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2025.2.23
陳德政,始於拍紀錄片、DJ、樂評人,後為作家、登山者、Podcast主持人。
受我之託,我請初次到蔚藍人文堂的德政先介紹自己。像是小自傳上演,德政生命中的高光時刻,這些人,那些事,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似的,他會認識張雨生、滅火器樂團、林強、馬世芳、詹偉雄、張元植、呂宗翰等,看似不相關,越過中年山丘前,再回望這些緣份,都默默的成就「陳德政」這個人。
*
我是去年暑假經登山朋友介紹,才開始讀山岳文學,和什麼樣的人讀什麼樣的書,彷彿也走入她的登山世界。
加上我有一個妹妹,是戶外活動狂也是登山迷,不怕麻煩不嫌勞累送給孩子童年禮物是露營一百次,除了台灣全島,還遠征北海道和紐西蘭露營。而後迷上登山,從台灣各山岳各步道,到西班牙朝聖之旅、到喀什米爾高山大健走....,一到假日就往山裡跑,我只能從臉書追蹤她的訊息。
心向群山與不去會死的他們,熱衷自己喜歡的事,成就自己喜歡的人生。
去年暑假我讀過「神在的地方」,這星期仔仔細細再讀第二遍。
我細讀兩次又聽三小時多的演講,我很知道德政在這場演講所下的功夫。K2計畫事過五年,他在其他地方演講過類似講題,卻是第一次全球500人的線上演講,許多細節仍是歷歷在目,分享熱情猶在。
*
如果你和我一樣讀過書,你會知道:演講比書裡有更多圖片和影片,加深我們對K2的認識和秒懂,德政用他的眼睛和雙腳,帶著我們的眼睛跟著一路好奇和震撼。認真聽演講的堂友們,在聊天室問出更多細節,細節有助於瞭解全貌。
可是書裡藏著更多細節,前因、後果、補述、插敘、更多山岳知識與常識,更多山與人的情緣,說明全世界心向群山且不去會死的人,對山的狂熱與癡迷。
倒帶回德政的自我介紹,他所認識的音樂人和他是樂評人的角色,讓他在文字裡客串DJ,在出發前準備好荒島音樂清單,適合的情境裡播放符合心境的歌曲,因景生情,因情生樂,這些音樂串連他的生命歷程的某段時光與心事。
尤其是在基地營空空等待的一個月裡,每天忍受溫差六十度的春夏秋冬氣候變化,習慣電力不穩的太陽能、日酷熱夜凍寒的溫差、腳下冰河地貌隨時都在變化,眼前單調的黑白景色,還要日日詳實紀錄登山日誌,一切的一切,只為了如兄弟情感的阿果和元植能成功登頂。
*
我看過公視的「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元植是一位行事謹慎的人。第一次拍攝時,元植帶媽媽去爬高山,眼看就要走過山稜線到峰頂,但有狀況,大家把決策權交給元植,元植說:「讓我想一分鐘」,之後他做了撤退的決定~為了隊友的安全,安全永遠是上上之策。
成功攻頂和平安回家都是出發前的心願,面對近在咫尺的登頂榮耀,垂手可得,綜觀全局,權衡輕重,一旦評估全程來回沒有犯錯失足的機會後,要做出撤退返回,比貿然前行,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畢竟下次再來又是另一場天時、地利、人和。
書裡也詳記三人相處的細節及個性。三人一小隊,年紀最小的元植擔任帶頭領隊,阿果押隊,保護中間行走的報導者德政。元植客串「張醫生」,每天為德政腳底的水泡擦藥。元植把自己的中層羽絨衣借給德政,阿果把睡袋借給德政......。
點點滴滴、回想共處的細節,K2改變德政這位都會青年的生命本質,心向群山,九年內完成台灣百岳。
影片裡,阿果說:「如果這次能活著回來,我要成立一個基金會,推廣冒險教育。」阿果想無氧攀頂全世界十四座八千公尺的高山,是極限運動中的極限運動,如果活著回來的話...。
去年夏天,元植去法國夏慕尼爬南針鋒,墜落殉山,成為守護山岳的天使。
點點滴滴,回想相處的細節,那些患難的革命感情,更讓德政和山友們心碎。
*
蔚藍人文堂的山岳系列,邀請陳德政講K2「神在的地方」、「聖母峰女王」江秀真講「挑戰、巔峰之後」、明年請德政來講新書台灣百岳。
