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李偉文1995年創立荒野保護協會,從事自然保育及生態教育,至今28年。「我一直在想,什麼是社會大眾都關切,而且可以投入的最大公約數?答案正是我們身處的環境,這也是所有人都可參與的事務。」李偉文想,若能成立一個協會,設立參與平台,讓更多人一起做事,激發出的價值感,對人、對社會的意義才能更高。荒野保護協會的雛型定位就此確立。
集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電台主持人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李偉文醫師,他以赤誠的熱情分享生命理念,從行醫執業到環境教育推廣,韶光荏苒30年,樣樣精彩。
「智慧與慈悲是我人生追尋的核心價值,」李偉文描摹生命圖像:「藉由閱讀,可獲得智慧;號召朋友一起做事,從事公益活動,而體認慈悲。」
但這麼繁複多樣的工作型態,他卻認為:「過去、現在、未來,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解釋,任何領薪水的工作,都會面臨退休時刻,而從退休到過世,還有很長的時間。「那麼,什麼是可以,並且值得做一輩子的事情?那件事是什麼?」他問自己。
那件事,就是「啟發自己,啟發別人」。李偉文說:「透過閱讀學習來啟發自己,然後透過分享、服務社會去啟發別人,這就是我唯一的標準,只要符合這個標準的事,我就去做。」
李偉文參考西方設立國家公園的概念,協會目標溯源環境保護的源頭—以荒地與棲地保育為核心,將之圈護,讓大自然恢復原有的生機。為了要讓理念跨越世代的傳承下去,李偉文特別重視兒童環境教育,從小就開始帶著孩子們認識這片土地。
現在,荒野在全國共有100多個親子團,到偏鄉各地發展組織,由志工免費帶領孩子,家長陪同參與。荒野親子團的影響力遍及3000個孩子,而每個孩童又可影響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等6個成人,漣漪效應驚人。
「拯救荒野,要先拯救人類荒涼的心。」李偉文語意深刻。
從家長的參與,他看見人們因付出而成長。荒野保護協會猶如人間保育者,透過志工的群體力量,達成人心的根本轉變。
文:ShaoHwa
知道「荒野保護協會」這個單位已經很多年,也曾看過「李偉文」醫師之名號,卻始終沒有把他們聯想在一起。直到今日李醫師以作家兼「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之身分在蔚藍人文堂開講,我才明白其中的關聯。
今日講座,李醫師除了說明他在工作之餘所熱衷的天職、曾經出版及尚在進行中的「退休進行式」系列作品,以及「荒野」保護協會命名的由來,主要重點係在強調自然對人類之重要,並用輕鬆的小遊戲引導我們用心/眼/腦去感受、體察自然環境,也舉例小丑魚、蜜蜂、蚱蜢、鮭魚、紫斑蝶…等生物特性說明大自然的神奇。
聽完李醫師的講座,原本就喜歡親近大自然的我,對於自然界的生物、生態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日後走訪親山步道時會更加用心眼去感受生態及環境,也希望人類可以好好愛護地球,讓美好的大自然能夠永續存在這個奇蹟星球~
文:陳雪鴻
滿漢全席,掌廚者用心,提供的營養也全方位,但是,也許每個人需要的食物只有一小碟。這跟在蔚藍人文堂聽演講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演講者說得精采,自己常常是:聽的時候,讚賞或同意時點頭如搗蒜,但既沒能力也缺記憶力,難把全部記下,有的時候頂多是受到一句話、一個觀念的啟發,記憶圈只能圍邊框,內容一片空白。
但,今天李偉文提供的是絕佳有效良方,解了我常常自問的難題:「把生活安排得這麼忙,好嗎?」
李偉文自己除了有牙醫正職,一年還有200多場演講;在樂於當志工之餘,每天精讀3~5小時的書,還做筆記;而且常常寫書付梓。
為什麼他可以安排得讓人看起來從容不迫、腳踏實地?
從他的演講裡,自己解讀了答案:因為:勤於動身與動腦,讓身體感受到主人的需要,進而持續供給腦力與體能,然後,越練越精準,也越來越融會貫通,做任何事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省下的時間,就可以繼續發展別的……恍然大悟啊~
演講的後段,自己正好也準備出門去當義工,因為受了啟發,突然精神一振,好感恩有這機會與能力服務別人,而且一切美好的果實最後還會回饋到自己的身心。
義工執勤的過程,內心因演講的餘韻,而充滿正能量,回家後,迫不及待的跟病中的姐姐分享,鼓勵她持續運動,成就身體好的循環;再跟忙碌的外子討論,期望我們都能盡全力過生活,得到吃苦成為吃補的效果。
李偉文的演講,除了色香味俱全,也營養豐富,有滿漢全席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