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岠渭 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真正能體會音樂之美的人,大概都能清楚「在語言停住的地方,開始了音樂」這句白話有著何等高遠的道理。
面對氣氛無限的音樂,有限的我常在它絕美得無法形容的聲音裡矛盾、哀傷、甜蜜、泫然。
音樂境界是蒼茫永恆的,而我們對它的傾心又是無終無始,無端無由的,這種美的認同,已完全超乎人類的樣式,因而難免落寞,落寞,但卻是幸福的、高逸的。
道院吹笙,松風裊裊;空門洗缽,花雨紛紛。落寞是音樂的一種獨特、神祕的美感,而且一與之訂,千秋不移。
本篇摘錄自:劉岠渭,默觀無限美,2005 時報出版
文:曾瓊玲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古典音樂的啟蒙,都從聆聽古典音樂傳教士-劉老師的講座開始。
回憶學生時代,有次校際聯合音樂營在陽明山福音園舉辦,萬分幸運的邀請到劉老師現場講授歌劇賞析,老師手足舞蹈的生動細說曲段的種種精彩,至今仍印象深刻,從那時,也開啟我對古典音樂的喜愛。
大學時代,也曾追了好幾場老師的音樂講座,在那沒有3C的年代,聆聽音樂講座,就是心靈最美好的滋養。
今日岠渭老師不談西洋古典,以他的深厚國學底蘊,和堂友們分享三千年前,那些融於生活的詩歌之美,與我們分享漢唐以來,邊塞詩人如何用三言、五言、七言,訴說著關山迢遞的天長路遠,妾婦攬鏡的肝腸寸斷,帶領著我們,藉由詩心慢讀,領略詩人筆下「看得見的歷史,抹不去的滄桑」。
*對子與春聯 詩歌傳誦著童年的美好
老師用他童年生活的記憶,陳述日常生活處處不離詩,詩可出現在餐廳、餃子館、澡堂、當舖及成都沅花溪的詩歌大道上…。
有趣的對子如:「天上星辰應作伴,人間歲月不知年」,用天上人間、星辰歲月,優美的讚詠令人醉。
春聯如:「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象迎新春 」,春聯結合了文學,更顯風雅有韻。
老師也論到布袋戲與京戲,戲中每有人物初登場,總會出現個開場詩句,讓人印象深刻的介紹詞。甚或,販夫走卒也能出口成章。
*李白兩首「長相思」 道盡征夫思婦的傷悲離 情難捨
劉老師用他明察秋亳、旁徵博引的賞析專長,從深厚與敏銳的角度,生動描述戰火連天、烽火佳人的邉塞風景與夫妻間痛苦的長相思,並將詩句間的細藏的音樂性,娓娓道來。
長相思其一(征夫)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淒淒簟色寒。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長相思其二(思婦)
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
老師照辭若鏡,提到兩首詩的幾個重點與經典:「關山」是邊塞詩的常用語、古典美女喜攬鏡自照,顧盼生姿,最是痴情女。博學的劉老師說到「鏡」,引用了王國維《蝶戀花》「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說到「朱顏」,又引用了紅樓夢的黛玉葬花詞「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劉老師可謂中國詩歌的知音,雖然古樂無法流傳,只留了詩句供後人咏嘆,但藉由劉老師的生動解析,將征夫、思婦的長相思,藉由老師強大的功力,細察到長相思之其二,從七言到五言,如京戲的過版,速度加快,到了「歸來」,如音樂出現終止式,嘎然而止,徒留相思。
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老師巧妙點出詩句中的「與」、「共」,因這兩個字,充實了詩歌中的音樂性。
再談王維的「隴頭吟」及李白的「子夜吳歌」,揭開「長相思」的神秘面紗,藉著其他詩詞的鑑賞,再回頭細品李白的兩首「長相思」,更能感受其中蘊含的淒美與渴望。
*吟咏朗誦 輔以樂團古琴伴奏 豐富了詩歌的流傳性
老師介紹了陸游及唐琬的《釵頭鳳》,選播了旋律優美的男女聲吟唱的版本,好聽的令人醉。我私下在想,古代詩歌無法流傳,應不僅是技術上無法克服,是否也因「歌曲動不動聽」導致難以傳唱。如藝術歌曲也是這般,我們所愛聽的幾乎是調性的、旋律優美的歌樂,配上簡單和弦和伴奏,就可傳唱至今。但,詩歌吟唱,能純粹表達詩人的情感,或許也不須迎合通俗流行。但這首《釵頭鳳》,太美了,深深沉浸及陶醉在詩與琴的的古典氛圍之中。
*想著草原千里閃著金光 想著風沙呼嘯過大漠 想著黃河岸啊陰山旁 英雄騎馬壯 騎馬榮歸故鄉
謝謝岠渭老師精彩萬分的詩歌講座,讓我們領略了詩與樂的澄靜,心靈也隨朗誦吟咏、琴聲洗滌,不禁想起那首蔡琴的《出塞曲》。今日深深被老師帶給我們的溫暖感動到,也學著體會詩人羈旅關外,思念故鄉及家人的深刻情懷,咀嚼著詩句間的視覺與聽覺,看見了景象的宏闊,也為情思深苦而感同深受。
跟著劉岠渭老師的古詩導聆,我們心神領會「在語言停住的地方,開始了音樂」...
