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世芳
首先,要佔據場內「最好」的位置。這是一件足以煞費思量的任務:所謂「最好」,牽涉到音場效果、舞臺視線、人潮動線,而且不只每間場地各有各的樣子,即使在同一個場地的不同演出,所謂「最好」也會隨樂風、樂手、音控人員、現場觀眾的狀態,而各有取捨。
很久很久以前,看演唱會就是看演唱會,即使夾帶器材偷錄 bootleg,也都低調得很。哪像現在,場燈一暗,底下亮閃閃一片,都是智慧手機和相機的螢幕。許多人從頭到尾高高舉著手機、相機錄影,眼睛也始終盯緊那台機器而非舞臺 ── 試想你人在現場,看的「演唱會」卻只發生在手上那方三、四吋的小螢幕裡,豈不可惜。
手機在演唱會上帶來唯一的好事,是製造觀眾席「繁星萬點」效果的時候變得很簡便。多年前,這招只能靠打火機,火焰很難持久,不慎還會燙到人。現在只要關暗場燈,請大家把手機螢幕打開就行 ── 除了這件事,手機在演唱會現場,只能是令人分心的道具。
文:堂主
講題是「演唱會串起的旅行記憶」,簡報像是「票根串起的演唱會話題」。
小E說:今天馬芳很不一樣,可以聽到他的歡喜,可以聽到他的享受~ 每一句都好有畫面,馬芳說得滔滔不絕,我們也聽得津津有味。
馬芳老師因為工作關係,常能接觸演唱會的相關事宜。不管是國內或是國外的演唱會,馬芳聽演唱會聽成「精」,一路追了幾十年,將近千場,世界繞好幾圈;身為樂評人,最懂其中奧妙之處。今天非常感謝馬芳老師做一次總整理,分享這一場「演唱會串起的旅行記憶」。
想像一下,你正置身演唱會裡,不管哪種樂風,不論哪位主唱人,粉絲們歌迷們願意購票來聽演唱會,不遠千里,在所不辭,秒殺搶票,都是想體驗演唱會的現場感。
在燈光迷離之際,在聲影交錯之間,在曲目交替之時,請打開你的感官,盡情放縱,出了場,一切都像是尋不回的一場夢。
感謝馬芳老師分享這場結合音樂與演唱會,旅行與人生的珍貴記憶!
文:曾瓊玲
曾經追過的演唱會
化為一張張的票根
撕開後展開旅程
投入一場場樂聲
音樂飄盪在腦邊
悸動回味多少年
青春追夢終不悔
到現在仍回味
佩服之至,不論美食或音樂, 都難不倒馬芳老師,立冬天漸涼,今日的講座,馬芳老師用燒滾的直播,但這次不帶貨-筆與墨,帶的是西洋搖滾演唱會的回憶。感謝馬芳老師,總是有法讓聽眾打開耳朵,隨著張張票根,沈浸在演唱會的片斷,共同和老師追憶似水年華,陶醉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的西洋經典。
首次飄洋過海 巴黎聽 PJ Harvey 用龐克療情傷 難以忘懷的經驗
老師提到,他生平獨自買票,聽的第一場演唱會就是英國流行樂歌手-PJ Harvey的演唱會,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的暖場-PULP(果漿樂團), 謝謝老師的分享,提醒我們聽搖滾演唱會,一定要記得帶礦泉水呦,否則會聽到口乾舌燥。
Brian Wilson勵志驅魔太經典 被搖滾之神眷顧的蜜月此生難忘
The Beach Boys(海灘少年)團長Brian Wilson是流行樂史不世出的天才,集詞曲、演唱、演奏、編曲、製作、錄音諸般本領於一身。但他製作《SMiLE》專輯時,因精神壓力太大,焦慮如影隨形,《SMiLE》也停工不見天日,直至21世紀,Brian Wilson終於東山再起,2003年鼓起了勇氣,完成了37年前放棄的專輯,終於重現美麗的經典《SMiLE》,讓原本悲傷的故事,變成了勵志的傳奇。
