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姿吟醫師
輕鬆一點來說,我從偏僻山上、位於「寧波夜總會」旁邊的精神療養院,走入時尚熱鬧的東區診所。
因為老闆與演藝圈與媒體的關係密切,診所裡星光雲集,從二林二秦到F4帥哥,無論中國小姐還是名模,都曾經有人現蹤。
我不再只有看到「疾病」,也不是只要給藥物就能解決問題。無論貴賤,無論自覺渺小或偉大,每個人都在追尋快樂、渴求幸福。
於是我開始學習精神分析,從個人治療的學習歷程中,又發覺不足,所有乍看屬於「個人」的問題,其實大多與生命中的各種「關係」大有關係:親子,伴侶,手足,同儕......。
在Chapman University學習家族治療的三年,對於Bowen的家族系統理論深有共鳴,希望能分享給大家。
談談Bowen如何解析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我們如何糾葛其中、重複不幸的劇碼而不自知,而看清一切之後,是否就能找到「幸福」的密碼?
文:Debra
原來昨晚葉醫師的演講題目「幸福,可不可得」,應為「不幸,不可避免」。大家都凝神專注聆聽,深怕漏掉了幸福的密碼。但到最後,發現要幸福,就先坦然面對自己「原生家族」的不幸。
葉醫師給大家三個引導:我是誰? 我來自什麼家庭?我要往哪裡去? 在回答這麽嚴肅的問題之前,比較能讓我們能鬆一口氣的是這三個前提:每人都有瘋狂的因子,每個家庭都有秘密,人生的不幸無所不在。那麼,當我們面對自己的傷疤時,就比較能釋然了。
Bowen 家庭系統理論是要回到「原生家族」找答案。Bowen 把「核心家庭」視為一個系統,一個情緒的系統,誰的情緖都無法不受其他家人的影響。當問題出現,我們要分辨是從「感覺」或是「思考」而來,出自「個人」或「他人」,只有把自己「分化」,才能看得清楚。當家人失業,生病,⋯慢性焦慮Anxiety往往在家庭中不自覺的漫涎。家中兩人關係緊張,「第三人」加入,形成三角形架構。一代傳一代的集體意識,也在家庭系統裡,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猶太人有種族滅絕的恐懼,自然更注重家庭關係。
Bowen的理論在葉醫師的解説下,逐漸清晰明瞭。葉醫師也給了幾把通往幸福的鑰匙:用「系統」的觀點,看出家族的模式;不問誰對誰錯,而是觀察家人的互動;努力自我「分化」,不要快速的react,,要有建設性的對話response ;改變自己,不奢求改變他人。
既然不幸,不可避免。那幸福,可不可得?那就把「幸福」比喻成擁抱玫瑰吧!你會直接去擁抱玫瑰,把手扎得都是血,還是,當你在擁抱玫瑰之前,先把不幸的刺拔掉?
文:堂友
我們往往自陷在自我思維產生的過度情緒反應而不可知,也難以察覺和退出框框外看自己的內在情緒反應。
有時為什麼那麼情緒化?那麼悲觀?對某個議題那麼在意?...,這些和原生家庭有或多或少,很直接的關聯和影響。謝謝葉醫師用Bowen家庭系統理論的解說,教我們如何畫出家庭圖,讓自己理解和安撫那個住在自己內心的,不論是個快樂或憂傷的小孩的心境。
我想每個人藉著畫出家庭圖的過程中,也可以和我們之前聽過的沈珮君老師、楊艾俐老師等,鼓勵我們著手生命書寫,找到更清晰的書寫題材,不失作為開始動手寫作的一個良好動機。😊
謝謝葉醫師用自己的故事溫柔的提點;謝謝蔚藍人文堂堂主和幕後團隊的安排。
昨晚一切堪稱完美,唯一的不完美是,堂主會後玩笑話講到一半網路線切斷了!😂(開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