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版畫 銘刻於情
將歲月的刻痕化為美好
文:曾瓊玲
未聆聽楊忠銘老師講《版畫大觀園》前,我對版畫的最深刻的印象,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孟克於1895年的黑白石版畫《吶喊》,初看到那幅石版畫時,就驚嘆畫家將內心入畫,用線條及塊狀印刻,將人物表情栩栩如生的筆刻,將人性的焦慮生動呈現,看了畫,心中莫名的同理想尖叫。
謝謝蔚藍人文公益講堂,在正月初九的齋天祈福之日,再度邀請楊忠銘老師細談版畫藝術的種種,讓我們更深入瞭解版畫源起與創新,其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經過印製後,可用可穿可永留)。
感恩老師放送彩蛋,不藏私的公開私人工作室的後台,讓堂友們看見版畫的多重宇宙、構成元件及重要工具要素等,整個週日如進大觀園般,大開眼界,並體會到老師之於版畫深刻情感及創作的狂喜,也拉近了堂友們對版畫的距離,是一場豐盛的滌慮齋心。
*鐘錶有時盡 創作恆留心 宇宙萬物皆素材
從老師那張廢棄鐘錶的照片投影,讚嘆老師的獨特美感眼光,能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化做創作的素材,撫今追昔,藉由創意及刻畫,將過往歲月的隱喻詮釋,讓舊有物品有了轉繹的機會,誠如時空幻變。原來有用或無用,端在一心,透過創作凝心致用,就有不同的風景與驚喜。
*版畫源自印刷傳播 情感毛毯 提升藝術與美感層次
老師概要介紹了印刷術的發展,傳統筆紙、手抄、雕版印刷,那些古老的抄寫印刻,即是版畫的前身。曾經,我們要知科技、天文、地理、醫藥及樂律種種知識,只能翻閱沈括的《夢溪筆談》的筆記體著作,從紙本記錄,汲取古人的所見所聞及研究心得。
時至今日,資訊網路科技的快速發展,傳播快速無遠弗屆,多種媒體目不暇給。還好,今日從講座中,得知日星鑄字行還在,隱藏在台北車站太原路巷弄內,不但是全台灣最後一家鑄字行,也是全球少數僅存的鑄字行,保留著活版印刷文化,可撥空前往,一窺鑄字的歷史故事,自行檢字並能客製化獨一無二的鉛字印章,懷古念舊別具意義。
感謝忠銘老師今日細談版畫的細致與舖排,藉由老師的介紹,讓我們在欣賞版畫時,對創作的背後的故事,多花心思去理解情感的毛毯,就能與畫家產生情感連結,筆筆入魂,提升欣賞層次,明白版畫工藝之美,不再是外行看熱鬧。
*南桃北柳年畫有風情 十二生肖書票有精趣 版畫入於生活 豐富歲月之美
老師在今日講座中,介紹了「南桃北柳」,蘇州桃花塢與天津楊柳青,看著圖片聽了介紹,讓我們對傳統年畫風采更明瞭,這些木刻年畫是中華文化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年畫的內容,一般都是健康、吉祥、歌頌昇平。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歡樂愉悅,承載著古代老百姓對未來生活美好的憧憬。
今日講座最驚喜的是,楊忠銘老師當代藝術與環境公益的結合,老師從疫情初發的2020年起,用十二年的時間創作,推出以十二生肖為主題的版畫藏書票,透過一年一幅「版畫藏書票」記錄該年份的刻痕,除了具有藝術收藏價值,更是藝術與環境倡議的跨界合作,義賣作品的部分收益將實際支持綠盟透明足跡專案的運作,有興趣的堂友可點選以下網址。https://gcaa.neticrm.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
忠銘老師的藏書票系列作品,化解當時大疫來襲的緊封心情,療癒的清風帶入美好的同理心。老師的版畫藝術藏書票,帶入經典與民間故事,沖淡了悲情、裝進了知識與美感,找回傳統過往的所有美好。
聽著忠銘老師敘述鼠年藏書票的創作源起,我們也細看了畫作中,由各式西洋書冊搭蓋而成一幢幢建築物,城市像是鼠兒們的遊樂場,快樂穿梭其中,鼠兒們乘著報紙飛上天,乘著知識的翅膀自由飛翔。天空的背景是巴黎城的地圖,每位在空中的旅人都擁有鳥兒的眼睛,而那報紙上的頭條新聞,標記著世界發生的巨變的那一年,2020雙城風景,太美太豐富太有趣。
*「我一直在尋找藝術中 那只有版畫能通過的道路」
感動著忠銘老師的感動,忠銘老師從大學時期開始迷戀上的版畫,他期許用一生來註解,而版畫也在他的手中,化做工藝的浪漫,記錄時代變遷,充滿著人文情感。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
以上短述聆聽講座的心得雜記,心靈也如同齋天般的喜悅。謝謝忠銘老師規劃此場版畫藝術賞析旅程,我們循階步步爬昇,朝向「版畫的多重宇宙」,途中將穿越古今中外的版畫作品,從活字印刷,到版畫代藝術的多元美妙,對版畫這項兼具傳統且新潮的媒材,更加明白。
感謝老師引領我們遊歷了版畫大觀園,從愛馬仕絲巾、鈔票凹版、日本護照裡的浮世繪風景、Banksy的街頭版畫和翁倩玉女士的那雙真皮手套...等,原來版畫蹤跡無所不在,凸凹平孔的印刷原理,讓我們如小王子般,隨著老師共同漫遊版畫的浩瀚,探索了太空中的多重版畫宇宙,思考藝術的種種可能,這場豐富的春日講座,舒心又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