原本沒有宗教信仰的德政,參與K2計畫後,相信:自然是神!時間是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CCWlyyv9k4
文/ShaoHua
進入職場後,因為同事的邀約,我開始走上登山健行之路,並在高低起伏的山徑上體會人生跌宕起落的道理,也在有苦有汗有成就感的過程中享受人生百味。
然而時至今日,我除了跟家人同登過3千公尺以上的合歡山東峰及主峰、走過幾條休閒級的2千公尺以上高海拔步道,其他時候我只是個在大台北郊山活動的「肉腳」。對於挑戰完成台灣百岳這件事,始終都是我遙不可及的幻想。
人生中總有些明知自己做不到卻又令人心神嚮往的事,需要透過別人的經歷、體驗、成就及故事來滿足,而攀登群峰、挑戰高山之事,對我而言就是其中之一。
今日正好藉由蔚藍人文堂的講座,聆聽作家陳德政娓娓訴說自己如何從搖滾世界的青年樂評,成為走向世界高峰的自然書寫者,並分享他第四本著作《神在的地方》,所記錄台灣首次K2計畫的第一手報導。
陳德政,出生、成長於台南,學生時代喜歡張雨生、林強的歌曲,大學就讀政大廣電系,拍過台灣第一部樂團紀錄片,之後前往美國紐約求學,出版的前三本書都是屬於音樂散文類型。
2011年在日本富士搖滾音樂祭結識文化評論家詹偉雄先生,2014年因詹先生邀請至陽明山小觀音山健行,自此開啟他對認識台灣山岳之美的心眼,而後陸續走向南湖大山、北大武山、玉山、能高安東軍縱走、中央山脈南二段…並在2019年40歲那年,憑著完成50座百岳的底氣,決定「越級打怪」走向世界第二高峰-K2。
在這場講座之前,我雖知世界最高峰是海拔8,848公尺高的珠穆瑪朗峰,它是世界各國登山冒險者心中最想挑戰的目標,卻不曾聽聞喀喇崑崙山脈中海拔8,611公尺高、世界第二高峰的K2,更不知這是一座比珠穆瑪朗峰更難親近的山峰。對比2019年時已有八-九千人成功登上珠穆馬朗峰,而K2僅有三百餘人曾成功登頂,更加突顯攀登K2的難度。
關於台灣首次的K2計畫,徳政從群眾募資開始談起,並說起自己參與攀登的決定,及家人從反對到被說服的心路歷程,而更精彩及動人的是他和兩位登山家張元植、呂忠翰(阿果)真正踏上登山路後所經歷的過程,以及在8,200公尺處考量雪況決定撤退的無悔決定。那些一般人無法體驗的高山風景、氣溫變化,都在講座中透過照片及口語傳達給聽眾。
在講座中,德政說了很多金句,像是在他決定參與攀登K2時,「因為相信元植及阿果會平安把自己帶回來,這樣才會有人歌誦他們。」在他們決定撤退時,他說「當所有人都希望你前進時,決定撤退其實是更需要勇氣的。」這是人在面對生死攸關的抉擇時,對朋友莫大的信任與勇敢。而登山人常說的「山永遠都在」,也讓阿果在2023年成為第一個無氧攀登K2的台灣人,雖然在那之前已有台灣人以有氧登山的方式登上K2…
聽完德政分享K2計畫這過程,我感受到每一份出資都是祝福,每一個步履都是勇氣。
在攀登K2的過程中,德政跟元植、阿果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因此他在錄製「朝聖」podcast第一季的首尾即先後邀請這兩位擔任來賓,2024年德政45歲生日時,還邀請這兩位登山好手見證他完成百岳之紀念。
雖然很遺憾其後元植在法國登山時遇難殞落,但愛山之人「縱入山林終不悔」,他們的精神會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德政的《神在的地方》一書於2022年榮獲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奬,他說他並非為了得獎才進行這個題材的書寫,而是為了做自己熱愛之事,這一番話正在提醒我們要「擇己所愛,愛己所擇」。
德政謙稱內向,但他在生平首場線上演講中侃侃而談、台風穩健又在登山中結識許多好友,著實感受不到他的內向。他說今年在寫作上預計完成第五本書是有關他完登台灣百岳的故事,期待他在下一本著作完成後,再跟大家分享台灣山林之美。
PS.