文:陳香蘭 樂賞執行長
昨日劉岠渭老師在蔚藍人文堂將近三小時演講與QA之後,我回問老師在線上演講的感覺?
劉老師說,一切都很好,
唯一最大的辛苦就是看不到大家。
大家的眼神,大家的表情,大家聽到音樂時跟他一起感動的感覺⋯都是劉老師演講過程最大的「靈動能量」。
線上講座自然有其限制,但是蔚藍人文堂的線上講座極為獨特,如同伯杰老師曾經形容堂友都是「資優中的資優」。
而我每每從堂友的文字回應,就能感覺人間美好,讀瓊玲的文字是如此的觸動與享受。
我協助樂賞基金會二十年來,舉辦劉老師講座無數,這是第一篇將劉老師中國詩歌賞析描述的如此「百感交集」,而瓊玲最後一段總結,更是「攻頂」了!
...講座當日小插曲...
今天劉岠渭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線上講座,
上午10點準時開場,10:03上線人數很快就來到500人,系統啟動額滿機制,也就是第501位之後的朋友只能在門外等候,直到有名額。
講座進行大約40分鐘時,劉老師的畫面定格了,「也許是短暫的網路不穩,再等等看」我們這麼想。
再觀望了一下,等了一會兒,老師還是沒有回來⋯⋯
於是蔚藍堂主立刻露臉出面,和大家聊聊詩詞文學(堂主太厲害啦什麼都可以聊),希望節目不要中斷;而正在北海道大雪紛飛中的盈宇也看到了,開始密切注意劉老師是否順利重新回到等候室;在池上的我,則是趕快打電話給老師和影音技術人員詢問情況,但都幫不上忙,只能等待⋯
後來終於接到師母電話,原來是因為劉老師講到一半,網路不穩掉出去了,想重新登入卻因為教室裡已經500人爆滿,於是⋯⋯劉老師就被系統拒絕無法進場了!
說著說著,盈宇終於看見劉老師不知在哪個瞬間已經遁入等侯室,立刻開門把劉老師請進來,這時侯蔚藍冒出很妙的一句「劉老師從古代回來了!」
啊!我們終於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今天最刺激的事,莫過於主講人掉出去回不來⋯⋯
我們尊敬的劉岠渭老師和在一旁協助的師母,
肯定更緊張更擔心。
照片:在池上「穗日」民宿房間裡,暫時成為我與世界連結的據點。
文:李彬
文一場,藝一場,場場蔚藍人文堂,堂友眼前亮。
美一講,樂一講,講講名師輪上場,講師神采揚。
邀名師,交益友,美善堂主名揚廣,團隊合作強。
新年到,新年好,年年蔚藍人文堂,新年新氣象。
做教授,愛詩詞,古典音樂傳教士,默觀無限美。
劉岠渭,在蔚藍,詩歌中國長相思,新年第一棒。
一抬手,一開口,一上講堂就少年,神采太入情。
念春聯,對對子,詩詞璀璨處處見,詩族是中華。
唐詩骨,宋詞魂,入骨銷魂浪漫歌,美到千年外。
長相思,在心田,征夫詩與思婦詞,此講情無限。
燕然石,關山月,胡笳夜聽隴山頭,白髮征夫淚。
搗衣聲,雁嗚叫,蜀琴欲奏鴛鴦弦,可憐鏡中人。
「長相思,長相思,欲把相思說似誰?淺情人不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懷鄉行,蒙長調,江南塞北故園聲,都是曲中人。
古琴歌,詩朗誦,詩詞文字音樂性,岠渭老師妙。
詩一首,詞一闋,便引詩情到碧霄,詩意蔚藍堂。
文:李可澄
「古代詩詞是用來唱的,所以也要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在我心目中是台灣欣賞導聆音樂講座最厲害的權威、劉岠渭老師如是說。在他的講授之下,中國詩詞不但有文字之美、畫面之美,還有抑揚頓挫的音樂之美、靈魂共鳴之美。
中國的詩詞,是用來抒情的。劉岠渭老師在蔚藍人文堂開春第一堂「詩歌中國—長相思」,帶領大家領略中國詩詞描述的「相思」滄桑,那些陪伴古人走在滄桑歷史裡無所不在的詩詞與音樂。
「長相思,摧心肝」,詩人李白的兩首「長相思」,分別描寫征夫與思婦彼此苦與痛的相思。長相思其二,前面七句七言,突然接著三句五言「昔時橫波目,今作流淚泉;不信妾腸斷,歸來看取明鏡前」,最後一句又變回七言 ,劉老師說,在這裡讀出了音樂感。中段五言顯示的迫切、急促,激動的情緒,接著最後一句的七言:「歸來」開始漸慢,停在「看取明鏡前」,就是音樂的終止式。
而長相思的詞中本就有音樂性存在,如「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此曲有意無人傳,願隨春風寄燕然」。