今日講座,開心聽著老師分享他和妻子幸運躬逢其盛,在2004年赴澳洲度蜜月,恰好趕上了Brian Wilson世界巡迴,在雪梨歌劇院演出《SMiLE》,天時地利人和的享受人間至美歌樂,那份被搖滾之神眷顧的福氣,聽眾也同感喜悅。
堅固情誼 愛爾蘭搖滾樂團成團40年 U2成就了搖滾樂的偉大 地表最強
老師也分享2006年,和妻子去日本琦玉縣聆聽U2演唱會,讚嘆那球型投影,唯有現場參與,才能感受到萬人聲浪的交織巨響,用手機製造「繁星萬點」效果,創造不能複製的經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時代的象徵─巴布狄倫Bob Dylan
身為超級鐵粉,馬芳老師說到:「沒有人真懂巴布狄倫,我們只是在嘗試轉述他說的故事。」 「我覺得或許稱呼他『吟遊詩人』還算合適吧,他始終都是把故事唱給你聽,用別出心裁的語言,用民謠或者搖滾的方式,骨子裡他始終是一個走江湖的歌手。他的作品具有『時代性』,卻沒有『時間性』,這是他的歌最迷人的魅力。」
老師曾撰文寫到:當年輕人隨著時代變遷長大,社會風氣及生活習慣也不斷改變,巴布狄倫依舊用自己的方式,吟唱著永恆的主題:情愛、信仰、人性、歲月:「他的歌詞經常是寓言式的,不同的聽者在不同時代會聽出不同的感覺。」
馬芳老師看過十幾場巴布狄倫現場演出,撰寫了十幾萬字的專文,甚至也開闢以Bob Dylan為主題的講座。他說:巴布狄倫從不自我重複,永遠都能帶來驚奇,好像怎麼聽都聽不透、也聽不膩。這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值得人人肅然起敬。猶記Blowin' in the Wind,是大學時代最喜歡聽的西洋歌曲之一,佩服巴布狄倫不須用艱澀的詞彙,就能精準描繪,極具時代感,跨越時空,雋永不墜。
感恩馬芳老師今日講座,與我們分享這些年他曾追過的演唱會及音樂祭盛典,雖然我們無法親臨盛會,但從老師誠懇真摯的分享,我們也領略了西洋搖滾曾有的璀璨風華,音樂最令人著迷之處,在於聽到同一首歌曲,可個自喚回自己生命的連結與共鳴,這就是聽音樂的最大樂趣。
文:堂友
我年過半百,從來沒有參加過一場演唱會,今天聽了兩個小時,聽得津津有味,謝謝馬世芳老師擴展了我缺失的視野!
堂友回復:永遠不晚,以後開始聽!😆
文:馬世芳
Dylan那如夢如刃的蒼涼的口琴,貫穿我的聆樂人生。他不彈吉他沒關係,若連口琴都不吹,我會悵然若失的。幸好,我竟躬逢其盛,見他難得在When I Paint My Masterpiece興起吹了一段,琴音翻騰跳躍,美極了。
這次巡演,他往往等到最末一首Every Grain of Sand才把口琴拿出來。口琴獨奏曲折迤邐,接續最末的吟唱,為整場演出壓卷,揪心催淚。40多年前的句子,依舊熠熠生光。老歌手唱得如此用情,彷彿每個句子都是珍貴的易碎物。
最後一首唱完,他會緩緩從鋼琴前走出來。不過幾步路,老歌手有點佝僂,啊,他真的快82歲了。這或許就是我此生最後一次親眼見他,而剛才那段口琴,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了。
他和樂手站成一排,接受喝采,然後走回後台,演出結束─是的,他不鞠躬,不頷首,只是從鋼琴前走出來,手叉腰,岔開雙腿,挺著身子站一站,迎向我們瘋狂的掌聲和呼喊。
是啊,他是Bob Dylan,他不需要對我們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