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毓庭
室內樂一般是指兩人以上、但又未超過十人的音樂演出形式。在這樣的規模中,演奏者們各自擔綱不同聲部,既重視獨奏技巧,又講求合奏能力,是極為精緻的表演藝術。
繼之前兩場講座「管不住的魅力」與「最弦的組合」,分別介紹了經典室內樂編制「木管五重奏」與「弦樂四重奏」,今年春天,毓庭老師要透過更加精簡的「鋼琴三重奏」,帶大家沉浸僅由三樣樂器: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形塑出的萬千風情中,發現作曲家讓1+1+1遠大於3的魅力。
文:曾瓊玲
聆聽毓庭老師的講座,會讓人「毓」見樂譜的驚喜、聽見細膩解析感動,並能獲得許多樂曲背後的動人故事,這些都是在音樂教科書中難以得到的知識。
今日的講座,由樂賞基金會執行長香蘭代班主持,美麗又知性,是蔚藍人文講堂的第244場,450人有耳福了!
這是毓庭老師自2021年起至今,在蔚藍人文堂的第10場,音樂賞析達人---毓庭老師音樂素養十項全能、溫厚有禮、十全十美,今日老師精心設計十問十答,讓聆聽講座的堂友,感到十分幸福,享受音樂的所有美好。
老師不愧是室內樂賞析專家,藉著十問十答,完整解析鋼琴三重奏的組成、由來發展及創新、經典作品、各時期及不同國家的作曲家,從18世紀講到21世紀,從古典時期、浪漫時期到現代音樂,從奧地利、德國、法國、捷克、俄羅斯講到台灣國民樂派的蕭泰然,將原需十個講座的龐大音樂知識量,傾囊相授給蔚藍人文堂友們,感謝毓庭老師的用心,這滿漢全席需要好好消化。
*鋼琴三重奏由樂器之王(鋼琴)、小提琴、大提琴組成 互相較勁也互為映襯
室內樂是18世紀來,宮廷貴族休閒生活之一,可稱西方悠久的表演形式,也是昔日音樂演奏主力,在那沒有錄音的時代,演奏家為了自娛,邀約三五好友共組音樂沙龍,直至今日,仍極為盛行。除了編制及成本較易達成,這鋼三:小提琴、大提琴、鋼琴組成的三重奏,集樂器之強,結合低.中.高三個聲部,讓作曲家譜出精彩,也令聽眾聽到過癮。
毓庭老師提到鋼琴三重奏,是從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演變而來,今日講座之首曲,老師播放C·P·E·Bach寫的鍵盤三重奏,聽見早期鍵盤的真情琴聲,由鍵盤搭配大小提琴,讓樂章呈現更多樣情緒轉折,音樂優美典雅,使用多種裝飾音型,力圖表達豐富的感情色彩。
*古典時代音樂之父 海頓奠定鋼琴三重奏之石
交響曲及弦四之父---海頓,因身為公務員,不用為生計而煩惱,所以他創作了45首三重奏鋼琴奏鳴曲,從年輕寫到老,讓弦樂更獨立,不再是鋼琴的附屬品,他也嘗試調性的拓展,包括6個降的降E小調。
老師選播作品39號《吉普賽》(士兵舞),從音樂中聽見18世紀理性主義的創新元素,樂曲奔放、花俏,有著軍樂(鼓聲)的元素,炫爛歡快。因三重奏需要高超的演奏技巧,海頓的作品將三重奏的業餘性質,提升成職業表演等級。海頓運用降E小調,聽見鋼琴的嘆息,小提琴及大提琴彼此的安慰及回應,營造作品從憂鬱到微笑的情緒,終而明亮開闊,處處驚喜,太美妙。
今日講座,毓庭老師除了現場輔以鋼琴彈奏主題,更厲害的是,將樂譜投影給聽眾,讓堂友們邊欣賞著音樂,也要目不暇給的看著老師筆下的音樂解析細節,看著譜,更能明瞭作曲家的樂曲設計,提示賞析樂曲的方向,看見調性的轉變、變奏、快慢之間的變化,如同上了進階的樂理課。
*音樂神童莫札特不僅寫歌劇 也將人物精神寫入三重奏
莫札特為了生活,雖主要寫歌劇來謀生,但也寫出5+1首鋼琴三重奏。老師今日選播K542 A大調鋼琴三重奏,聽見神童善用半音增加幽微情緒,樂章旋律性強,時而敏感、時而單純如兒歌,音樂不停轉折,如同人生之坎坷,但最終以燦爛結尾。
