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瓊玲
在聆聽林仁斌老師精彩講座前,或許有些堂友和我一樣,對華格納的樂劇望之却步,因為華格納的樂劇很長、進展緩慢,若非超有耐性,及對華格納樂劇風格及背景知識有通盤瞭解,初入門之華粉,通常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完全沈浸在華格納的指環四部曲。
感謝蔚藍人文堂請到音樂賞析專家---台灣蹦藝術協會理事長林仁斌老師,為堂友們深入淺出剖析如史詩一般的華格納樂劇,藉由老師的深厚素養及音樂專長,生動有趣的帶領我們進入華格納的樂劇殿堂。
老師選播許多電影配樂名家---約翰威廉斯及漢斯季默的經典配樂,從電影配樂的主導動機,逐步引領我們明瞭何謂華格納樂劇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原來電影配樂中,所有的角色、場景、情緒及想法,都可透過一段弦律表現,藉由簡單的音符,可以代表一個角色、一件物品、一個想法、一種情緒或情境,當主導動機一出現,就能快速讓觀眾聯想到其代表或隱喻的對象、主題或意境,讓電影更具魅力。
*戲劇第一 音樂其次 華格納將文本及音樂完美結合
華格納一生為音樂史締造許多傳奇。他首將歌劇中音樂的地位提升,更將劇情、歌詞與音樂更縝密融合,歌劇在他改革之下,轉變成格局更弘大的「樂劇」。
華格納,前接莫札特,後開啟後浪漫主義歌劇作曲潮流,因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主觀複雜,且對猶太人的極端歧視(甚至指出孟德爾頌的作品有動物味),且和希特勒過從其密,在音樂界極具爭議性,但將爭議性抽離後,他完美的將音樂帶入歌劇,這位熱愛戲劇的作曲家,地位舉足輕重。
華格納對歌劇的改革創新,跨越了音樂與文字之爭論,將音樂貫穿整場樂劇,將樂劇呈現完整的藝術形式,他一人身兼文本及音樂創作,一加一大於二,如同莎士比亞加上貝多芬,雖然他在人品及感情生活上充滿爭議性,但不可否認的,他對樂劇有極高度的貢獻。
*和普契尼同屬大器晚成的音樂家
老師在講座中提到,華格納的音樂之路,並非一舉成名,在經歷躲債的日子後,他以第三部作品《黎恩濟》才打開知名度,後來在德勒斯登歌劇院獲得指揮一職之後,生活才逐漸安定,後續又創作《羅恩格林》(有名的結婚進行曲)和《唐懷瑟》。
*人品如渣男 但作品有比樂聖 華格納的生平概略及指環四聯劇
在介紹華格納的作品前,仁斌老師先講述了華格納的生平概略,談到他的重要事蹟與精彩音樂創作,透過作曲家的人生故事,堂友們可以理解到華格納的創作思維,也能更理解他的經典作品。華格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從「歌劇」邁向「樂劇」的年代,也是從「旋律」轉向「主導動機」的過程。
指環四聯劇的正式名稱為《尼伯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意為「尼伯龍人的指環」),是華格納以日爾曼敘事詩《尼伯龍根之歌》為底,加入北歐神話世界觀所構思的一套大型歌劇作品。
華格納從劇本開始創作,再加上音樂作曲,共耗費26年,比美悲慘世界的史詩等級,在現代歌劇史上擁有不朽的地位,《指環》魅力無人能比,也影響了之後電影《魔戒》,稱華格納為現代劇場與電影配樂的始祖,名符其實。
*以畢生心血 洪荒之力蓋了音樂聖殿---拜魯特歌劇院
華格納畢生夢想就是建造自己的歌劇院,此歌劇院是為了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而興建,《帕西法爾》也是在這裡首演,在此也固定演出華格納的十部樂劇。拜魯特歌劇院以劇場為中心,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一片視野,讓觀眾可完全沈浸在樂劇之中,享受音樂藝術帶給內心的感動,不受干擾,好羨慕啊。
謝謝仁斌老師精彩的講座,帶領我們領略華格納的音樂魅力、主導動機及許多人生金句,讓我們看見,想像力可化為行動力,逐步堅持讓夢想實現。
