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蔚藍堂主
巴布.迪倫光憑兩三首歌,足以啟蒙一個世代。那少年老成的滄桑嗓子,那支像老火車汽笛吹響的口琴,就已足夠~你不必聽懂迪倫,就能懂迪倫!
*
馬芳在2010年著作「昨日書」裡,有一篇「親眼見到迪倫的那一天」,是1997.2.16@5PM在名古屋聽迪倫現場演唱會,其中描述當日歌單之無法預期,「迪倫自由不羈的唱法,即使歌迷買貴貴的票,也不知今天會唱什麼歌,就算唱了有時你也聽不出來是什麼歌,也不知道他今天是什麼狀態,像是歌迷的賭注,押對寶時就痛哭流涕火星四射的巔峰演出,值得說給子孫聽,運氣不好是一口卡在喉嚨的膿痰,吐不出嚥不下。」
事過28年,樂壇風起雲湧,多少歌手在舞台追求完美的演出,而迪倫特立獨行,追求的是夜夜變幻的「創作當下」。從迪倫十九歲隻身到紐約,即將84歲,依然有旺盛的創作能量;他離經叛道,卻撼動世界樂壇,像神一樣的人物,無怪乎吸引像馬芳等阿宅樂迷,死忠跟隨36年。
演講後段,馬芳自述追迪倫十五場的現場表演,除了第一次在名古屋,還有1999.7.26在紐約追星的過程。彼時,馬芳28歲,經過26年,馬芳研究更精深更海量的鑽研迪倫學,聽感非凡,以頭號鐵粉的熱情,貢獻出「歌之國土」與「巴布狄倫歌詩集」,讓不得其門而入的新手,有全面導聆指南語入門之書,讓深度上癮的迪倫迷,能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知音,一傾狂熱。
一如歌迷在迪倫演唱會猜不出歌單,馬芳在這場演講只講迪倫一首歌,我沒猜中,卻帶來更多驚喜!將一首歌Visions of Johanna出神入化,穿越時空,經緯交織,用三種版本以上分析比較,享受耳目之間的聆聽感受。演講中,馬芳請聽眾在聊天室寫下聽不同版本的感受,優質聽眾水準高,聽感一流!
所謂聽感,馬世芳音樂文字的啟蒙者是Paul Williams (1948~2013)。「以文字捕捉莫可名狀的聽覺衝擊,並平衡樂迷的感性,與樂評的理性,兼顧『私我經驗』與『大我視角』,用平易的遣詞寫出款款深情。」明明每個字都看得懂,連起來卻要猜很久,聽迪倫的歌像是自我修煉悟道的過程。
在這場演講裡,馬芳老師引領聽眾穿越深不可測,危機四伏,充滿角色與故事的夢境邊緣。詩歌無法解釋,只能意會,卻在口琴響起時,老火車進站了,某些東西進入生命車站,停留駐足,下車上車,奔向未來,你已改變了卻渾然不知。
感謝馬夫人的鞭策,逼出馬芳絕招,寫出「歌之國土」的必殺序文「迪倫思想起」,讓我們認識為什麼迪倫為什麼就是獨一無二的迪倫,讓我們明白為何馬世芳獨鍾迪倫學,以13萬字寫出中文世界沒人做過的事,從迪倫民謠傳唱幾道靴子腿,感謝「神佛護持讓迪倫的歌詩能保存下來」(當馬芳說到這一句話時,我不禁大笑,只有鐵粉才會這樣形容,真絕!)而我也從閱讀「歌之國土」電子書裡,補充電影裡諸多看不懂的前因後果和細節補述,讓我這遲到的樂迷,有致敬搖滾詩人的機會。
有一種知遇之恩是,蔚藍人文堂在默默無名時,馬芳的鼎力相助,至今仍是。如果我有能力報恩,願將此平台共享,讓馬芳任性開講他最有熱情的人事物,600位聽眾的捧場,證實世間沒有註定的「小眾」題材,只要把故說好,永遠有可能感動陌生的讀者和聽眾,像民謠一樣影響一代又一代,巴布.狄倫這樣做一甲子,馬芳也用音樂文字耕耘「歌之國土」!
