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映後與談人:陳皓玫導演| 教務主任Uli | 畢業生全唯芯
據說,陳皓玫導演第一次去原聲,便被「震撼教育」的場景給嚇著了~卻沒把她嚇跑,陳導花四年時間拍出「回家吧!原聲」紀錄片。
陳皓玫原本是資深商業影片監製,因為擔任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演出舞台義工,在工作歷程中,被馬彼得校長的教育理念所感動,因此決定將故事拍攝成紀錄片。
經過十四年的耕耘與栽培,除了成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還有台灣原聲音樂學校。2023年夏天將有四場美國巡迴表演,舊金山 / 洛杉磯 / 華盛頓特區 / 紐約,敬請期待!
我們與世界同步,最新好消息是:
6/2 美國加州蔚藍人文堂紀錄片放映
6/3 美國加州蔚藍人文堂線上演講
6/17 瑞士盧加諾
6/18 瑞士柏恩
6/23 瑞士巴塞爾
除了蔚藍人文堂,還有駐瑞士代表處,和小旺萊文化協會的瑞士台灣人權影展,共同推展台灣電影。
原聲導演陳皓玫即將啟程到瑞士,與觀眾面對面,討論今日台灣原鄉現況。本紀錄片揚名海外,將以原音播出,以不同語言如英語I義大利語I法語I德語等字幕推廣。
Uli老師
陳皓玫導演與四位原聲家人們
文:堂主
*人物一:伍瀚
小學二年級的伍瀚,一度想放棄週日在原聲上課,當其他同學在山裡野玩時,他和一群原聲孩子一樣,要在週六週日清晨六點起床,離開溫暖的被窩,寒冬濃霧裡搭巴士去上課。
爸爸一句說:「如果你不想去上課,自己去告訴阿貫老師。」
敬畏阿貫老師如神明,誰敢啊!這麼一個「不敢」,只能逼自己像過河卒子往前走,一走就是現在的22歲。
馬校長鼓勵伍瀚說:「你小時候羨慕同學玩十年,將來他們要羨慕你一輩子。」長大成熟的伍瀚現在在美國北卡州讀大學,真正感恩原聲栽培每個孩子的用心良苦。
伍瀚從原聲山上,到台中市讀台中一中,到中國讀世界聯合大學,再轉到美國大學,誰解其中苦?一個孩子勇敢地在城鄉差距間求生存,挑戰不同生命進階的自己,每一站看似孤軍奮鬥,永遠有愛的部落,等他回家。
回家,不只是有形的家,更是心的歸屬。
*人物二:Uli 老師
Uli 的形體坐在Zoom前,接受Q&A,眼睛不時飄向門口。此時山上的音樂學校正在上課,擔任原聲音樂學校的教務主任Uli ,時時刻刻心心念念都在每個孩子身上。
Uli 想,阿貫老師、藍蔚老師、阿滿校長、陳皓玫導演、楊智麟導演、攝影師小呂.......,一大群漢人都上山幫助布農族的孩子,陪伴下一代成長,我身為布農族的一員,原聲裡有多少自己親族的孩子,還有更多散佈在信義鄉十四個部落的孩子,如果能在各個部落裡教育出十個「馬彼得」,那麼整個部落更有希望了!Uli 這樣的熱心熱血,換來「信義鄉地下鄉長」之名,為部落孩子無怨無悔的付出。
Uli 這樣歲歲年年亦師亦友亦姐陪伴孩子,日日夜夜像麥田捕手的守護者,不管多遠的山區必去做家庭訪問,親身探訪瞭解孩子上學的困境,鼓勵孩子,幫助孩子,不放棄任何一個希望。
最懂原聲辛苦的人,最容易掉眼淚。
*人物三 : 陳皓玫導演
從舞台總監到紀錄片導演,要從十四年的影像檔案中剪片出四十分鐘(或八十分鐘)紀錄片,只怕紙短情長,都云導演痴,誰解其中味?
不願意手執攝影機,簡單而粗暴地闖入部落生活現場,皓玫先是在部落裡蹲點三年,和部落建立感情,了解每個人的特質。拍片四年裡,她不願意用旁白來說故事,寧可將原聲的人物像布農族的織布般經緯交錯,經年累月織出脈絡分明的人物成長軌跡,運用幾十位重要角色的現身說法,利用多重敘事觀點,拼湊出故事的真相,觀眾自然會懂得最真人真事的紀錄片,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刻都是進行式。
許多的拍片理念,都需要導演自己來闡述。
當「回家吧!原聲」願意以免費公播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原聲,放映中燈光暗了,情感共融,放映後燈光亮了,隱約都聽見唏唏簌簌的聲音,眼淚與鼻涕的暢快流淌,都是感動的證據。
更多海外影展的邀約想認識原聲,從美國舊金山、洛杉磯、紐約、華府,加拿大溫哥華、瑞士盧加諾、柏恩、巴塞爾.....,原聲的故事隨著英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等,讓更多人知道原聲的發源地。
*當天晚上
Zoom 下線後,我和皓玫又聊一個小時,第一句話是:「我們四個人都哭了。」隔空隔海,掏心掏肺,淚完笑完,好療癒啊!
我們倆同年,都在五十歲前做一件正義且正當的事,她拍紀錄片,我去創辦初中同學會。
等今年夏天7/23,我在洛杉磯見到這群原聲家族,一定要給個大擁抱,最好是一群人團抱,心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