*樂聖貝多芬不惶多讓 寫出鋼琴三重奏的雄心
貝多芬寫了7首鋼琴三重奏。有著強烈的情感,老師選播他寫給最幸福的貴族---魯道夫的《大公》Erard鋼琴(1803),他用顫音象徵天空的朦朧模糊感,音色濕潤有共鳴。聆聽《大公》,有著雄壯的規模,三種樂器各自發揮出最大的效果,各自獨立又能融合在一起,彼此激盪,又能相輔相成,如同樂聖的快樂頌象徵的精神---自由平等博愛。
*貝多芬之後的浪漫樂派 站在巨人肩膀 勇往直前
貝多芬的鋼琴三重奏,讓三種樂器彼此平均展現,也為浪漫時期開創出新方向,舒伯特、孟德爾頌、布拉姆斯等等的作品都受此影響。
老師選播舒伯特第二號降E大調鋼琴三重奏之第二樂章《看著太陽下山》,此曲也被大導演庫貝利克做為電影《亂世兒女》(Barry Lyndon)的主題曲,看著老師播出電影最後一幕,音樂出現連續跳動的音符象徵內心掙扎,超佩服導演選曲獨到精準,電影畫面雖無對白,但角色表情及配樂早已超越言語,樂曲十足表現了戲劇張力。
老師還引了電影末尾,如下的字幕:
The Epilogue:
It was in the reign of George III that the aforesaid personages lived and quarreled; good or bad, handsome or ugly, rich or poor, they are all equal now.
簡譯:「劇中人物,發生在喬治三世時代,無論好壞、美醜、貧富,現在都已經平等歸土了。」
*孟德爾頌古典與浪漫 姐弟情深
孟德爾頌被喻為最幸福及最有氣質的音樂家,但為何樂曲間流露出許許悲傷?從老師講座中可得到解答。
孟德爾頌的爺爺是哲學家,其父參加猶太教解放運動,鼓吹人人皆可參加社會運動,也因此放棄猶太教,成為新教徒,也讓孟德爾頌的生活有了轉變,也因生命遭遇的衝突,交織在他的音樂作品中,也從音樂中聽到他的心境。
老師選播孟德爾頌的第一號鋼琴三重奏,聽見無言歌的情深旋律,接而風格的變化,如同色彩斑斕的畫,最後在非預期之下的驚豔結束,老從音樂中,也傳遞了孟德爾頌和姐姐的深厚情感,令人動容。
老師說,孟德爾頌的樂曲很容易被聆聽,且優美到令人捨不得暫停,因樂曲容欣賞不須導聆,但有了毓庭老師的細膩解析,我們才更明白樂曲背後的故事,也更明瞭音樂的優美處。
*除了德奧有優秀的鋼琴三重奏作品 法國的法朗克及聖桑的作品也可分庭抗禮
老師說,法朗克天性羞怯,喜歡默默作曲或在教堂演奏管風琴,但老師今日選播他第一號作品之第一樂章,和聲沈鬱,但聲部線條清楚明確,很難想像這作品出自一位才年僅19歲的青年之手。
而另一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創作類別廣泛,在器樂合奏曲領域,他的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大提琴協奏曲都相當知名、極富特色。身為優秀的鋼琴家,他當然也留下了5首出色的鋼琴協奏曲,證明李斯特當年的眼光獨到。
老師在講坐中,選播聖桑的第一號第一及第三樂章,樂曲融合法國音樂的透明線條及德國音樂的簡單動機(感謝老師用鋼琴演示雀躍、讚嘆及俏皮這三個主要動機),令人印像「聲」刻。
今日講座,十問十答的內容如同室內樂的濃縮百科,毓庭老師不愧是專業級的樂賞達人,除了豐厚的音樂素養,本身也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今天的講座賞心悅目又入耳,如同閱讀了音樂大百科,看著老師對著樂譜,拿筆逐一解析,一邊輔以鋼琴彈奏,將每一位作曲家之鋼琴三重奏,細膩深刻地刻在我們的心底,這種沉浸式的五感音樂體驗,太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