一併致敬和致謝!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
文/Debra
昨天在蔚藍人文堂,馬世芳老師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解說了Bob Dylan 的這一首歌曲《Visions of Johanna》。或是說,“解構”了這首如現代詩般的歌詞。
這首歌是Bob Dylan 在1966 年專輯《Blonde on Blonde》中的作品,被公認為是他最神祕、最詩意、也最耐人尋味的歌之一。這首歌的創作時間應該是1965 年晚期到 1966 年初。創造地點有部分初稿是在寒冷的紐約寫的,因為歌詞中提到「D train」「Inside the museums」⋯;最終錄音是在田納西的Nashville 。
歌詞中提到兩位女性的名字:Louise 和Johanna。Louise是現實中存在的女人,而Johanna則是一個夢幻、抽象的意象,幾乎是完美或靈魂伴侶的象徵。歌詞中描述自己和 Louise 一起,但他的心靈、思想卻一直被 Johanna 的幻象糾纏:
「Louise, she’s all right, she’s just near… But these visions of Johanna, they kept me up past the dawn.」這句話表明他身邊有 Louise,但內心卻無法忘懷 Johanna,那種強烈的空虛感始終存在。
歌詞中出現的場景如「museums」、「the night watchman click his flashlight 」,都營造出疏離與空虛的氛圍。歌詞裡描述現實世界中的荒謬、平庸,而 Johanna 的幻象反而成了某種靈魂的寄託。
歌詞使用大量意象與比喻,例如「little boy lost」、「the ghost of ‘electricity howls」、「skeleton key」,⋯讓整首歌讀起來更像是一首現代詩。
文學評論家 Greil Marcus 曾形容這首歌為:「One of the most mysterious and beautiful of all Dylan’s songs. It’s not about anyone, it’s about everyone.」這首歌常被視為 Bob Dylan 文學風格的巔峰之作,融合了愛情、失落、渴望與存在的主題。
Bob Dylan 的這首歌,的確不好懂。我引用馬世芳老師書上的自序來解釋“ Why Bob Dylan”:「我想是因為:他在歌裡展示了一個深不可測的世界。那裡充滿故事和角色,危機四伏,有著無數分岔的道路。你能在他的歌裡抵達最遙遠的夢的邊境,經歷亂世與江湖,穿越漫長曲折的歷史與苦難,遇見邪魔與聖靈,理解慾望與傷害、罪疚與懲罰,體驗瘋狂、虛無、還有愛,以及偽裝成愛的一切。」
昨天的蔚藍人文堂,我也明白了“Why 馬世芳”,只有馬世芳才能把Bob Dylan 說清楚,講明白。
文/曾瓊玲
母親節的週日,600多位的堂友齊聚蔚藍人文堂,天涯何處無「芳」迷,齊聽馬芳老師講他偶像-84歲的巴布狄倫,那位跨樂壇及文壇的傳奇人物,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對人生無限的洞察力,活到現在唱到現在,而且還持續的創作,將歌曲創作當做生活的本能、營生的本事,將音樂視為他生活的一部份 ,只要活著就有創作,多麽激勵著人生的毅力,對巴布狄倫而言,做擅長及喜歡的事,就沒有退休的選項,這樣的巴布狄倫,太令人尊敬。
今日這場精聽細講巴布狄倫,是馬芳老師在蔚藍人文堂的第三講,一場講座講一首歌,一沙一世界,一曲觀狄倫,可見此首歌對於老師有多深的啟發。馬芳老師從18歲就迷上狄倫,蒐集數百張地下錄音,研讀了各式海量資訊,並越洋追聽演唱會15場,狄倫阿宅資歷三十餘年,放眼華人世界,能引領讀者深入狄倫學派者,唯有馬世芳老師。
*白天黑夜 墨鏡不離身 潮文青的狄倫
從講座中的海報,我看見燈光微暗,紐約潮青,吉他搖滾,歲月刻痕。狄倫之聲,似酒愈醇。歌詩佐曲,吟唱嘶吼。時代浪潮。心靈深處,迷離夢幻。偽裝之下,真我難尋。抗議之歌,迴盪不息。吉他低吟,口琴輕訴。鄉村民謠,靈魂暗湧。字裡行間,叛逆挑釁。詩人歌魂,永世流芳。
