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素琿
我在雲端,天氣晴。
且讓我們再續前緣。
非常感謝蔚藍人文堂提供機會,
讓我得以將盛夏時未能講完的作品,於歲末的此刻
與大夥兒再度耽溺於藍色之中……
這個週末,我們將從騷動變形的矯飾主義出發,行經華美富麗的巴洛克、靜觀新古典主義、瞄一眼德國浪漫主義與英國前拉斐爾派,儘管很想流連於印象派……
但令人費解的廿世紀
卻像不甘被冷落的孩子屢出奇招、聲聲召喚……
好吧~
畢卡索、康定斯基、馬蒂斯、克萊因,我們來了……
而句點將是奇怪的昆斯。
萬分感謝堂友們無比貼心溫暖的留言,這一回,我一定「開啟『安步當車』模式」。
文/曾瓊玲
在聆聽素琿老師講座之前,總覺得西洋藝術史好漫長、交錯又複雜,但聽了老師講座後,那條藝術時間軸就如同仙女棒,老師用手一揮,就讓我們看見藝術作品中的精華細微、聽見藝術長河流動的清晰脈膊。
謝謝蔚藍人文堂今年規劃素琿老師的兩場講座,將厚重豐富的藝術史,濃縮成兩堂的藍色精華,恐怕只有靈媒體質的老師才能做到,感謝謝素琿老師給了我們一把藝術史之鑰。
老師可謂是西洋藝術史的最佳的代言人,藝術「琿」上身,不會錯過任何精彩之枝末,老師的譬喻句句人話(一秒入心),且超接地氣(卡通迷揮手),引堂友(P)所述:「素琿老師的藝術語言既精準又幽默,既高尚又親民。「而且素琿老師不僅懂藝術,天地萬物、文學詩句及民間俚語皆交錯運用自如,顯現出老師深廣的文化底蘊及內涵。
*很難不注意那比雞排還大的手 矯飾主義果真矯情
介於文藝復興及巴洛克之間的矯飾主義,承左迎右,藝術風格已在改變。從帕爾米賈尼諾1524年的自畫像,那如同凸透鏡看自己的視角,太陽底下總要有新鮮事,變了形的畫風,讓畫超越了逼真,展現與眾不同的變化。老師放了前後時期的畫風作品,透過比較,更能明白其中的比例不同,長脖子的聖母,身體很長的嬰兒,宣告矯飾的存在。
另一位也走出自己的路,在藝術史上被低估的先驅---彭托爾莫,用《卸下聖體》展現文藝復興後段矯飾主義的特色,畫中出現很多人物,感覺和諧又似糾纏,和文藝復興的對稱平衡很不一樣,且畫家也妙將自己畫入畫中,從旁觀看。畫中人物姿勢扭轉,用著腳尖撐起身體重量,呈現動態感,步步朝向巴洛克風格。
而布隆奇諾則超有心機,將「群青」用在背景,顯現低調奢華,《托萊多的艾蕾諾拉及其子》,主角頭上似有光環圍繞,巧妙地將梅特奇家族人物神格化。
老師提到,布隆奇諾也畫了一幅很難解的畫《維納斯與邱比特的寓言》,不知主題在表達什麼?將人身如鉅齒般呈現,展現另類風格,畫中上頭有時間之神在拉鉅,人面獸身也隱身在後。
*布幔、樹枝、雲朵構成巴洛克三寶
素琿老師很會妙喻,從東北三寶、台灣三寶講到巴洛克的三寶,化繁為簡帶出了巴洛克的藝術風格。從文藝復興到矯飾主義,由布幔、樹枝、雲朵呈現巴洛克風格的動態及能量,魯本斯那24幅《瑪麗亞.梅蒂奇的一生系列》(女主角是路易十三的媽媽/亨利四世的王后),這是巴洛克的經典名畫,老師引「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她用語精準巧妙,道出巴洛克風格特色。
提到魯本斯,當然要提到位於比利時的第二大城---安特衛普的聖母大教堂那幅《聖母昇天》,安特衛普是主要海運城市及通商口,由靈媒素琿老師口中,才知道英國著名的《法蘭德斯之犬》童話故事,後由日本改編為《龍龍與忠狗》,就是以安特衛普聖母大教堂為場景,主要在描敘一位少年以及小狗之間的感人情誼(看過此部卡通的請含淚揮手)。