1. 聽講座時,我想起朋友A在多年前攀登玉山歸來後跟我說的:「與其說我征服了玉山,不如說是玉山包容了我。」我相信山中有神,唯有謙卑,才能平安走過、歸來。
2.相信所有熱衷於山岳的人們都很堅定地踏上每一次的行程,但平安永遠是回家唯一的路,祝福每一位登山冒險的勇者旅途順遂,平安歸來訴說沿途的精彩故事。
文/曾瓊玲
講座前的開場音樂,已悄悄蘊釀著今日如詩般的講座,沈浸在美麗的交響樂中,堂主知性開場介紹,喜見歷經群山洗禮後的德政老師,開朗的問候500位入場堂友,開啟具有神性本場講座。
在今日講座之前,對德政老師的印象,曾從音樂專欄中,略知他聚焦於音樂的散文書寫,基於對音樂的愛好,出過三本音樂散文---搖滾三部曲「給所有明日的聚會」、「在遠方相遇」、「我們告別的時刻」。
老師感性細說,他自小憧憬著搖滾樂,曾參與聆聽國內外許多音樂的現場演出,在那屬於前Social Media的時代中,他經營著blog,擔任部落格版主,因格友間有著某種有神袐的距離感,也讓寫作成為對外的情感連結。
在紐約留學期間,他以異鄉人的角度,記錄了日常的生活瑣碎,在中央公園imagine緬懷約翰藍儂(倡議和平),也提到了搖滾詩人---巴布狄倫的音樂影響力,在異鄉更強化了他的搖滾魂。老師說,他從小就想當作家,基於對文字的發表欲,從以前到現在,從音樂評論到群山描繪,他從沒停止寫作。
他涉獵的音樂範圍極廣,從流行、新台語摇滾、西洋音樂。德政老師擅於細說從頭,跟著他用幾張照片進行的自我介紹,從音樂殿堂而後踏入登山領域,出版報導文學「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加入K2臺灣遠征隊,記錄在山上的所有過程,謝謝蔚藍人文堂安排此場講座,讓我們更能體會音樂及山的連結,帶給老師的成長歷程及生命迴遊,每一個階段的他,都是忠於自己。
*從流行搖滾樂開始 打開耳朵連結世界
老師提到的幾位歌手,都是陪過我們走過青春的音樂回憶,包含張雨生「我的未來不是夢」 、林強的「春風少年兄」及林生祥的樂團等等,在那還沒數位串流的時代,沒錢就用卡帶錄製喜愛的專輯選曲,用音樂提昇生活的富足,若經濟許可就衝去唱片行尋寶,與喜歡音樂的樂迷們進行CD的交流分享,那個時代雖無數位的便利性,但也因取得不易,讓青春年華,因音樂的伴隨,有了「聲」刻的回憶。
講座前半場,德政老師細述他的音樂旅程,1999年他曾獨自一人去英國,只為參加搖滾音樂季,雖人生地不熟,但音樂就是大家共同的語言,也豐富了年的年少青春。也因老師大學念廣電,畢業製作以「濁水溪公社」拍了部樂團的紀錄片《爛頭殼》,他回想那段與偶像們拍攝的夢幻過程,讓他想到電影情節《成名在望》(almost famous)。
在老師秀出張張照片時,眼睛突然出現驚喜,看見那張陳德政老師跟作家詹偉雄及馬芳老師的合照,原來兩位老師都曾於2011年到訪過Fuji Rock音樂祭,這兩位有著共通點,皆投入過音樂領域,是廣播人、作家,也都喜歡『吟遊詩人』巴布狄倫(曾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兩位老師寫作皆從音樂為素材進行書寫,但一人轉向飲食文學,一人轉向山岳書寫。
*人生旅程充滿變化 許多路 冥冥中自有安排
講座的後半場,老師提到講座的主題,他與山的緣起,起自2014年冬天,他剛從北京打書回台,因共同好友,和偉雄大哥一起爬了小觀音山,原本以為是輕鬆的步道,其實很徒峭,因登山口,就是往下的路,雖有黃色警告牌,但這個警告對喜歡冒險的人,其實是另一種邀請。
35歲那年的小觀音山入門之後,德政老師開始陸續攀登了合歡、奇萊、武陵四秀,探訪台灣百岳。因詹大哥的邀請,在2019的大疫之年,參與K2 Project募資計畫,並加入K2峰台灣遠征隊(改變了他的一生),與登山家呂忠翰(阿果)、張元植同赴世界第二高峰K2,嘗試無氧攀登,在海拔5000m的基地營駐紮一個月,時間及自然的變幻,成就了德政老師的群山書寫,他以不同於一般登山家的視野,帶領讀者看見K2,那一座座的群山,就像一尊尊的神。《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此書,為那趟遠征,記錄了動人的情感、景象及故事。