老師提到,1962年當狄倫 21歲,出了第一張專輯,當時的總統是甘迺迪,但狄倫的第一張專輯未賣座,但無妨。他一生獲奬無數,得過12座葛萊美獎、1座奧斯卡金像獎、1座金球獎,並被引入搖滾名人堂之外,他還有一項令許多音樂人無法企及的成就,那就是巴布狄倫的歌曲帶來了嶄新的詩意,搖滾詩人的他,榮獲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有著遙不可及的成就地位。巴布狄倫曾說:「每個人都有機會改變世界」,而他就是最佳鐵證。
*鐵粉馬芳 歌之國土 最佳狄倫入門書
老師曾主編大塊文化出版的《巴布狄倫歌詩集》套書譯者工作,此套書結集了狄倫1961-2012年歌詞集,呈現狄倫過人的詩情和想像力,套書譯文共六冊。馬芳老師參酌了各方考證,梳理詞義,並與多位譯者往來討論,力圖保留原詞多樣奔放的語感。因狄倫的作品,包含當代歌曲哲學,歌曲映照社會變遷,如散文體,文字如夢般,有時清明,有時冷眼相看,他的文字語言有特別的質地,對中文讀者可能會有專有名詞的隔閡,因此對雙關語、時代背景等等,身為主編的馬芳老師,戮力詳註,老師謙稱此套書太龐大,所以市場詢問度不高,只希望有對狄倫好奇者,可因書指路,走進如夢如謎的迷宮,親近這位樂史巨人。
今年甫出版的《歌之國土》,由資深阿宅馬馬芳老師漚心瀝血所著,以誠品講堂的「巴布.狄倫六講」為基底,後經增補並改稿重寫,維持文字的節奏感,實中文讀者之福,此書親民且能輕鬆閱讀。書中六講依時代排序,雖重點在60及70年代,也兼顧狄倫生涯各時期的代表作,書的封面是版畫家張可所畫的插畫,老師書寫此書向他的人生偶像致謝、致敬。老師提到,書裡提到的歌曲和實況影片,幾乎都能在網上找到,此書是本能引領「入狄倫之門」的書,十三萬字書稿,是一本深入淺出、全面導聆巴布狄倫作品的指南,有實體也有電子書,經堂主認證,五星級大推。
*狄倫思想起 大哉問:為什麼是狄倫?
眾所皆知,2016年巴布狄倫榮獲諾貝爾文學奬,老師引了瑞典學院諾貝爾文學奬讚詞:「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中,創造了嶄新詩意的表達方式」,委員會的這句話,也概括總結了巴布狄倫一生的成就,今日在蔚藍人文堂的狄論三講,老師也以此話切入主題。
對於「大哉問」,老師在《歌之國土》自序,字字珠璣的回答了:我想是因為
「他在歌裡展示了一個深不可測的世界。那裡充滿故事和角色,危機四伏,有著無數分岔的道路。你能在他的歌裡抵達最遙遠的夢的邊境,經歷亂世與江湖,穿越漫長曲折的歷史與苦難,遇見邪魔與聖靈,理解慾望與傷害、罪疚與懲罰,體驗瘋狂、虛無、還有愛,以及偽裝成愛的一切」。
「他不斷在重新發明自己。直到八旬高齡,他仍然在路上,仍然在創造,出手仍然令人讚嘆。你愈想定義他,他就愈難捉摸。他能用抽象晦澀的方式,精確描述我們難以言說的集體狀態。他是占卜者,是神祕的流浪漢,是面容隱在暗影中的魔術師」。——《歌之國土》作者序
巴布狄倫無法定義,他能在經歷了許多年代及事作,廣納百川、展現詩意、忠於自己,並用歌聲及創作,影響及啟發了許多寫歌者。
*A Complete Unknown電影 演員演出精采 大推必看
上個月機緣巧合,我和好友同在飛機上看了電影《巴布狄倫:搖滾詩人》(A Complete Unknown),電影除了講述Bob Dylan成為民謠歌手崛起故事,片中也播放不少他的經典歌曲及與Joan Baez的合唱。
這部在2024年上映的美國傳記歌舞劇情片,全片以充滿活力的音樂圈和動盪的文化劇變為背景,藉由巴布狄倫早年相遇的人情事物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歷程,看見他如何以己之力快速崛起,19歲的巴布狄倫只花了2年,就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民謠歌手,迅速被捧上音樂神壇,他的成就絕非偶然,他勇於創新不媚俗,不只安於唱民謠,他的音樂從民謠轉變成搖滾,他不畏世俗壓力,不斷的超越自己。
電影講述 Bob Dylan 60年代初在格林威治村民謠界嶄露頭角的過程,以及1965年他在紐波特民謠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首次「插電」演出引發爭議的表演。透過影片,看見巴布狄倫如何在60年代顛覆民謠音樂,重新改寫美國音樂的未來,從默默無名到一舉成名,是振奮人心的真實故事。影片男主角由Timothée Chalamet(甜茶)飾演,他花了4-5年的時間揣摩演出,實力演唱,猶如巴布狄倫的分身。
