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珮君老師
蔚藍人文堂,真是充滿生命力,是我所有群組裡最有動能的,每天早上起床,看到滿滿的留言,都是你們的[隨時感觸],我好有感啊。那天偶爾在談話裡提到席慕蓉那首500年的詩,還有她的英雄組曲,你們就把它找了出來,尤其是500年那首,居然跟著你們的心漂洋過海,直到今天,你們把它說出來,才發現我們有共同的青春記憶。什麼是一輩子?那情思那感動那懷想,那樣的漂洋過海,就是。那詩替我們銘記下來。只要心底仍記著那詩,仍會被那詩感動的人,不管我今天六十或七十或八十歲,其實都是十六/十七/十八歲。在我漸老的肉體裡,其實我們應多跟那顆從來不老的心多說說話。
好巧,昨天我才接到席老師送我的一本書,海日汗是一個蒙古男孩的名字,她藉裡寫信給他,說了很多大天大地又近在咫尺的事。正如我說的,用書信體,可能可以更容易起筆,以前張曉風也有一本[給你瑩瑩],給正青春的女孩,也是這樣的寫法。還有更有多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也是,像日記,像書信,像獨白,只要真摯,自然動人。
席老師的作品就是[真誠],極真誠,誠之又誠。她的字也是,一筆不苟,她每次寄書來,我連包裝紙都捨不得處理,每一筆都好慎重,有她的心。
我覺得你們非常可以寫,看這些對話框裡的內容,你們已在開始生命書寫了。
自然而然,這就是生命,這就是書寫,這就是我們。
文:沈珮君老師
謝謝Debra 的介紹, 在今天的社會現象與事件中, 好像格外貼切. 我第一次知道"果陀"兩字是因為"果陀劇場", 劇場成立表演時, 我已經來美唸書, 但好奇於劇場的名字, 因而去了解其出處.
這是一個人類面對空虛無望, 無處可逃和迷失的感受吧. 劇中人物可笑又無厘頭的行為和漫長沒有結果的等待構成了整齣悲喜劇。劇中主角也曾嘗試逃離這個困境, 但每當 Estragon說: 我們走吧, Vladimir就會說: 我們不能走. Estragon便問: 為何不能? Vladimir就會回答: 我們在等待果陀. 這樣的對話不斷重複, 口中說要走, 卻總站在原地不動. 這正是悲劇的表現, 因為無法果斷離開, 所以無法改變.
Backett把等待時的無助和不安呈現出來, 因為對未來充滿未知, 所以更加恐懼與焦慮, 認真想想, 我們的生活中, 不也常常出現這樣的難題? 等待不好嗎? 人生是不是就是一連串的等待呢? 我們在乎的是等待的結果, 或是等待的過程呢? 當我們願意繼續等待, 是因為我們有期盼和希望, 那麼在等待的過程中還可以做些什麼? 這真是一個可以深思的好題材. 再次謝謝Debra 提出這樣一個好的思維話題.
YouTube上有這部戲的影片, 以下這個連結還有中文的字幕 (subtitle), 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zX5dIzI2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