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蔚藍堂主
很榮幸與爾灣讀書會合辦這一場全球讀書會,介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半自傳小說「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
本場將由爾灣讀書會會長李克琪擔任開場引言及Q&A主持人。
讀書一定要有趣,有趣才有餘韻,有餘韻才有啟發,有啟發才能活用。
堂主以「撞擊式學習法」,將一本「伊斯坦堡」解構後重組,介紹帕慕克的三本書共超過百萬字(伊斯坦堡、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的精華,溯溪而上尋找作者創作的源頭,帶給讀者閱讀的奇趣點。
茲整理出12項閱讀奇趣點的大綱,如下:
1.伊斯坦堡的城市呼愁作家
~伊斯坦堡的命運就是我的命運
2.用占星學來簡介一位作家
~當代小說中最新穎、最具原創性之作
3.城市的靈媒
~一座城市的記憶和影像照片
4.家就是博物館,家族就是歷史
~帕慕克創造個人的現實神話
5.呼愁啊呼愁
~四位孤獨憂愁的城市作家
6.細密筆法寫出細密畫的世界
~繪畫之樂
7.探索作家的奇思幻想的靈感從何而來
~科丘蒐集的史實與奇事
8. 喔,博斯普魯斯海峽
~窗外就是歐亞大陸的交會點
9.當純真變成癡迷時
~初戀與純真博物館
10.奧罕的分身無所不在
~不快樂是討厭自己和自己的城市
11.上流社會眼裡的伊斯坦堡
~說不盡的在地人面面觀
12.我的家庭真可愛,嗎?
~帕慕克說實話的代價
這是蔚藍人文堂演講2024年「土耳其系列三部曲」之三
(我的名字叫紅、天方藝術夜譚、伊斯坦堡)
預告2025年
*苑默文老師的四場「古今絲綢之旅」
*王曙芳老師「別忘記飛」~蘇菲哲學
文:蔚藍堂主
這場沒有價值百萬的演講,卻有百萬文字的超值導讀。
以尋找閱讀奇趣點為餌,釣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獎作品,讓大家對「伊斯坦堡」,不只是旅遊景點,不只是東西文化交融的國際城市,更是帕慕克的家鄉,更是純真博物館、更是「我的名字叫紅」,更是文學故鄉。
蔚藍人文堂第3場,由蔚藍和高中同學黃重賢聯手,講題是「洛夫和夏宇的現代詩派對」,不及百人參加。草創初期,方興未艾,一片荒蕪,許多事情都在創新與嘗試階段,企圖在大疫之年摸索出群智與愛的人文情懷。
蔚藍人文堂第264場,開場前12分鐘,已經500人爆滿,其餘近兩百人移駕到YouTube旁聽。
我的宏願是全球讀書會。蔚藍人文堂群組有世界各地近三十個讀書會的會長和成員在其中,「讀書」這件事很難聚焦,每個人喜歡的書的類型都不同,閱讀的品味和需求也不同,很難選出一本兼具四代同堂且難易適中的書單,可深可淺可寬可廣,具有知識性、常識性、文學性的大書。
那,來聽一本書吧!