很喜歡老師在講座中選播的電影配樂,尤其是那部《天外奇蹟》動畫,不用對白,配樂就牽引強大的情緒,令人動容。難怪,電影是許多人放鬆生活的方式,透過影片觀賞,可投射內心,與角色劇情產生共嗚及省思,是一項很好的調劑。
藉由出色的演員、編導的專業與配樂家的想像力,藉著電影,可體驗不同的人生滋味,進入幻想的國度,解放生活壓力,也可反思人生。
感謝老師在講座中介紹華格納的生平以及經典作品,讓我們對「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與「主導動機」(Leitmotif)有更深的了解,也發現「樂劇」(Musik Drama)更多元的面貌,並感受華格納音樂的獨特魅力,如同進入了奇幻的音樂國度。國度。
文:ShaoHua
儘管今年一月中在林仁斌老師於蔚藍人文堂談小澤征爾的講座後QA中,蔚藍堂主即預告仁斌老師將於6月下旬在蔚藍人文堂以上、下兩集深談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歌劇,但對這部作品深感興趣的我,隔週便迫不及待追星追到北市圖西湖分館,搶先聆聽仁斌老師受邀開講的「全面認識華格納—從主導動機到《尼貝龍根指環四聯劇》」講座。
在那場為時約莫三小時的講座,仁斌老師條理分明敍述華格納的生平、「主導動機(leitmotif)」一詞之意涵及應用、《尼貝龍根的指環》之創作源起及故事內容,並透過歌劇選段讓聽眾透過音樂旋律了解其所代表的人物或場景。
由於仁斌老師極有架構鋪陳,內容之精彩讓第一次聽這個主題的我深受震撼,這才知道「主導動機(leitmotif)」在劇作及電影的意義及重要性,也才明白華格納這部歌劇故事、音樂的精彩及對電影配樂的影響。
今日再次聆聽仁斌老師談華格納的《尼貝龍根的指環》歌劇,是他為蔚藍人文堂所做的華格納專題講座上集,講題為「從『主導動機』談起—一段邁向當代電影配樂的偉大航程」。今日講座之精彩不在話下,在拆分成兩場講座後,仁斌老師得以更從容不迫談華格納的生平及創作,亦更完整交代《尼貝龍根的指環》創作歷程及故事情節,並且更深入解說「主導動機(leitmotif)」及《尼貝龍根的指環》之序夜—《萊茵的黃金》,讓我深感蔚藍人文堂堂友真有耳福!
這場講座內容對我而言雖算是複習,但還是有不少新的學習,略記筆記如下:
一、華格納簡介
(一)生平: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德國萊比錫,1883年2月13日心臟病逝於義大利威尼斯,葬於德國拜魯特。
(二)歌劇創作:一生作品共10部(若《尼貝龍根的指環》拆開計算則為13部),其中《黎恩濟》歌劇為成名轉捩點,《羅恩格林》中的《結婚進行曲》為廣為人知的結婚儀式曲目。
(三)評價:華格納在音樂創作上雖然留名青史,但為人處事受人非議之因有三:欠債不還、頻繁出軌婚外情、政治立場。
二、《尼貝龍根的指環》
(一)創作靈感:取材自北歐神話《諸神黃昏》、日爾曼敍述詩《尼貝龍根之歌》、冰島「薩迦史詩」,成品為序夜之《萊茵的黃金》,及《女舞神》、《齊格飛》、《諸神的黃昏》三聯作。
(二)創作順序:1848年開始先創作劇本,1854年才開始創作音樂,劇本由第四部開始往前寫,音樂由第一部開始往後寫,至1876年《尼貝龍根的指環》全套首演,前後費時26年。
(三)故事法則:全劇充滿「代價」、「獻祭」法則,如:阿爾貝利西以棄絕愛情偷取萊茵的黃金、奧丁以獨眼換取預知未來、奧丁以芙蕾雅和巨人交換建造瓦哈拉神殿、巨人以黃金交換返還芙蕾雅。而黃金打造的戒指又設下詛咒,造成諸多殺戮與爭鬥。
三、主導動機(leitmotif)
(一)電影運用及情境
1.人物:如《大白鯊》,只運用兩個音,即製造緊張感。
2.場景:如《魔戒》,在夏爾、中土、魔多等場景以不同音樂表現。
3.情緒:如《天外奇蹟》,同一旋律以爵士、鋼琴獨奏等不同型式傳達主角的心境。
4.角色:如《星際大戰》、《007》專屬角色之音樂。
(二)《萊茵的黃金》之運用
1.創世
2.萊茵河
3.萊茵河三仙女
4.阿爾貝利西
5.萊茵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