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沈珮君老師在《聯合報》副刊筆耕「他鄉.故鄉」系列,已有多年,是台灣人物傳記寫作的先鋒,有一筆名洪荒。她這麼介紹自己:
「沈珮君,台大哲學研究所畢業,任職媒體三十三年,曾獲中央日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喜歡寫作、旅行和阿貓阿狗及孫悟空。常以”薛西弗斯”為自己打氣:絕望中不絕望。」
“薛西弗斯”是誰?
薛西弗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他推著石頭上山,石頭即將登頂卻又往下掉,他又將其往山上推,如此循環。有個形容詞「sisyphean」表示永無止盡,卻又徒勞無功。我們看薛西弗斯,他應該是痛苦的,有一天他終將被巨石壓垮。
但是,有沒有快樂的薛西弗斯?當薛西弗斯在山腳下凝視這顆巨石,進而發起一連串的行動。當下,他就成了自己命運的主人。當他每一次將石頭推上山,他知道自己又一次戰勝了命運,創造了自己的命運。
正如沈珮君老師的註解:「絕望中不絕望」,那就是薛西弗斯的正面的意義!
文:Arlena Sun
堂主慧眼獨具,讓我們有幸認識聯副主編沈珮君,以及拜讀她富有「史實性」的文章,上了一堂真正台灣近代史的課程,獲益良多,非常期待這週末的蔚藍人文堂講座...容我在此介紹一部有關的歷史紀錄片 ↓↓↓
📝當年的「台灣經濟奇蹟」與今日的「台灣護國神山」是如何創造出來的?不可忘了當年(40、50年前)背後重要的推手與功臣,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
公共電視歷史紀錄片《未完成的任務:現代臺灣締造者》第二集「台灣製造的美援時期」於2021年3月2日首播。
此集聚焦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如何利用美援,快速復甦台灣經濟,奠定現代化工業基礎,其中的關鍵人物,便是當時的經濟部長、身兼美援會副主委的尹仲容。
1951年到1965年的美援時期,當時的財經官僚也都在美援會身兼美援一職,像是主委嚴家淦(副總統)、副主委尹仲容(經濟部長)、秘書長李國鼎(工業發展投資研究小組召集人...)都是當年的經濟要員,他們勤奮自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建設台灣,除了物資建設,更為台灣政府帶來計畫管理方法,奠定台灣建設基礎,種下台灣製造的「代工DNA」。
文:曾瓊玲
風雨過後,聆聽珮君老師侃侃而談傳記書寫 ,暢快又精彩 。感謝蔚藍策劃第201場的講座,引領著堂友們回歸初心,共創美好的生命記憶。 從「他鄉.故鄉亅11位的傳記,見證了台灣的大江大海,由衷讚嘆珮君老師的勠力從心,交互查證,讓我們吸收了小人物、大時代的日月精華。
*水滴匯萃
共創生命的美好
老師提到,書寫傳記,需要歲月的累積、人生的體驗,從種子在土壤中蘊釀,慢慢成長發芽,待時機成熟,就會隨風飄飛,開花結果。書寫,常起於突然,但日積月累,終會水成渠成,成為必然。
*生命書寫
從自身感動開始
老師說到她寫的尹仲容先生傳記之緣起,在於自身家庭的因緣,因有共同的連結,書寫著歷史,也貼近了人生。透過傳記書寫,竟讓原本討厭歷史的她, 從中發現歷史的趣味,藉於他人的人生故事,發現我們都身處在歷史當中。
書寫傳記,會從大小人物的身上,找到時代的答案與共鳴,張作錦先生以超過九旬之姿,以「今文觀止」成為新科暢銷作家,即是鐵證。珮君老師把這股熱潮稱為「今文觀止現象」,「它反映了人心。購買此書的讀者,是一顆顆對現狀憂慮、對未來滿懷熱望的人心。」
「作老以過去的那些人、那些事,回答了歷史對我們的叩問,而讀者在其中找到了安頓自己的力量。
*千江有水千江月
萬里無雲萬里天
江不分大小,有水即有月;人不分高低,心善則晴天萬里。老師引知名作家林海音《蘿蔔乾的滋味》,提到藉由小人物的故事,喚回人心指數,啟發共鳴,原來那偷天換日的小孩(朱振亞),竟有著如此甜美、良善的心。
如同明朝三峰主人為他的朋友洪自誠所著《菜根譚》寫的序中的“譚以菜根名,固自清苦歷練中來,亦自栽培灌溉裡得,其顛頓風波,備嘗險阻可想矣”的同理感觸。
*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無限 永恆一瞬間
老師在講座中,引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英國著名詩人之詩作《天真的預言》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老師鼓勵大家進行生命書寫,可從自家的故事開始,在歷史的脈絡中,每個人背後都有著千絲萬縷,但別忘了你有自主權,了解歷史,就會學習原諒。
感謝珮君老師今日分享,撰寫傳記之四大重點 :
一是:換我心為你心,傾聽。
二是:精準引用傳主的話,簡單扼要。
三是:戒慎恐懼,查証。
四是:誠。
堂主慧眼獨具,今日有幸聆聽者主珮君老師的分享, 醍醐灌頂 ,如獲至寶。人生苦短,當珍惜當下,從自到他,梳理人生的悲欣,從千絲萬縷中,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文:ShaoHua
這是一場從個人的故事延伸到他人故事,並鼓勵聽者也寫下屬於自己故事的講座。今天的講座,講師有很多金句很鼓舞人,她誦讀林海音的《蘿蔔乾的滋味》一文也非常動人。
在聽講座時,我想著曾經寫了好多年卻不敵生活繁忙而停筆的部落格,想著當年讀《大江大海1949》時,遺憾於沒有記下父親生前的種種故事…
這場講座對我而言,似乎來的正是時候,它在在提醒我,不要遺忘自己曾經熱愛的事。儘管自己文筆稱不上太好,生活依舊忙亂不堪,但還是希望總有一天可以找回我的寫作魂…
謹以無押韻的短詩,簡單記錄今日講座如下:
人生起落總有時
停頓沉澱再向前
挫折反蘊鼓動力
志於傳記啟新頁
過往累積暗滋養
今已茁壯展功力
一聽二引三查證
四誠俱足成美事
莫道甘草人物微
一沙一花皆有情
你我盡在創時代
何不動筆寫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