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瓊玲
講座開場前音樂小編播放了烏多·林登貝格位德國搖滾歌手的作品《Odyssee》,查了維基,他是一位作家和畫家,曾在1983年2月創作《前往潘科的特別列車》諷刺東德當局拒絕他前往東德演出,同年10月東德政最終允許其前往東德,聆聽此曲,醞釀與呼應今日講座的主題。
本次講題及主講人,是初次而陌生的聆聽。文青又美麗的講者郭書瑄老師,曾在中央大學藝術所就讀,後遠赴荷蘭念藝術史(研究夏卡爾),取得博士學院,嫁到德國定居柏林,她有著溫暖甜美的聲音,演講內容條理分明扣緊主題,且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及時回應堂友們留言,講座內容豐富,且面面俱到。
讚嘆蔚藍人文堂有位對新知好奇的雜學堂主,她因於今年6月間,公益伴隨原聲童聲合唱團同遊德國柏林,也親臨圍牆的東邊畫廊,她因為好奇與好學,邀請到郭書瑄老師,也造服了我們。書瑄老師以深入專業的角度,從藝術與社會層面的交互影響,為堂友們全方位解析了街頭塗鴉藝術。
謝謝開場小編,用音樂及畫面,帶我們瀏覽那有名的「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件件知名的作品先在眼前留了影,再由老師從柏林圍牆東邊藝廊開始,一步步引領我們,從中明白街頭塗鴉藝術的多元與再生,看到了塗鴉及街頭藝術的發展,從講座中體會到藝術家有著敏銳的空間思維及豐富色彩的揮灑,整場講座老師適時結合圖文說明,以空間三元論為主軸,讓我們從陌生,逐漸明白這踦界藝術的多元豐富及背後的省思。
*圍牆沒了 問題來了 你覺得這是塗鴉藝術?還是破壞公物的行徑?
書瑄老師先帶我們複習東西德歷史,從1983年布蘭登堡門的資料照片,探見 對立分隔下,居民用塗鴉抗議,反應自我想法,他們希望聲音能被聽到,而塗鴉就是直接的語言,表達訴求與立場,畢竟在國際間的角力爭奪下,人民是最大的受害者,他們只能用塗鴉渲情緒。
對於老師的提問,雖然堂友大部分同意藝術塗鴉是藝術,但答案自由心證,沒有標準。
書瑄老師帶我們從三方面來梳理解說:
1.現代塗鴉起源:非從柏林,古老的壁畫就有。
現代塗鴉起源於1960年代後期的紐約,由青少年在地鐵與街頭留下簽名與文字標記,逐漸發展成一種自我表達與次文化語言。藝術家Taki183用塗鴉tag表達自我想法,象徵中下階層體制挑戰,表達情緒與憤怒,屬嘻哈文化之一。除了tag簽名,發展throw up 在字體上做變化(較有設計感) ,再發展成像圖畫 的piece。
2.歷史柏林 塗鴉抗議
老師用一句話點出了柏林與現代塗鴉之關係:紐約奠定塗鴉的語言,柏林賦予塗鴉的政治意義。
3.今日柏林 街頭藝術
用「仕紳化」來淨化街頭藝術,經過「淨化」,讓街頭藝術包容與昇華。
*首位圍牆作畫者 諾爾 有意識做畫者 Thierry Noir 1986
海報上老師背景的塗鴉藝術家,正是蒂埃里.諾爾(Thierry Noir)的簽名作。他是自學成才的法國藝術家,被公認為是在柏林圍牆上進行大規模藝術創作的先驅之一。文獻提到,他以其色彩鮮豔、線條粗獷的標誌性頭像,不僅為這道冰冷的「恥辱之牆」,注入生命與活力,更以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對冷戰時期的政治壓迫,進行深刻的回應和反抗。諾爾的藝術風格極具辨識度,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那些巨大、卡通化的頭像,有著鮮豔明快的色彩、粗獷簡潔的線條、標誌性的頭像,與誇張的嘴唇(似在無聲地吶喊),表達著被壓抑的聲音,和對溝通的渴望。至今,他的標誌性頭像已經成為柏林圍牆,乃至整個城市自由精神的象徵。他證明藝術不僅僅是審美的表達,更可以是改變世界、觸動人心,是一股溫柔而堅定的力量。
藝術家諾爾,1958生於里昂,1982 遷居西柏林,1984協同藝術家友人開始在柏林圍牆上作畫,1987記錄於德國導演文。溫德斯的《慾望之翼》(Wings of Desire)。老師在講座提到,在圍牆尚未拆除前,他常趁著半夜快速塗鴉,只為了讓圍牆增添色彩,為冰冷的圍牆增帶來些溫度。
*現象思考 圍牆塗鴉的意義何 ?
