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是愛上馬勒的
第二種是還沒聽馬勒的
今天蔚藍幫我創造第三種:
還有正在慢慢愛上馬勒的💕
文:林仁斌 老師
我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
第一種是愛上馬勒的
第二種是還沒聽馬勒的
今天蔚藍幫我創造第三種:
還有正在慢慢愛上馬勒的💕
文:林仁斌 老師
文:堂主
這是連續兩個週末上下集的線上演講,蹦藝術執行長林仁斌在今年5/17,親自去參加2023年歐洲萊比錫馬勒音樂節15天音樂之旅,分享全球最盛大的十場音樂會的精華,從馬勒第一號聽到第十號交響曲,名家名團詮釋馬勒全套交響樂作品,正是十全十美!
1886~1888年馬勒曾與萊比錫布商大廈交響樂團,進行近200場歌劇表演,在萊比錫近代的古典音樂發展歷史中,是無可取代並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年萊比錫布商大廈廣邀全歐洲知名各大樂團與國際級指揮家,進行歐洲最大型的馬勒音樂節。
蔚藍人文堂這兩場是馬勒的全面介紹,與音樂節的所見所聞。
文/曾瓊玲
聽馬勒真的要先做功課,感謝講座開場前ZOOM聊天室裡,資深愛樂人-樂賞首任執行長張永青醫師分享他喜愛的馬勒:德國詩人呂克特 (Friedrich Rückert, 1788~1866) 的詩作〈我被世界遺棄了〉。
經樂曲賞析,感受到馬勒歌曲創作中最深的心曲,空靈深韻無比動人,將遺世孤寂的悵然愁緒充分描繪,體現「心中有愛,人生如歌」,每人心中都有著不同面貌的馬勒。
感謝林仁斌老師精彩的音樂解說,帶我們進入馬勒內心世界,由淺入深,聽見生死之交響!
*雜顯交攻 馬勒誠如人生之交響
馬勒受貝多芬影響至深,作品第一號交響曲《巨人》,即是向貝多芬致敬。第一號交響曲之序曲,樂團演奏時呈現的高低音,就橫跨7個8度,樂音極致的展現,包含了萬事萬物。馬勒站在巨人肩膀上,更能看見樂海之遼闊,順勢超越貝多芬,也是自然而然。
仁斌老師推崇馬勒的樂曲如同宇宙運行之聲音,不論是音樂表達、交響曲的長度、樂團編制、演奏力度之極強.極弱,調性的使用與不和諧音的設計,及樂章中動機的處理、自創藝術歌曲融於交響樂等等,皆是樂壇之創新,也彰顯出~馬勒值得樂迷們付出時間,細細品味,深入鑽研。
*生之喜 死之悲 生死入樂 馬勒的悲喜人生
林老師提到,不論是初學或資深的馬勒迷,馬勒的音樂都會令人著迷,但重點是,聽馬勒前,一定要做足功課。馬勒的第5號交響曲,是馬勒交響曲中較普及的一首,但背後故事淒美,是情書也是輓歌,其第1樂章開頭的一段小號獨奏以及第4樂章,都被選錄於電影《威尼斯之死》中。
而第二號交響曲《復活》是進入馬勒的首位的選擇。老師提醒我們,馬勒的「復活」,是安慰在世者,並非真的要讓人復活。
的確,在擁抱悲傷後,藉著動人的交響樂章,可讓人找到繼續生存的力量與光亮。
*馬勒的樂曲魔力 指揮也瘋狂
感謝林老師精選出幾位當代知名的指揮家:伯恩斯坦、小澤征爾、阿巴多、 韓籍鄭明勳等指揮家,藉由音樂片段,看出不同的指揮家,對於同一樂章,表現出不同的指揮熱情。
*超越生死 聽見馬勒的浪漫動人
林老師在講座中,幽默的論到,賞析馬勒有三種方式。一是:以義和團式,重複洗腦,瘋狂聆聽馬勒;二是:像今日講座般,藉由音樂專家解析,了解作曲家的背景與人生故事;三是:按照樂譜逐節解讀,循著樂曲分句,有目的聆聽解構。以上三種方式,你可擇其喜好入手,經由細細品味,時間蘊釀後,定會發現馬勒更多的細節和感動。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97場
#感謝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合作主辧
文:賴哲𤋮/台北
蔚藍人文堂今天邀請到史特龍葛格講解馬勒並分享這次萊比錫馬勒音樂節的逸聞趣事。
在今天的”上集”主要是介紹馬勒生平,馬勒音樂的特色和精華片段講解,到快結束時進入音樂節的主題介紹。
仁斌老師打趣的說要聽懂馬勒音樂有好幾種方法,第一種是”義和團模式”…. 聽個100遍,自然就能打通任督二脈🤭我留言說”可惜我這個義和團不是刀槍不入,三次就被大砲打死了😜”
馬勒的音樂除了第一號交響曲我第一次聽了之後就蠻喜歡的外,其他的我到現在還是不得其門而入。雖然聽過仁斌老師的馬勒專場演講和呂岱衛老師的馬勒每首交響曲的單首介紹;由於課後只把曲目的視頻不同版本看了幾次,沒有仔細分析,按圖索驥,所以還是霧煞煞😳😳😳
今年下半年有一個目標就是認真的把馬勒學習一番⋯⋯(特地買了張皓閔老師翻譯的”馬勒交響曲”),準備找個良辰吉時開卷閱讀😝
No pain No gain …. 只有努力學習,才能得到收穫時的喜悅!
