫滿滿的愛。
只是,這一切,洪愛珠用食物,食材為外觀,包裝所有的悲歡離合,把【情 】藏在濃厚豐富的食材後,很台式的表達。
我竟看得淚眼婆娑。特別是作者跨海找尋兒時的茶葉,包裝雖更替,但茶滋仍舊,物是人非的惆悵,一抹茶可換靜心,然後,重新整裝出發。
兜兜轉轉,因緣際會,把書閱畢。 這是一本情感療癒的書,洪愛珠用味蕾療傷,也撫平許多傷痕 。 值得買。
文:陳雪鴻
三之一~地理篇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對於很多《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讀者來說,確是如此。書裡的飲食圈收納了北部幾個不同區域,橫跨多世代的生活經驗。
而作家郭強生說:「準備了大半輩子,都是為了能與自己再次相逢」。已年過六十,在與蘆洲幾無界線的三重長大的自己,在洪愛珠的書裡,與年少的自己也再次相逢:那些地方、那些食物。
曾經,蘆洲、五股地區,對於住在三重市區的我們,是偏僻荒蕪的。尤其是颱風時,首當其衝,海浪從八里淡水河口奔騰往上游方向湧進,站在頂樓欣賞捲起千堆雪排浪,同情蘆洲五股地區居民們,是渡過颱風的無奈樂趣。
兄長的摯友、我的國中同學、老師,很多人也都住蘆洲五股地區。「公民與道德」老師,總有說不完的颱風故事,他編織了颱風淹水發橫財的美夢:水淹至三樓,住在四樓的他,興奮的以竹竿撈取,從殷實人家流出,飄過他眼前的財物。這印象深深印刻在腦裡,也成了對老師的少有印象。
小學三年級學會騎腳踏車後,曾經跟著祖父悠遊經過五股淹水區,狹窄路兩旁廣袤的不退潮水,讓我有著摩西過紅海的驚恐,騎得膽顫心驚。
經過治理後的五股疏洪道,不但遇颱風時節早已不淹水,花木扶梳,蜿蜒流水,廣布運動設施,成了鄰近地區居民的休閒場所。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三之二~粥
洪愛珠的飲食天分,在不惑之齡爆發,一點一滴挑起許多新北市家庭的餐桌情懷與記憶,那些:切仔麵、米苔目、䊕蕃薯粉與粥。
從小,我娘家餐桌上,餐餐都是兩鍋米食:一鍋飯+一鍋糜(bê ,稀飯)。
與我們長年同住的祖父母,三餐都吃稀飯。如果很稠,祖父在舀入碗時,總是左手敲著握杓子的另一隻手,不碰手,也不碰碗,小心翼翼的把黏在枃子上的洘頭糜,敲進碗裡。母親煮的稀飯,通常極少的湯水,除了是她的良知,覺得外面賣的無料稀飯,是商人的賺錢技倆,有時候也是早早煮,等全家人上桌,湯汁已被吸乾。
受禮教緊縛的祖父,總是坐有坐相,吃有吃相,食量也固定,他說過,如果有一天他的食量改變,應該是他要向世界說再見之時。
祖父握筷子的端正手勢,也同樣對子孫有要求。母親曾提到,祖父對於坐上餐桌的孫輩,常常神來一揮,當場打落握不標準的筷子。但這事似乎只發生在姐姐的身上,母親一直覺得是祖父重男輕女,對排行老二的姐姐不是男孩的遺憾,情緒藉機發洩。
而祖母的生存之道,就是三餐清粥配各式醃製醬瓜,細嚼慢嚥,這樣她也嚼到101歲。專家常說不要吃醃製品,讓我不時疑惑。說穿了也算是老天自有安排吧~
我自己則吃愛稀到撈不到米粒的泔糜,潔白如牛奶,有囫圇吞棗也不會噎到的爽快。在母親眼裡,這不是聰明的選擇,對於烹煮的人來說,這是最沒有誠意的內容。
隨著老人家的年紀與健康,粥越煮越稀,但求方便入口,多少維持支撐身體的能量。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三之三~家風
洪愛珠每日放學後,必到公司為外公倒茶,並以台語跟外公報告一天經歷,也受到外公的言行舉止的薰陶。
洪愛珠的購物路線,傳承自外婆、母親,她們除了一起買菜,還共享小攤吃食。
父祖輩對孫輩的愛,最直接的常常是:偷偷帶去市場、雜貨店,買零食、養樂多,共享被父母限制的食物。
朋友的百歲人瑞父親喪禮上,每一個孫子女憶起的,都是阿公背著父母,偷偷帶他們去賣店買甜點的甜蜜往事。
女兒也總記得,每次回外婆家,母親帶她們去菜市場的日本零食店盡情挑選的記憶。這讓我反思,自己又會留給孫女什麼不能跟女兒說的秘密吃食印象呢?
過往的學生作文,「晚餐桌上」是常出現的題目,餐桌上顯現的是每個家庭的氛圍與文化,除了含有「家風」的菜餚,更有家庭教育的薰陶與傳承。
有一段時期,孩子在放學後,在課後學習的場所輾轉移動,為了節省時間,總是買了簡單的小吃在車上打發,或是在小攤快速充飢。這曾讓我很焦慮,孩子的「晚餐桌上」是如此貧瘠。
美國總統甘廼迪的家訓之一,就是在晚餐桌上,要形成一種自然和諧的討論氛圍,因而養出了傑出的子女。
「家庭」的影響力,又深又遠,很多人總在與過往久別重逢時,才發現了這根扎得多深。
小學一年級前,我是在”後車頭”的承德路長大的。祖父母開柑仔店,附近的日本料亭的酒可能都是從家裡配送的。那時候就很喜歡聞料亭飄出來的關東煮香味,尤其喜歡吃白菜捲和蘿蔔⋯⋯被寵壞挑食的我那時吃稻荷壽司只吃甜甜的豆皮(已經不記得裡面的醋飯是誰吃的了😂). 吃卷壽司(包肉鬆的😜)我都會把壽司”拆開”…蛋,醋飯,瓠瓜乾等都分開慢慢享用👻
小時候也很喜歡吃潤餅捲,尤其喜歡看店家用潤餅夾瀝乾充滿水份的咖哩高麗菜,紅糟肉起了畫龍點睛美味效果⋯⋯又流口水了😋😋
我的記憶通常都在舊市政府這邊,和圓環的三元號滷肉飯肉羹,中央戲院⋯⋯我小時候好像對大稻埕幾乎沒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