這264場演講累積的經驗值,我的簡報偷學諸位老師的神撇步,有眭澔平的撞擊式學習,范俊奇的時尚編輯法、王浩一的簡報吸睛法、楊馥如的大腦趣味學。我學藝不精,尚在學習的是 : 顧素琿的西洋藝術史,苑默文的伊斯蘭藝術,沈華夏的土耳其在地導遊經歷。
集精華大成於這一場,12項奇趣點。
四大導讀重點:介紹當代小說家奧罕.帕慕克的養成過程、伊斯坦堡這城市如何古今「呼愁」,「我的名字叫紅」與細密畫簡史,「純真博物館」同名虛構小說與真實博物館的完美實踐。
今年四月,我跟團和眭澔平博士去土耳其東部「戶外教學」世界文明史。有事故發生才有故事可說,一路奇遇奇人奇事不絕,是旅遊寫作的靈感與創作來源。其中最奇絕是登城堡峭壁看帝王楔形文字碑,導遊華夏還找到世界上唯一一位會念古烏拉圖語的85歲老農人,如果不是有影片為證,很難取信眾人。
大腦喜歡跟著有趣的、獨特的、特異的、新奇的事物學習。而這一切好奇引爆點,是根源自某次我聽顧素琿老師的演講,推薦書「我的名字叫紅」,我從一個不懂,掉進更多不懂,為了解惑,縱橫古今,遍尋名師,讀百萬字,行萬里路,這份「純真」,化爲對土耳其的種種痴迷。
顧老師當天九點半早早入雲端搶位子,在聊天室給我鼓勵:「Bravo !!! 太精彩了!!! 現在超想再重讀帕慕克呀! Love 蔚藍。」
還有所有堂友的鼓勵與回饋,我一併鞠躬感謝!我把聊天室的所有留言念讀再三,士為知己者辦演講,士為知己者導讀,真心誠意,千金不換。
最後更感謝爾灣讀書會及會長李克琪,文人心心相惜,不遺餘力推廣社區藝文風氣,一併致敬。
文:ShaoHua
從12歲開始寫日記、大學讀中文系、創業成為作文補教名師,這些學經歷背景都養成蔚藍堂主深厚的國文造詣,而2016年加入爾灣讀書會練功、精進實力,矢志每年讀一百本書、交一百位朋友,更成就蔚藍堂主「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文學底蘊,以及廣結善緣的交友人脈。
這樣的堂主,於2020年6月開辦蔚藍人文堂後,每週邀請在音樂、文學、美食、時尚、電影、藝術、建築等各領域之名人、作家現身開講,透過雲端公益講座傳授善知識、品味愛與美,累積至今已達264場。
在Facebook或Line群組追蹤蔚藍人文堂的朋友都深知堂主每週為下一場講座所寫的前導文,總是篇篇吸引人,而演講後所寫的報告書,更是句句為講座留下經典記錄。
今日這第264場講座,蔚藍堂主不假他人,親自登場上陣,從263場講座中細膩引言開場、掌握精髓歸納的聰慧主持人,化身為條理分明、滔滔不絕的主講人,為大家開講她讀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所著《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我的名字叫紅》、《純真博物館》等三書的心得。
她將這三本合計百萬字的書,結合自身於今年4月走訪之土耳其旅行,化為12個閱讀的奇趣點。講座中不但說明小說作者的家庭背景、居住環境,也從作者的訪談錄影觀察人物表情,還從占星學分析作者性格。
此外,她也解構小說的故事鋪陳及佈局是當代小說中最新穎、最具原創性之作,並分析作者奇思幻想的靈感源自科丘蒐集的史實與奇事。
她在閱讀奧罕‧帕慕克的作品中,看到伊斯坦堡這座城市的記憶、影像照片與「呼愁」(內心深處的失落感),也深入細密畫的世界去欣賞藝術細節。
同時她也分享伊斯坦堡聖索菲雅大教堂的美麗與哀愁、以真實物件展現虛構小說故事的純真博物館,並同場加映她參加土耳其東部之旅的各種奇異美好。
雖然我個人鮮少閱讀小說,尚無法體會蔚藍堂主所謂「要更深刻理解世界的方法之一是閱讀偉大的小說」,然而喜愛透過旅遊認識世界的我,在堂主的旅遊經歷中見識到我此生無法親身體驗的景觀,覺得很特別。
另外,這場講座對我而言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學習堂主如何運用自身的優勢、擷取其他講師的長處(如:眭澔平老師的撞擊式學習、范俊奇老師的時尚編輯法、王浩一老師的簡報吸睛法、楊馥如老師的大腦趣味學),呈現出這場豐富精彩的演講。
今日講座同樣創造話題,除了500人爆棚搶雲端座位,還額外加開YouTube直播嘉惠全球聽眾,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在講座中有各種不同的學習及收穫。感謝蔚藍人文堂週週用心「上好菜」,期待下週線上見~
文:April
先為堂主按個大大的讚!兩個半鐘頭,獨挑大樑,一口氣解讀了三本帕慕克的文學巨著,循序漸進,有條有理,天衣無縫地從一本書連接到下一本。最後意猶未盡,再加送土耳其之旅的精彩剪輯。
這三本書,我從來沒想去讀,因為都是難讀的書,尤其「我的名字叫紅」。 聽完蔚藍的導讀,書仍然難讀,不過帕慕克不再只是一個諾貝爾獎作家的名字,他的「呼愁」,經堂主娓娓道來,已植入許多堂友的心,包括我。
於是上網查詢「呼愁」,Huzun,一個複雜的,混合歷史、文化、哲學、宗教、傳統、懷念輝煌過往的集體情緒?