*四十不惑 因緣喚醒了身體 山的召喚 作家不再是坐家
認同老師所說,人的身體是設計來行動的,尤其登高山會讓人全神貫注,體會到身心靈合一,親近大自然,會發現內在的自我,獲得心靈的滋養。站在高山上,會有君臨天下的優越感,但也會產生自我衝擊的消弭,發現人的渺小及微不足道(老師用humble一詞,好貼切)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在高山之前,我們只是過客。老師引英國作家《心向群山》一書之語:
「登山經驗的核心就是冒險,以及隨之而來的恐懼。冒險本身就有回報,會帶來肉體的振奮感及喜悅…似乎會受到傷害,又很清楚知道傷害不可能發生,兩者合起來,就引發了歡暢的恐懼。」
因我自身有高山症(雖稱不上高山),超過2000公尺就鐵定發作,所以真的只能看著別人的影音分享,心向群山。謝謝老師分享他的登山美景,看見「能高安東君」的湖泊及水鹿,以及南二段美麗的山屋、營地風景,讚嘆台灣群山湖泊的美麗,跟隨老師親自走過後的述說及回味,也帶我們親臨那份震撼。老師也提醒我們,登山要建立自我內建的秩序,也要慎選山友,因為在攀登過程,人的優缺點都會被放大,考驗著智慧、情緒及勇氣。
說到此段,老師提到2018年秋天,他和青年登山家---張元植的相遇,說到K2攀登募資計畫,及其他在計劃中的角色,那是地球表面最困難的一座山,有個最冷峻又神祕的名字—K2。
*行走群山間 如何挑戰身心極限
文獻提到,基於攀登K2的特殊意義,需要有同行的報導者見證這歷史時刻,於是,有著五十座台灣百岳攀登經驗的德政老師,就因詹哥的引薦,參與此計劃,他起了步,走進超出他生命經驗的喀喇崑崙山脈,冰天雪地中只有三色:黑、白、藍色,那是冰雪覆蓋的高寒之境。
對神級的登山高手而言,高山稀薄的空氣與冰雪地的行進,是稀鬆平常的,但相對於僅有百岳之半經驗的老師而言,沒經過雪訓,無疑是最劇大的震撼教育,因為前面的風景不再是青山綠水,而是雪崩、極度乾冷、溫差及體力耗盡及孤寂。
在書中,老師寫到「生命總有它要去的地方,有它分派給你的任務。因為奇妙的機緣,我被導引到這班機上…我俯視著它,光是用看的,整個人就要墜入那雪白的魔域」,藉由老師走向世界盡頭的文字描繪,讓同樣身為山痴的讀者,更能感同身受。
*歡暢的恐懼 山友是扶持的動力
講座中,老師不斷重復著「恐懼」一詞,因恐懼與登山是如影隨行,他引徒手登山家Alex Honnold赤手登峰《Free Solo》一段話:「我反覆練習著動作,擴大我的舒適區,我與恐懼交涉,直到不再感到害怕為止」。
觀看那赤手攀登的圖片,一失手就會跌入萬丈深淵,就覺得好驚險。不禁想到2000年上映的登山冒險電影《巔峰極限》,那部會讓人熱血澎湃的登山電影,影片中的驚險與極限,就努力地告訴我們,那數千公尺的高山峻嶺,並不是一般人可去的地點,面對高山更要敬畏山,換個角度弱弱的想,我等之輩雖無法攀登高山,看看登山影片乾享受也好。
老師在講座中及書中,詳實描述了那雪地的徒步長征,讓他和大自然直球對決,在陡峭的山壁上,與自己的恐懼相處,打破身體的侷限,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難怪登山高手阿果說,他從德政老師的身體力行中,看到的「人對環境的應對極限,明知困難也願意前往」,一趟從無到有的,K2真的會激發出一個人,啟發真正的冒險勇氣,轉換恐懼,燃起求生意志,持續向前。也因有登山英雄---張元植及呂忠翰(阿果)兩人的陪伴及鼓勵,2019這趟K2遠征,平安歸來。
每座雪山,都是一尊神。經歷2019年的探險,老師直到回到台灣,回到工作室,驀然回首,整理心情及記憶,寫下了《神在的地方》此書。感恩老師在講座與我們分享這段旅程的魔幻,拉近了我們與群山的距離。藉由老師的解說,上山、下山、懼山,充滿許多未知的複雜,但也因攀登之後,明白身與心如何在一起,脫胎換骨,如同轉了自己的神山。
最喜歡老師書中的一句話:「當所有人都希望你前進的時候,回頭其實更需要勇氣。」
玉山白雪飄零 燃燒少年的心
使真情溶化成音符 傾訴遙遠的祝福
日出喚醒清晨 大地光彩重生
讓和風拂出的音響 譜成生命的樂章
想到以上歌詞,謹表對登山者無所懼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