老師引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及社會學家-列斐伏爾的空間三元論來為我們說明解析問題。列斐伏爾批判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提出「空間三元論」,將空間劃分為三:空間實踐(日常作息與行走)、空間的再現(由建築師都市營造 進行設設規劃)、再現的空間(人們在空間中生活感受 象徵想像的方式)。
聽到此,我已開始腦霧啦,還好貼心的書瑄老師用她婚禮的場地,再為我們生活化的說明「空間三元論」:
A具體 (結婚的場地)
B概念 (租的場所是展覽館)
C想像(精神性及實質功能)
老師提醒「空間三元論」可依生活經驗及環境背景進行自我解讀,我的粗淺理解,可用5W1H來分析(Who、What、When、Where、Why、How,來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找出問題的本質,應證空間三元論。
*圍牆承載無數的淚和血 累積28年的情緒潰堤 問題也來了
為了怕堂友們太過傷感,老師用輕鬆的語調說柏林圍牆,因為不可思議美麗的錯誤,圍牆沒了,但非幸福的開始,東西德人民重相逢,但相聚後衝突不斷。戦後佔屋行動(Squatting/Hausbesetzung)冷戰時期西柏林,因都更出現住房問題,都更後居住大不易,70-80年代佔屋潮到達巔峰,從照片KuKuCK(Kunst-und Kultur-Centrum-Kreuzberg) 1984,看到那用大幅的塗鴉來宣示空間示威,但政治抗爭無法抵檔,藝術家只能用藝術想像及力量,期望用超現實藝術魔法來爭取生存空間。
統一後的東西德,因體制格格不入,造成新一波佔屋,Rigaer 94即為一例。
Rigaer 94是位於柏林的一處左翼居住空間,文獻提到自1990年以來一直是左翼活動人士的聚集地。這個建築物曾多次發生居民與警方之間的衝突,但通過談判,居民得以確保租約,但也成為犯罪温床。
*佔屋的意義是什麼? 可從具體、概念、想像來剖析
老師提到仕紳化/淨化成Gentriflcation,用了伯大尼藝術園區來解析問題。
因藝文空間的轉型,老建築在現代城市中的再利用,並成為新的文化打卡熱點,轉變為建物保留了文化和歷史的價值,但也會影響周圍社區的藝術氛圍。
書瑄老師舉了四個範例:
範例一 East side gallery
將圍牆當作畫布,我們看到許多知名的塗鴉作品,藝術家善用想像力,我才明白那《兄弟之吻》,非指同志情誼。文獻提到,作品原名為《布蘭登堡門前的兄弟之吻》,是攝影師雷吉斯·博斯特(Regis Bossu)於1979年拍攝的著名照片,捕捉到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在東德建國30週年慶祝活動上熱情擁吻的瞬間。在當地許多紀念品店也可以看到此幅畫作被延伸創作到各式各樣的商品之上。
除了《兄弟之吻》,老師也放了Birgit Kinder(穿牆而過的汽車)及諾爾的(向年輕一代致敬)等作品,街頭藝術重點在表達當時的理念訴求,令人印象深刻。
範例二 RAW-Gelande 城市發展