忽然想到,在伊斯坦堡兩千年多年的歷史中,她的名字從古希臘的拜占庭,到東羅馬帝國的君主坦丁堡,到奧斯曼帝國及現代土耳其的伊斯坦堡,每一朝代不都經歷過輝煌,及被取代後的沒落。每一次改朝換代大概都有屬於那一世代的「呼愁」?只是他們沒有一個帕慕克記載他們世代的憂傷。
所以,我想帕慕克應該是幸運的,他有家庭的背景,敏感的觀點,豐富的情感,在環境允許下,把他的「呼愁」完整地紀錄了下來,永遠流傳後世。
文:Sonia
真心感謝蔚藍堂主三個小時精彩的講座,透過帕慕克三本書百萬字深入簡出的介紹了神秘的伊斯坦堡,從美麗的聖索非亞教堂及它的哀愁史實,帶大家進入作者的家族介紹,一座曾經美好風光而因為戰爭帶來一整個世紀貧窮悲痛的城市~伊斯坦堡,透過繪畫、歷史了解作者的文學思想,”呼愁”這個出自伊斯蘭文化的名詞深深吸引我,多麼美麗的詮釋~心靈深處的失落感⋯⋯,是這座城市的寫照,我不禁地也想去閱讀這三本書,也想去看看伊斯坦堡這座城市,還有純真博物館。
最後影片介紹和眭澔的深度之旅是完美的ending.
今晚真是豐盛!
文:May
謝謝堂主,講座實在太精采、太棒了!
昨天傍晚因爲從Bainbridge Island要回Seattle,所以在Ferry上參加講座,一開始因500人爆滿而無法加入時,還很擔心無法聆聽堂主導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奧罕帕慕克的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講座,還好等了一下就順利加入了。
好喜歡堂主言簡意賅的導讀方式帶我認識了帕慕克,也讓我從一個完全不認識帕慕克是誰進而愛上了他回憶中的伊斯坦堡巨作,待我回台北時就會去買書來好好拜讀一番。
文:李克琪
感謝蔚藍昨晚三個小時的精彩講座,讓我第一次認識到「呼愁」這個源自伊斯蘭文化的詞彙。她不僅深入介紹了《伊斯坦堡》這本書,還提到了帕慕克的另外兩本著作:《我的名字叫紅》與《純真博物館》。更讓人感動的是,蔚藍一路走來,不忘初心,飲水思源,最後提到爾灣讀書會多年來對她的影響與幫助,她始終銘記於心。
文:瓊玲
冰雪聰明的堂主,化作美麗的說書人,細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帕慕克的伊斯坦堡,從黑白的書封,就可聞到「呼愁」的味道。佩服堂主,從寫日記粹湅筆功,成就264場講座,竹節心虛、海納百川。
從今日的講座簡報,就看出那吸收日月精華,以撞擊式學習法,融入時尚編輯美學及馬賽克拼圖法,帶領堂友們,跟隨著帕慕克對伊斯坦堡的城市記憶,徜徉在頹圮的鄂圖曼別墅、後巷和水道之間,目睹伊斯坦堡的歷史遺跡,和他個人失落的美好時光。為這座他稱之為家鄉的城市,提供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謝謝堂主的引導, 讓我們開啟本書閱讀的動能,就彷若在尋找自己在歷史的歷程,內心召喚,土地、歷史、文化,反射心中對家鄉的惦念。
這次的講座回響,已百花齊放、花團錦簇,謝謝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