*比珍珠還要貴的群青 那個藍太閃眼
拉斐爾描繪了聖母和嬰兒耶穌的聖母像規範,受到他影響---薩索費拉托,則以獨立的聖母肖像畫在美術史上留下了濃墨彩筆,《祈禱的聖母》就是代表作,用上等的群青,那藍閃到眼,也令人動容。
素琿老師身為藝術靈媒,當然不會錯過任何名家,老師放了數張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與他所鍾愛的藍,這位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畫家,也是梵谷喜愛的畫家,他曾說,看到維梅爾畫的Delft故鄉,會讓心情變好。
老師提到Tronie這個字,意思是為頭、臉、神色表情,中文接近的詞彙應為「人像畫」與「肖像畫」,其中維梅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可說是能代表Tronie的最佳作品之一,畫家捕捉女孩回眸的樣子,回眸一笑~百媚生。
* 從文藝復興(一二三木頭人)走到巴洛克(一二三機器人) 再到新古典主義
老師的用語不僅接地氣,且有豐富的想像力及申聯感。她提到,藝術風格動極必靜,靜極必動,動後又回歸平靜。新古典主義和古希臘羅馬的古典主義有些差別,呈現靜態感(會動的窗簾布變乖了),安格爾是主要代表人物。
安格爾畫風受拉斐爾影響很深,他的《荷馬受封為神》和拉斐爾濕壁畫《雅典學院》,構圖類似,內容呈現對稱(文藝復興的標規:人物左右對齊),而1828年因工業化量產,人工合成的法國群青取得方便,價格便宜,因此「群青」可盡情使用,安格爾在《土耳其宮女》一圖中,就用得大方,用得很開心。新古典主義的表現形式,承襲古希臘羅馬,文藝復興的對稱平衡,呈現和諧的構圖,美感由然而生。
*由新古典走向浪漫主義
老師提到德國浪漫主義的畫家---弗里德利希,稱他是被畫家耽誤的哲學家,他的畫中常流露出一種神秘靜謐,空無的氛圍,如《霧海上的旅人》、《海邊的僧侶》、《瓦茲曼山》等等,畫作呈現很多的藍色,象徵面對廣大的天與地,人變得很渺小。
另位德國畫家---荀克爾,他不僅是畫家,也是位建築家,將哥德大教堂 建築畫得非常細緻。他為歌劇《魔笛》夜后,設計藍色主題的蒼穹,好有氣勢。老師也介紹德國柏林,在地鐵站,也用了荀克爾的群青設計風格,那象徵天空的地鐵頂端,無比浪漫。
*柏頓不能錯過 不得不提前拉斐爾派
說到藝術史,老師手心手背皆是肉,其中由杭特、羅塞蒂、米萊三人創立的前拉斐爾派,回歸自然,其中米萊的《奧菲莉亞》如同植物圖鑑,其重要價值不輸波提且利的《春》。而柏頓《海勒麗與希德布蘭特在塔樓階梯幽會》畫作,那修長的女主角身上群青衣裳太美啦,不能不介紹。
*印象派 走出戶外 走進自然 迎向陽光
老師用了一張印象畫派的四個工具:火車、攜帶式畫板及顏料(解救了小豬),有了這四樣工具,可去天涯海角,吹著海風、看著星辰,悠閒的自在的盡情做畫。印象派,也讓畫家擺脫工具人的角色,讓畫迷們重新認識大自然,從畫作中欣賞自然不做作的藝術之美,如梵谷永恆的《星夜》。
*進入現代 偉大又抽象的20世紀
進入20世紀,老師先提到 Bauhaus「包浩斯」,不論是在相關領域內天花板等級、或僅是一般喜愛生活與設計的普羅大眾,應都曾聽過包浩斯。包浩斯於 1919 年創校,2019年是德國包浩斯設計學校成立第100週年,系列慶祝活動中也推出了許多影視作品,老師在講座中也播放了影集《Bauhaus A new era 》經典對話:「為什麼現代藝術的功用和人類歷史上一直以來的那麼不一樣?」、「因為這整個世界經歷那麼劇烈的變化。」
