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堂主
在深秋暖陽下,我剛結束八天七夜獨自駕車環島旅行,依約到中興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和解老師錄製一集Podcast 。不re稿、不預設、不排練,像是空中的探戈,我隨他引導答客問,彼此默契十足,效果奇佳,一次完工。
午後解老師去上課,我一人在校園閒逛,在中興湖畔赤腳踩著榕樹樹根,享受葉隙的陽光、聽著鳥鳴啁啾 ; 我走過桃花心木樹林,撿拾一把翅果,往空中一丟,仰望如直升機槳板般的翅果飛翔又降落 ; 我窩在學校的便利店一隅埋首寫作,重溫當年所有做過的青春閑情。
我觀察這一代大學生,他們原地重演我的大學生活。他們約是我兒子的年紀,多麼相近的年歲,又是多麼有趣的歷程啊!環顧我當年的同學如今安在,其中有七個人去當天使了,我抬頭看看他們,遙想音容,記否記否?
對我這異鄉人來說,一旦五官覺醒,不免多愁善感。不管是和解老師踅去學校附近吃海鮮粥,或是去台中魚麗人文餐廳吃飯,我把自己回歸成文青模式,談笑間,剎那芳華,顛倒夢想,昆樺是我的同學乎?老師乎?舊雨乎?新知乎?怎麼我說的他都懂,他說的我也懂。
我一直想邀約主講人談金庸武俠小說,這是現代文學不可錯過的一道美麗奇觀。能勝任這大題者,非一般人也,為何?
此人最好讀過所有金庸作品,對講題有熱忱,能有世代差異的獨到見解,能分享新觀點和大家交流,能有邏輯地解析論點,能有學術的研究精神,能知曉金庸作品如何接地氣,經歷過華語世界的流行風潮....。
解老師花了半年準備這兩場演講,可謂重責大任。他是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因為有詩人的身份,更能解讀塔羅牌的隱喻 ; 因為他的博士論文寫台灣七十年代的作家,鑽研過心理學 ; 因為他修過電影製作的課程,懂得用影像和科技等多媒體來傳達文學。正因為他的興趣廣泛、創作多元,加上好奇心和雜學,才能結合塔羅牌與金庸作品的跨界聯想。
在複習令狐沖的精彩文字裡,不斷地拆解、穿插、放大、延伸、軸射、探問、比較....,帶領聽眾挖掘隱身在字句之間的深意。我少年讀金庸是迷故事情節,中年悟性高,可以應證人生經歷。隨著解老師從國王牌、戰士牌、魔術師牌、隱士牌、戀人牌的諸多細節解讀,到張三豐、令狐沖等人物一一出場,Q&A時再把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大俠們回顧一番,不見刀光劍影,不見深仇大恨,只有跨越時空的懷舊風,向金庸大俠致敬。
從金庸武俠小說的那些男孩與男人,似乎也呼應王浩威醫生曾在蔚藍人文堂演講過「榮格學派裡的男人自性追尋的五個階段」:母親的男孩、父親的兒子、拯救阿妮瑪的英雄、實踐自性的傳道人、探尋終極存在的智者。
管他英雄不英雄,從江湖到現世,我學習解讀不同原形的神妙之處;從轉化、轉性與轉機中,所有的斷捨離是為了回歸原點,把知識變成智慧。
文:Cherrie
以西方占卜的塔羅牌來解析金庸武俠小說裡的男主角真的蠻有意思的!我們熟悉的郭靖、張三豐、喬峰和令狐沖,對應塔羅牌的國王牌、戰士牌、魔術師牌、隱士牌、戀人牌,會有什麼樣的連結與關係?
解昆樺教授用上、下集的方式,以小說的內容一次探討兩位男主角的成長及人生經歷故事,內容與榮格心理學的「英雄之旅」呼應,從小男孩如何轉型為男人的儀式,讓人深思「父權」與「找尋男人原型」的議題。
聽者可以截取的內容,既有武俠小說內容的簡介、父權與父親的角色的面向與影響、找尋男人原型的儀式、對應到塔羅牌的含義與解析、解剖原生家庭對個人心理程面影響的問題等⋯。
對於老師在第一場QA的結語覺得特別有力量,總結了整場講座的重點,其實答案待聽者自己去發掘。
以下關鍵字「找尋自己的原型」;「原型的力量很強大」;「不要使用錯了力量」;「暴力的產生是原型力量的錯誤使用」;「懶惰和恐懼是致使原型力量隱藏的元凶」。
從武俠小說中解題塔羅牌的意寓,感覺這些人物也活靈活現的生活在我們的四周,只是轉化到現實社會中,它改變成以什麽樣的面貌和我們相遇?
我們或許都錯估了自己的原型力量?在每一個人生階段,也許在我們身邊看到的、遇到的都有從小說中裡出現的那個「英雄」或「狗雄」人物也說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