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我在讀張貴興的《野豬渡河》時,還帶有個人情感,因為我的先生也是馬來西亞華人,他的家鄕在檳城,不知道能不能在書中找到與他們家族相關的珠絲馬跡。雖然我的先生已經離開馬來西亞30多年,不會中文讀寫,但我時不時與他説書中的情節:婆𨗴洲的鬥鷄,土著達雅克人,二戰時日軍在南洋的暴行,⋯他還是可以興致勃勃地與我討論,幫我google,因為這是有關他家鄕的故事。
即便如此,我在讀這本《野豬渡河》時,依然覺得窒礙難行,呼吸困難,是張貴興艱深的文字,也是殘忍的畫面,好幾次半途而廢。
在聽了蔚藍的導讀之後,她的“葉片”式讀法,幫助我們整理書中的脈絡。《野豬渡河》的25個章節,抓住葉子的主線,書中的人物的來龍去脈,頓時清𥇦了起來。然而,當我們急於知道故事的結局,就無法咀嚼作者文字的運用。正好,蔚藍告訴我們了怎麼欣賞張貴興文字的魔力。
張貴興有「文字煉金術」之稱。例如,他寫氣味:油垢味、汗酸、魚蝦腥味,⋯似乎隔著書本也能聞得到。他寫紅色極致,他在十行中用了20個紅,重覆得既醒目又不唐突。他寫豬吃人之後交媾的畫面,細節描寫深刻,令人作嘔。他寫殺人埸景,不見血色,卻如此殘忍。「槍聲像鷄蹄醒腦聰耳,震得小金五臟淨空舒𣈱」他的魔幻寫法,最舒畅的文字,構成最血腥的畫面。
「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張貴興想表達戰爭下的殘酷。他強調他寫的是文學上的沙勞越。但是,文學上的沙勞越不也是從地理上,歷史上的沙勞越而來的嗎?謝謝蔚藍精彩的導讀,我會把這本書再看一遍。
文:堂主
今晚蔚藍導讀的十大亮點:
1.蔚藍獨特的「葉脈式」導讀風格,融會貫通,旁徵博引。
2.縱括四本聯合報文學大獎作品、及作者的三本著作,超過一百萬字以上的精華反芻分享。
3.畫家族表來解說長篇小說人物。
4.用一分鐘影片來帶你進入書中熱帶雨林的世界。
5.有防睡裝置,讓導讀不昏睡。
6.有限制級導讀,膽小者慎入。
7.一場導讀,兩本大作,走進砂勞越的歷史背景。
8.一場導讀,介紹兩位馬華作家。
9.用文學技巧來透視本書,之所以能囊括各大文學獎的理由。
10.上半場先講「猴杯」,下半場講「野豬渡河」,聽眾可以挑場次。
歡迎大家提早15 分鐘入場,聆聽Eliza 老師為大家準備的音樂欣賞。
文:堂友
今晚聆聽真是收穫良多,太精彩的演講分享。
佩服:
作家的完整資料(花多少時間蒐集整理!)、閱讀的方法(讓讀者身歷其境–iMovie的製作、微觀世界的Zoom In/Out–兩隻螞蟻的遭遇、嘆為觀止的整理–單車失竊記的81宮格的整理、葉醫師的家族圖應用、亂針繡法、高密度文字、謎底最後揭曉、重疊句子、53字的句子、小說的意義在字裡行間、文字煉金術)。
我已借了《野豬渡河》,但一直無法深入欣賞,感覺已受您加持而有了些基礎,會再嘗試努力。
若非您的導讀分享,我應難深入吸收。真是幸運加入此群組,感恩。
文:堂友
今晚你完全掌握了全塲注意力、從開頭的音樂、到活潑“葉脈式”介紹当代馬華作家、又以family tree方式“一目了然”地介绍這两本書,讓絕大部份未讀过此二書者能迅速聼懂書而引發興趣!你成功地開導了我們!今後一定有許多人成为你和這些你介绍过的作家們的粉丝。
很佩服你博覧群書又能結交到這庅多“神作家”和“神隊友”!意猶未竟、渴望快快再續聼你的下個“ZOOM”!
文:堂友
從溫馨、精緻生活的「傳家」,轉到血腥、質疑人性的「野豬渡河」,在在都展現出「蔚藍人文堂」的跳脫窠臼與多元包容的特質。
我個人在閱讀上偏好推理小說,「嘗試」這件事,對我來說,是被動多於主動。
如果不是「蔚藍人文堂」的推薦,我大概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接觸這樣的一位作家。
「蔚藍人文堂」在許多方面都令我佩服,除了各方的神隊友默契十足外,堂主的企圖心也讓我折服。
以往,大部分的講堂都會設定固有的群眾,並為他們制定適合他們的演講主題,這樣的作法比較安全,講堂會有穩定的群體,制式的同溫層取暖思維與固定的講演模式,不用擔心群眾的流失,但相對而言,就無法創新,無法海納百川。
然而,企圖創新的某些講堂又因為太著眼於小眾文化,太過於標新立異,而失去了讓普羅大眾接受的機會。
「蔚藍人文堂」堂主不但打破了這些藩籬,重新組合她的聽眾群,更帶領大家見識更多更廣的傳奇人物與文化層面,淺移默化地改變了僵化的思考模式,這等功力並不是每一位堂主都可以擁有的能力。
推薦「野豬渡河」,對一個群眾層面寬廣的講堂來說,是一個艱難的冒險。
要如何點出作者的特色讓聽眾產生共鳴,又得在讀者閱讀前,善意的提醒故事內容的陰暗面,讓不適合閱讀年齡層的聽眾避開,不強迫推銷,而是溫柔地將閱讀選擇權轉到讀者的面前,這樣的功課真的很難。
我聽著堂主的演講,想到她談到對「蔚藍人文堂」的期許,深深地感受到她真的在身體力行著「突破挑戰」這件事,這樣的特質,也創造了「蔚藍人文堂」的與眾不同。
每次在聽「蔚藍人文堂」的演講時,總有個感覺不斷地湧現: 台灣真的是個寶島,融合了各種不同的族群,孕育出特有的文化。
如果有人問我,「蔚藍人文堂」的特色是甚麼? 當下的我,無法具體形容,就像人家問我,台灣的特色小吃是甚麼?
我心裡總是想著: 不只滷肉飯,不只牛肉麵,不只土魠魚羹,不只擔仔麵…..。
雖然嘴巴上說不出來,但總覺得就是有很多不同的小吃,一直跑進我的腦海來。
就像「蔚藍人文堂」各具特色的演講者與作家,他們來自台灣本土、大陸、馬來西亞….。
一個文化教育的形成,並不是靠一時片刻的文字,就可以定義說明的,就像必須不斷尋找對應頻道,收音機的聲音才會清楚一般。
我藉著「蔚藍人文堂」慢慢了解、建構著多元的台灣,那或許是條漫長卻很值得的旅途。
謝謝「蔚藍人文堂」的每個人,謝謝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