查了文獻,包浩斯聘請藝術家、工匠級人物,擔任學校為老師,著重理論與實作的教育方式,影響了後面的設計學系教育,在當今有許多設計學系,就是以包浩斯的教育方式為理念。包浩斯風格的作品當中,紅、黃、藍三種顏色的使用是最常見的,在包浩斯,色彩跟形狀的對應是邏輯關係的,「三角形是黃色的/動態的、正方形是紅色的/靜止的、圓形是藍色的/沈靜的。」
老師也放了畢卡索的藍色悲傷到粉色的《亞維儂姑娘》,康定斯基的《藍騎士》《印象III音樂會》、馬克的《大藍馬》。我很喜歡那《印象III音樂會》,看著溫暖的大塊鮮黃,襯著黑色鋼琴,感覺不僅在看畫彷彿也聽見琴聲悠揚及聽眾的掌聲,相信藝術是可共感的。
野獸派的馬蒂斯在1909-1910 年間創作的《舞蹈》、《音樂》兩幅名畫,在作品中馬諦斯用強烈鮮明的顏色對比,以藍色描繪天空,用綠色描繪大地,鮮紅色的人體,對比的色彩與視覺的流動,讓簡單的構圖表現出動感及歡樂和諧的氛圍。從他的畫作中,也可感受到音樂、舞蹈與繪畫彼此相融。
看著老師深情播放著BBC馬蒂斯紀錄片,那由馬蒂斯設計的教堂,小但有神聖瑰麗之美,白色牆之間,以彩色玻璃間隔,當陽光透進來,室內呈現柔和的黃、藍、綠,神聖又平靜。馬蒂斯在白磚牆上,用黑線條畫了「耶穌受難圖」和「聖母子」,他解釋黑白色主調代表修女的衣服,簡約數筆表達了痛苦、掙扎、和諧等豐富的情緒,而窗外的光線透進之後,會隨著晝夜及陰晴,自然產生不同的色彩,樸實安祥又有智慧,令人感動的質樸之美。
謝謝素琿老師,在寒冷的冬日以「我用藍色濾鏡看到的藝術史~下集」為題,引領我們在西洋藝術長河中,穿梭於不同時代與藝術流派間,身為藝術史靈媒,老師說的細微又深入,聽見也看見藝術史的波瀾壯濶,老師以生動的敘事,深入淺出將西洋藝術史的精華呈現給堂友們,讓藝術之美,不僅駐留眼前,還深留心底。
從文藝復興的對稱、和諧之美,到巴洛克的動態感,洛可可扭到最高點,老師調整時空頻道,帶我們進入抽象難懂的現代及當代,美很重要,但不美也是情感的呈現,謝謝老師再次用藍色,引領我們開啟五感,欣賞美的世界。
文/ShaoHua
今年8月中旬首登蔚藍人文堂開講的顧素琿老師,原訂利用一場講座的時間帶領聽眾透過藍色濾鏡,回顧西元前14世紀至21世紀的藝術史。
然而因顧老師準備的教材太豐富,在堂友們紛紛許願將講座拆成兩次、蔚藍堂主及顧老師歡喜應允後,我們得以在事隔四個月後,以從容的腳步踏上第二段《藍色藝術史》的時空旅行。
今日旅程從文藝復興之後的矯飾主義啟程,中途主要停靠巴洛克、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等時期,並加碼放送前拉斐爾派,最後再以包浩斯學校的影響,帶我們進入20-21世紀百變創新、令人費解的藝術風格。在為時三小時的旅程中,顧老師運用精心設計的簡報,精選許多「藍色」的代表性畫作,並搭配相關的影集、紀錄片,以淺顯易懂的辭彙,為大家細說作品及藝術家的故事。
曾經投注心力研讀西洋藝術且曾為追尋藝術家足跡及畫作而安排歐美藝術之旅的我,對於顧老師今日所講的各種藝術時期及諸多畫家(如:魯本斯、維梅爾、安格爾、馬奈、梵谷、畢卡索、康定斯基、馬蒂斯)雖不陌生,但聽了講座更加明白學海無涯、自知有限,許多我不認識的畫家及作品細節,都在顧老師的解說下有更深入的了解,讓我受益匪淺。
