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怎麼這麼巧,偏偏撞日挑個台灣年初一的早上,美西週六晚上年夜飯的團圓時刻,手忙腳亂忙裡忙外忙上加忙時辦線上演講,此時大家都忙著拜年、團聚、走春,充滿紅色節慶、祝福貼圖滿天飛的最喜氣時節,有史以來第一場年初一演講!
怎知,這世上有很多孤家寡人在過年,意在抱團取暖,真情陪伴。
*
廖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的第一場演講是2021年台灣的父親節。身為父親卻沒有女兒在身邊的節日,曲不成調。
長久以來,與阿料深刻對話的並不是人士社會,而是城市以外的天空浮雲山嶺植被,以及深邃奧秘的海洋。
年輕的阿料放逐在海上的日子裡,錯過多少逢年過節,錯過多少天倫之樂,追逐地平線也追逐魚的日子裡,望向大海,沒有答案,卻有了靈感,化為文字,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向廖老師說:「年初一演講,可能人數不多,您介意嗎?」
廖老師說:「我感謝所有來陪我過年的線上朋友。」
是的!我們在廖老師的新家陪他過年,這意義非凡,永誌在心。
*
廖老師回報給我們~但願心如大海。
阿料三十歲第一次當海腳,就搭上鏢旗魚船,當時的盛況與今日的沒落不可同日而語。從日本傳來的鏢旗魚文化,而今台灣東海岸僅剩的幾艘船,像是停在港邊的博物館標本,供人懷想當年勇。
還好有廖老師寫下「最後的海上獵人」,以長篇小說的方式記錄下來,為全球僅存的鏢旗魚文化作見證。
廖老師不只是見證由盛而衰的鏢旗魚文化,還有黑潮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與書籍「黑潮漂流」,還有阿根廷捕魷魚的遠洋航行「漂島」,透過他的作品,讀者得以穿越時空,認識不同的生命百態。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捕魚又未嘗不是條條皆辛苦?
*
諸君可知廖鴻基老師在台灣海洋文學及國際海洋作家的價值。
世間吃魚者眾,會捕魚的人未必會癡迷於寫作,會寫作者未必肯把一生盡付海洋,阿料從捕魚人轉為守護人,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花蓮福爾摩沙協會,從事海上鯨豚調查,繼而發揚光大。
廖鴻基老師的海洋文學作品向下扎根,成為台灣學生的教科書課文;向外發展,成為屢次被國際受邀的海洋作家 :像是美國休士頓台灣文物學會講座、亞特蘭大華僑文教中心講座、香港浸信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的訪校作家、新加坡文學論壇「人家四月天」主講作家、法國法蘭克福數位書展、捷克布拉格書展及校園講座等。
像「天地一沙鷗」一樣,他不甘平凡,屢次創下人生的新紀錄。
*
某次我和幾個作家閒聊,他們說:「受訪時,主持人是否有讀書,有沒有讀完書,讀到哪一頁,他們心知肚明。」
我不禁挺直腰桿,自我鞭策。
以廖老師的知名度,受訪機會多,如何能問出其他專業主持人沒問過的好問題,是一大挑戰。我熟讀廖老師的近十本作品,過目不忘,且追他臉書及訊息,知之甚詳。
既然談海海人生,既然談魚類百態,我是做足功課。在一小時的Q&A時間裡,鬼靈精怪的我問出幾十個大小問題,廖老師的接招足見大師功力,這些觸類旁通、這等融會貫通,像是吸星大法,畢其功於一問。
一如讀「魚夢魚」,從意識和潛意識之際浮游,我撞擊出所讀之書的更多聯想,捕撈更多魚文化、魚知識、魚常識。
之於作者、之於讀者、之於海洋、之於魚夢,任我漂流。
*
年年有魚的「三條魚」:吉祥魚、生態魚、阿料魚。
阿料一生愛海終不悔,前世是魚來投胎,來世還是要當一條魚,念茲在茲夢裡也是魚。
兔年年初一賺到的不只是紅包,更是鰆魚、抹香鯨、白子海豚、飛魚、鬼頭刀、鯨鯊、桃花章魚、白帶魚、吻仔魚....,年年有魚!年年有餘!
在花蓮長大的阿料,小時候問過阿嬤:「海的盡頭是什麼?」
遠眺蔚藍的天,遠望蔚藍的海,太平洋的彼岸住著一隻叫蔚藍的魚。蔚藍魚不是鯤,游不過幾千里的太平洋 ; 化身為鵬,摶扶搖而上三萬呎,飛過幾千哩,翻山越嶺 ; 有一天就這般出現在阿料面前,眼前為之一亮,真的是一片晴空蔚藍色澤,魚化為人。
這,聽起來像是第53隻「魚夢魚」的故事。
歲月倒帶在某年某月,人生受挫的阿料獨自在海邊,在風雨欲來的末世絕望中,忽逢海面湧滾的烏雲裂出一道隙縫,斜光如神啟,彷彿救贖,阿料意外看見海面上魚鰭密密浮沉穿梭。對阿料來說,「魚」絕對是一種明喻、隱喻、暗喻等哲學的綜合體,讓阿料花一輩子在海上既參得透,也參不透的禪。
阿料是這島上少數懂得看魚、懂得吃魚、也懂得抓魚的人。島上的人會吃魚者眾矣,會捕魚的人不會寫作,會寫作的人未必肯把一生盡付海洋。阿料的人生就此浮沉於漁與魚之間,開口閉口皆是魚,連夢裡也是魚,是謂魚癡。
這一本「魚夢魚」,是「魚」穿越阿料的意識與潛意識,導引讀者進入深海的路徑,現形於月光夢海,游於人與魚之間,夢於虛與實之際,人魚變形之中,是夢魚的夢,還是魚夢的魚?
文:Cherrie
除夕夜一邊圍爐,一邊聽廖鴻基老師的講座-年年有魚,期盼兔年托老師的福-年年有餘。
講座中廖老師提到「海洋文化」,提到「吃魚可曾懂(了解)魚?」,在南部沿海城市長大的我,很慚愧的確實對菜名比魚名還知道得多,我能叫得出名字的海魚,真的少之又少!
剛好飯桌上的年菜也有一道「年年有魚」,今年選擇的魚種是Capelin,很聽話的下課之後,立刻上網查了資料,想說來認識認識今晚奉獻給我們營養的這個魚的身分。
原來我以為是柳葉魚的小魚,其實中文稱做毛鱗魚,別稱又叫「多春魚」(感覺蠻喜氣的,真開心!過年只要有「春」,覺得都是好的、吉祥的!)。
看了資料才知道牠被使用的如此廣泛,幾乎握壽司上(可染成許多顏色)的小魚卵,都是來自多春魚雌魚的卵;牠在繁殖遷徙途中是許多大型魚類獵食和收割的對象,其中包含人類;繁殖季雌魚體內卵的重量超過身體的一半;肚子那麼多的卵,不是因為多情,是為了生存…。愈讀愈了解牠,便起了敬畏之心。大自然中不論大或小的生物,其生命力都是讓人可敬又可佩啊!
廖老師今天傳達的其中一個觀念,也是我們要深思的課題,海洋魚類生物是一種可以永續存在的資源,只要我們確實的了解牠們的生態、習性、繁殖季…等等,透過適當的立法管制捕獲量、可以捕獲的季節、捕獲的物種大小、捕獲的方式…,建立起海洋生物與人類是一種共生共存、永恆永續的觀念連結,才是生在海島國、受海洋生物滋養的我們,最應該具備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