查了文獻,RAW是原名相當長的「帝國鐵路維修工廠」(Reichsbahnausbesserungswerk)字母縮寫,這些德意志帝國時期建造的工廠,在蒸汽火車逐漸汰舊換新以後也一一遭到關閉的命運。RAW園區的例子正是許多柏林街頭藝術的典型命運。在一開始抗爭與佔屋行動的理由不再存在後,街頭藝術家們從原先的社會反對者,搖身成為社會的裝飾者。一如與RAW園區相對的柏林圍牆殘垣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在柏林分裂時期滿載著抗議現況的塗鴉圖文,而在兩德統一、冷戰結束之後的年代,如今成為公共委託的最長街頭藝廊。
無論是RAW園區或是東邊畫廊,這種將街頭塗鴉加以「淨化」,轉成能被大眾所接受,甚至套上時尚「文創」之名的傾向(如台灣也有華山及松菸),也就是所謂的仕紳化,這樣的做法在世界各地的街頭藝術發展中很常見。
範例三塗鴉巷 Haus Schwarzenberg及範例四 Fotografiska Berlin
在哈克雪庭院(Hackesche Höfe)成為大型 文創商店後, 一旁的塗鴉巷 保留原始樣貌 並作為藝術家工作室中心。從街頭藝術,似看見藝術家結合了許多現實上的衝突,街頭藝術化成街頭藝術博物館,將藝術想像,呈現成色彩繽紛的情書,將衝突幻化成浪漫,因藝術產生地景美感,美好的結果。
貼心的書瑄老師為了讓我們更明白「仕紳化」,再用三元論解析:即具體的生活、概念的新體驗、到想象力的開展。柏林街頭藝術家對仕紳化的反應各不同,畢竟他們也是在地居民,資本主義影響了他們無法付擔生活所需,因為無法認同,所以反將畫塗黑,表達抗議。但仕紳淨化也包括心靈層面的觀念淨化,可容許不同聲音,正反兩面皆有評論的自由。
講座中進行到中午,可惜我因事未聽完整場先行離線,但已感入寶山不空回。今日書瑄老師用輕鬆寫意的態度來為我們解說這陌生的議題,饒富興味、游刃有餘且豐富多彩,我聽的很滿足,也開展了對街頭藝術的新視野,謝謝書瑄老師的帶領走讀,讓我們同感舒心自在。
文/ShaoHua
塗鴉藝術專題講 題裁新鮮吸睛彩
起源紐約次文化 多元演變世界傳
德國媳婦深度導 細說柏林圍牆史
空間三元論現象 具體概念及想像
圖畫渲洩私情緒 亦或傳達政治意
究係藝術抑破壞 如人飲水各有感
今日柏林街頭藝 紳士淨化觀念轉
獨特啟示接國際 跨界藝術成明星
「塗鴉」二字在我古板的思想裡,不算是太正面的字𢑥。總覺得是調皮搗蛋或憤世嫉俗的人,惡意在公共場合胡亂噴漆、破壞市容的舉動。
一直到在楊馥如老師的「文學之秋」講座談但丁,看到她分享Ravenna城市牆面上許多以但丁為主題的創意塗鴉彩繪,我才知道塗鴉原來可以是如此用心的繪畫創作,因而略有改觀。
今日蔚藍人文堂邀請旅居柏林的作家郭書瑄以在地導遊的身分從柏林圍牆談街頭塗鴉藝術,是非常特別的專題分享,讓我從中復習歷史事件,也認識幾位塗鴉藝術創作者。
聽到郭老師提到她的博士論文寫的是夏卡爾,也有堂友留言說想聽老師談夏卡爾,不禁讓我想附議敲碗。
希望堂主能實現與我有相同請求堂友的小小心願,讓曾以愛與美撫慰我心的夏卡爾畫作成為未來某一講的主題。許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