以下略記今日旅程重點:
1.矯飾主義:人物身體比例拉長、注重動態感。
2.巴洛克:猶如從文藝復興的「一二三木頭人」遊戲轉換成「一二三機器人」遊戲,此時期藝術講求動態的能量,「雲朵、樹枝、窗簾布」為畫作常見的三元素,顧老師戲稱其為「巴洛克三寶」。
3.新古典主義:在「靜極必動,動極必靜」藝術史演進中,此時期上溯古希臘羅馬、推崇文藝復興,回顧靜態的美感。
4.浪漫主義:在我有限的學知中,想到的代表性人物是德拉克洛瓦,但顧老師以自身留學德國的經歷,特別列舉德國藝術家的作品,讓我有新的學習。
5.前拉斐爾派:由英國三位畫家開啟,認為拉斐爾之後的藝術偏向矯情,故而主張回歸自然。
6.印象派:在相機、火車、洗管顏料、可折疊式畫架的發明後,開始走向追尋光影、戶外寫生。
7.包浩斯:理解20世紀之後藝術的重要樞紐。
今日精彩講座無法一一詳記,但我特別喜歡顧老師今天講的魯本斯、康定斯基及馬蒂斯等三位藝術家。其中魯本斯是我在法蘭德斯藝術巡禮中曾經尋訪的畫家,聽著講座不禁勾起我在安特衛普駐足過的聖母大教堂、魯本斯故居、廣場上的魯本斯雕像,以及在巴黎羅浮宮魯本斯廳細細欣賞過的瑪麗梅蒂奇系列畫作。
抽象畫之父-康定斯基棄莫斯科大學的法學教授職位至慕尼黑當畫家,但運用他法學的理性基礎 ,將音樂旋律所呈現的憂歡拆解為音符的想法應用在對色彩的解構研究,並組成色彩迷人的畫作,讓我相當驚艷。
聽顧老師用「沒有路是白走的」這句話來說明,過去的經歷對康定斯基「跳Tone轉身」的重要性,也帶給我很大的震憾。曾經感嘆自己的職涯並沒有依照興趣而走是種遺憾,但仔細想來,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相信過去的路不會白走!
至於馬蒂斯,我雖然只有粗淺的認識,但多年前曾在一場藝術旅遊講座中神遊過法國南部凡斯之玫瑰經禮拜堂(俗稱馬蒂斯教堂),欣賞過馬蒂斯為教堂所做的創作,讓我一直惦著要規劃南法的藝術巡禮。
今日在講座中看見馬蒂斯晚年以精簡線條及剪紙所創作的作品,讓我想起常玉的作品,而馬蒂斯教堂結合戶外的光呈現神聖之美,著實讓我動容,也讓我憶起在公東高工教堂欣賞過的14件耶穌「苦路」彩繪玻璃作品。
今日講座中許多堂友留言讚賞顧老師的精彩解說,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樣在行天宮問心書院聽過顧老師講授藝術課程後即被圈粉且殷切期盼顧老師再度開講。
我們何其有幸能在蔚藍人文堂的雲端講座上再次與顧老師相遇,聽著和藹可親、真誠可愛的顧老師用「顧式幽默」細述專業的藝術史發展、藝術家生平及作品特色,真是極為享受的過程。如果堂友們今年度有跟上楊馥如老師在蔚藍人文堂開講的梅蒂奇家族系列講座,會發現柯西摩一世的夫人、嫁至法國的瑪麗梅蒂奇這兩位梅蒂奇家族成員,都在今天講座的介紹裡,而這正是聆聽蔚藍人文堂所串接累積的知識。
藝術的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歷程,今年度顧老師在蔚藍人文堂以藍色為主題所講述的藝術史,是開啟我們藝術賞析的重要入門課程。今天在第二段藝術時空旅程中,顧老師對印象派僅點到為止談了幾個重點,但幸好明年度顧老師將在蔚藍人文堂以4堂課為大家講述廣受歡迎的印象派,且讓我們期待更精彩的藝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