仁斌老師今天剛好也秀了萊比錫布商大廈(音樂廳)的照片⋯⋯最吸引我的不是橫空直出的管風琴,而是下面寫的這句話”Res Severa Verum Gaudium”「真正的喜悅是件嚴肅的事」 (轉譯:認真即為樂趣;樂趣來自認真。)
這句話一直是我的座右銘,也是我學習古典音樂的態度, 繼續努力✌️⋯⋯(我用這張照片當我微信的封底已經快三年了😁)
期待史特龍葛格7/9萊比錫音樂節下集🫰🫰🫰(在此之前要先上Bonart 複習今天的內容,但更重要的是7/6開始跟着仁斌老師追”國際馬勒指揮大賽”)✌️✌️✌️
文:ShaoHua
在這場講座之前,我對於馬勒這位音樂家,只知其名,不明其何以有名;聽過其樂,不知其何以卓越。今天透過林仁斌老師的解說,除了認識馬勒作品的音樂特色,也從音樂家的人生故事(包含家庭背景、生平、婚姻關係等面向)去了解他的作品。
仁斌老師以一貫的用心,在「蹦藝術」官網整理好這堂講座的內容(https://bonart.com.tw/all-about-mahler-festival-1/),也方便學員可以透過網頁的資訊做課後復習。
每每聽仁斌老師的講座,總覺得像是回到學生時代的音樂課,在一場又一場的聽講中打下聆賞音樂及了解樂理的基礎。雖然在古典音樂的學習路上,我還是個「小學生」等級,但相信持續在講座中汲取知識,對古典樂的欣賞力將會日益提升。
喜歡仁斌老師說的:「做的功課愈多,所得到的樂趣/成就感也愈多」。在仁斌老師的講座,總能看到他做足的功課,以及因為專注於熱衷事物所散發出來的光采。一直都覺得能將工作與興趣結合的人很幸福,我也希望自己在工作之餘能專注於喜好的事物,從中獲得源源不絕的樂趣及成就感。
仁斌老師下週在蔚藍人文堂還有一場馬勒專題的下集講座,究竟講座會端出什麼菜?拭目以待囉~
開場前ZOOM聊天室裡
資深愛樂人+樂賞首任執行長張永青醫師分享他喜愛的馬勒。
⋯⋯⋯⋯⋯⋯⋯⋯⋯⋯⋯⋯⋯
「 Leben, Liebe, Leid, Lied 」
這四個長得好像的德文字分別是
「 生涯,愛,苦難,歌 」
所謂的人生,
不就是由愛和苦難所譜成的一首歌嗎:
【 心中有愛,人生如歌 】
in meinem Lieben, in meinem Lied.
在我的愛裡,在我的歌裡。
Lieben是愛,Lied是歌
德文這兩字何等相似
彷彿在傾訴著「心中有愛,人生如歌」...
德國詩人呂克特 (Friedrich Rückert, 1788~1866) 的詩作〈我被世界遺棄了〉(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這首馬勒所有歌曲創作中感懷最深的心曲,空靈的曲韻無比地動人,曲末的聲聲嘆息,直將遺世孤寂與悵然的愁緒描繪到了無與倫比的極致境界......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慢板樂章在三音弱起拍的引導下,優美的旋律漫無止境地綿延展開,那潛伏其中既強烈又神秘的渴望,仿若黑夜裏的大江大河緩緩地推移流動......這等絕美耽溺卻又絕望厭世的氛圍,在德國詩人呂克特(Rückert)的詩作『我被世界遺棄了』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中找到最貼切深刻的映照,這是馬勒所有歌曲創作中感懷最深的心曲,由英國管如屢薄冰的三音弱起,帶出空靈的曲韻無比地動人,曲末的聲聲嘆息:
在in meinem Himmel, 兩度in meinem Lieben, 最後in meinem Lied,更將遺世孤寂與悵然的愁緒描繪到了無與倫比的極致境界......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我被世界遺棄了,
Mit der ich sonst viele Zeit verdorben;
於那我曾蹉跎多少歲月的世界,
Sie hat so lange nichts von mir vernommen
它已很久不曾察覺我了。
Sie mag wohl glauben, ich sei gestorben!
它一定覺得,我已經死了!
Es ist mir auch gar nichts daran gelegen,
其實我根本無所謂,
Ob sie mich für gestorben halt,
是否它認為我已死了,
Ich kann auch gar nichts sagen dagegen,
我也不能說什麼,
Denn wirklich bin ich gestorben der Welt.
因為我真的從這個世界死去了。
Ich bin gestorben dem Weltgetümmel,
我已死了,從世界的喧擾中,
Und ruh in einem stillen Gebiet.
我已安息在一個安靜的地方,
Ich leb allein in meinem Himmel.
我獨自活著,在我的天堂,
In meinem Lieben, in meinem Lied.
在我的愛裡,在我的歌裡。
這首馬勒藝術歌曲的頂峰傑作自然有許多名演錄音,德國男中音費雪狄斯考和次女高音露德薇各有擁護者,然我獨鍾比利時男中音范丹姆 (Jose van Dam)他那雄渾滄桑的嗓音,唱出無人能及的孤寂境界。
Who is Gustav Mahler | Leonard Bernstei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k0itgZ14w0&t=3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