*Blonde on Blonde 雙張專輯 精華之最
身為資深阿宅,老師極推崇這搖滾史上的重要雙專輯,Bob Dylan 在短短一年時間內成功書寫了他的「搖滾三部曲」,逐步走向主流的搖滾樂。相對於之前民謠與搖滾的壁壘分明,值24歲的Bob Dylan猶如暫卸下防備,展現了最近接他真身本音,CD色調帶著溫暖與柔情,他從藍調到鄉村音樂 再到搖滾樂,每一首歌曲創作,凝聚著他深厚詩意底韻與超乎常人想像力,歌曲在他身上,形成生命有機體,同一首歌會有不同的版本,不斷刷新,從他身上,體現音樂如何影響生活,在那百花齊放的樂壇,狄倫的輪出,無疑產生巨大的影響力,謝謝神佛加持及bootleg的專業強大,我們聽見了演唱會迷人的音場,那來自舞台現場的真實聲音。
* Visions of Jonhanna一曲解狄倫
謝謝馬芳老師的任性,讓堂友大飽耳福聽《Visions of Jonhanna》不同版本,此首歌曲長達7分40秒,沒有副歌的5段歌詞,如同放在顯微鏡下,讓我們精聽細看歌詞的涵意,不論NY版或是Nashville版或NY版本等,都呈現不同質地,有時聽見天色微亮、涼意奔放,也以如夜鶯的密碼,進入緩緩深夜,以不同的方式進入夜晚的夢境,有奔放有抒情,有咆哮有內歛,聆聽狄倫的多變與豐富,他唱進心坎,我們刻在心底,聽見狄倫的不插電的挑釁,也聽見單純木吉他的平靜。
查了網路資料,Bob Dylan曾說《Blonde on Blonde》是最接近他心目中的理想的聲音:「那纖薄、狂野的水銀聲音,金屬閃耀的黃金色…」老師也提到,此曲歌詞藏有玄奧,聽 Bob Dylan唱出來,搭配豐富的器樂,畫面更鮮活。此曲有14個take,馬芳老師都聽過,深深滲透到他身體裡面,成為自己的一部分。老師也鼓勵我們多聽,聽久了,彷彿就也懂了些,就像一場夢,夢久了,畫面更清楚了,但夢依舊是夢。聽老師講狄倫,是種享受,他說有時生活處事卡關,就會想到此曲,看來我真要找時間仔細聽這張專輯,相信能更有體會。
謝謝老師分享了狄倫的死忠腦殘粉,那未授權的錄音珍貴的版本,讓我們因Bootleg seriers,有機會體驗巡演現場演出時的震撼。那狄倫Bootleg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涵蓋了他職業生涯前三十年(從1961年到1989年)的創作材料,也獲得美國唱片業協會 (RIAA)的認證。
很喜歡此版本的《Visions of Jonhanna》,配合2005年珍貴的記錄影片,聽見1966年,狄倫帶著一把木吉他,如層層海浪般,字字咀嚼歌詞,聽著聽著,自己彷佛也被吸捲入海浪中,那恍惚的狀態,拉慢的唱著,將聽眾帶到潛意識的邊境,感受到生命的能量,跟隨著自己的靈魂。
*阿宅鐵粉追了15場 最難忘1999年的現場
老師提到在他28歲(1999年的7月),他去了美國紐約聽了狄倫的現場演唱,紐約西21街排了16小時,就是為了聽狄倫的不插電,人不輕狂枉少年,太瘋狂。
老師真是狄倫的超級超級鐵粉,他說他幾乎是孤伶伶地迷上狄倫的,今天很慶幸聽到私墊系列—馬芳講狄倫,認同老師所言:光憑那嗓音,便能把我們從天真帶向世故,台灣最鐵的狄倫阿宅,非馬芳老師莫屬。
在聽老師講課之前,我最喜歡的是Bob Dylan唱的「Blowing in the Wind」,此曲是大學時代最喜歡的西洋民歌之一。此曲是描寫越戰時期的美國社會,但這首歌的意境卻可放諸四海皆準,深受世界各地人們的喜愛,當各地戰火頻傳,總令人不禁想起這首歌曲,但解決爭端的方法,答案就像在風中,只是有幾人肯去傾聽。
查網路得知詩人—-余光中也是巴布狄倫的死忠粉絲,他聽見狄倫詩句間的苦澀,依聆聽〈Blowing in the Wind〉的靈感,寫成〈江湖上〉一詩向巴布狄倫致敬,經楊弦譜曲,摘錄於下:
「一雙鞋,能踢幾條街?一雙腳,能換幾次鞋?一口氣,嚥得下幾座城?一輩子,闖幾次紅燈?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 一雙眼,能燃燒到幾歲?
一張嘴,吻多少次酒杯?一頭髮,能抵抗幾把梳子?一顆心,能年輕幾回?
答案啊答案 在茫茫的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