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劉老師說,有些人批評這兩句中的「與」、「共」是贅字;但他不認同這種看法,反而認為這兩字富含音樂的飽足性,因為古代的詩詞是用來唱的,只是音樂無法保留下來,只有文字流傳,所以要從音樂的角度來看。如果只是「落霞孤騖齊飛,秋水長天一色」,應該普通人就能寫得出來。
「聲音會給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在漢、唐、宋許多詩詞裡,都有提到「邊聲」(邊塞的聲音),例如范仲淹的「四面邊聲連角起」。什麼是「邊聲」?其實,多年來,相信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現代兒女無從印證,只能空憑想像;劉老師解釋,所謂邊聲就是:朔風、鼓角、胡笳、呤嘯、馬嘶。想像力還不夠?他就放了幾曲有胡笳演奏、塞外民族吟嘯,讓大家感受「邊聲」的淒厲、悲切、哀涼,聽了的確非常揪心,難怪「李陵答蘇武書」裡寫著,「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至於馮延巳與白居易的「長相思」,劉老師認為,白居易格局大器,詩詞裡有聲音造型的流暢之美,一開頭的「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先是流水的線條形,然後變成「點」狀。然後,從前面河流、古渡頭、吳山的寫「景」,進入「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的寫「情」,最後又歸於終止式的「月明人倚樓」之「靜」。老師從音韻拆解這首「長相思」,令我不知覺沈浸在一種唐宋山水與音韻的情懷。
有堂友妙解,留言認為「馮延巳是視覺系詩人、白居易是聽覺系詩人」,也頗為有趣。
劉老師還播放陸游與唐琬的「釵頭鳳」,聽了令人深感「愛不得的相思之苦」泫然與無奈。
至於清朝才子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風一更,雪一更」,也富含官兵出征的行軍聲與風雪呼嘯的聲韻。
講座最後還聽了揚琴與二胡演奏的陸修棠「懷鄉行」、蒙古歌王唱的「寶拉根套亥故鄉」,老師以自創的符號講解樂曲裡的抑揚頓挫與圓弧音,很自然的帶領大家進入這些曲調的天地。
劉老師說,他有體會到古文的美,也喜愛詩詞字裡行間的音樂性。在這場講座裡,我也讀出了劉老師的詩心樂魂,以及他無所不在的美感。
1,英國詩人Sassoon,「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在大陸北京大學附近一家餐廳牆上的詩句。
2,對子之一:此木為柴山山出,因火成煙夕夕多。
3,對子之二: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面風帆,下九江,還有十里。
4,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
文:陳香蘭 樂賞執行長
劉岠渭老師元月7日接受蔚藍人文堂邀約線上演講,有一段美麗的插曲。
蔚藍堂主收到了某位聽眾所提供的珍貴舊照,這是30幾年前,劉岠渭老師在台北藝術大學擔任系主任接受電台專訪時留下來的照片。
劉老師說,許多細節他已經記不得了,但是看到這些照片他非常的感動,很謝謝這聽眾。
據蔚藍告知,
這位朋友是當年專訪劉老師的主持人敏華。
敏華下面這段照片補充,讓回憶更完整一些:
敏華說:
堂主您好,劉岠渭老師跟我失聯很久很久了,他可能有、或沒有這幾張照片,請幫忙轉送。
這是那一年,這幾位音樂界的強棒從歐陸回臺,形成臺灣音樂文化扎根的強大力量,劉老師他們上警察廣播電台接受我的專訪,後來也常成為我節目的訪談佳賓。
由於非常難得可以看見30年前的劉老師,在劉老師同意之下,與大家分享。
或許,您也認識其中某位?
他們必定是臺灣音樂界重要的前輩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