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昨晚馬世芳的演講以候德健的《歸去來兮》做尾聲。「候德健」這個曾經多麼響亮的名字,《龍的傳人》作詞作曲者,才氣縱橫兩岸的音樂才子,如今安在?是否別來無恙?聽了馬世芳講候德健的際遇,卻令人不勝唏噓,是“時不我予”的感歎。他在創作的盛年,以陶淵明的《歸去來辭》寫下了《歸去來兮》。二、三十歲的青春年華,已經有了六、七十歲的蒼桑。「歸去來兮,田園將蕪,⋯歸去來兮,青春將蕪,⋯歸去來兮,老友將蕪,⋯歸去來兮,心琴將蕪,⋯」是他比別人更通透,還是他可以預見未來?
昨晚的主題是「鄉愁,土地,歌」。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土地上,在那個威權的時代,竟然有這麽多鄕愁的歌,承載了這麽多的鄉愁。這些歌曲的鄉愁,來自於中國大陸,從余光中的現代詩《鄉愁四韻》,楊弦及羅大佑都各自譜成曲,風格各異,⋯到候德健作詞作曲,及李建復唱的《龍的傳人》,⋯每個時代,每一代人,都有屬於我們的鄕愁,我們的歌。
少了馬世芳,我們就只是聽聽歌,唱唱歌而已。有了馬世芳,一首歌變成了一篇篇動人的故事,歷史的長流不就是這一篇篇動人的故事組成的嗎?謝謝馬世芳,昨晚我又聽到了以前我也很喜歡的《歸去來兮》。以前只是喜歡這首歌,現在卻是懂了這首歌。
文:Monica 明諭
淡定的熱情
細膩的專業
無限的回味
如果用三句話來形容第一次聽馬世芳老師的演講,這三句,是我最大的心得。
淡定的熱情
馬老師講解每一位經典名曲和創作人的故事,老師平穩的語調,不譁眾取寵的主講方式,敘述每一段故事的來龍去脈,更有自己對於時代背景的反思,獨道見解,老師如火的熱情,藏在他的淡定之中。
細膩的專業
洪小喬的愛之旅專輯封面,老師細膩地介紹70年代,當時年輕人對於「流浪」的印象,是大帽子,手拿吉他,喇叭褲,裸足。什麼都不帶,只帶吉他和一朵黃色的野橘花。走到很遠的地方,只為找尋往日的夢。
相比對的,是「孤女的願望」,北漂流浪,只為生存。
老師的細膩觀察和比較,繪出早年台灣的時代背景,給予我更多想像空間。
更喜歡的,是老師在介紹音樂時,一面說明,曲子的快慢,樂器,合聲,配樂,編曲。如同大師級的品酒師,細細道出每一個佳釀不同層次的氣味,讓原本已經耳熟能詳的歌曲,有更深層的領悟。
無限的回味
老師的演講,
是1982 波爾多的紅酒。稍稍淺嚐,卻是無法忘懷的滋味。
在聽覺裡不斷發酵,無限回味。
滿心期待著下次再品佳釀。
文:堂友
就像好書有人導讀方能更深入欣賞作者的用字遣詞的布局與用心及功力,聽音樂有世芳老師連背後的編曲、出現的樂器強弱,作曲者創作的背景故事,一首歌再也不是僅是文字音符交疊的組成了,而成了另一個突破audio而有縱深的溝通模式,融入歷史長河和無限時空在雖然短短的歌曲之中
文:堂友
第一次聽到楊祖珺唱橄欖樹;第一次聽侯德健唱龍的傳人;原來我錯過了這麼多,還好台灣有馬世芳老師把時代的歌與故事保留了下來!
馬老師是台灣流行音樂史學上一個獨特重要的名字!
馬世芳老師太酷了,夜晚戴著耳機聆聽他超棒的音質,到了忘我的境界。
文:堂友
感謝再感謝蔚藍神團隊幕後辛苦的策劃及推動!有你真好!👍👍❤️❤️
我是幾乎把YouTube上所有馬世芳老師和他母親的所有視頻都看/聽過了, 才來聽今晚的講座, 還是收穫滿滿, 真是豐富又溫暖, 看見一個廣播音樂人用功敬業的專業, 令人感動. 謝謝
馬世芳老師和蔚藍團隊, 真的非常期待 Part2.
文:堂友
離開台灣後 就沒有任何關於廣播界的消息出現在我的世界
我得承認我其實是不認識世芳這位名人的😅😅
那2天正好看見了蔚藍團隊的po文和同學對世芳的讚美 就覺得一定得好好認識一下大家都在讚美的世芳 🧐🧐
我真謝謝自己的好福氣 今晚排除了萬難 爭取到一飽耳福的機會
我只能說 真的名不虛傳
偶也秒變成世芳迷了
參加蔚藍堂後覺得自己的心態變得更年輕 也會想追著星星跑🤣🤣
我想
我以後做菜的時候 可以邊聽世芳的廣播 邊進行卡拉ok 了
~一個和時間在賽跑的媽媽
想到的追星好辦法😅😅
謝謝蔚藍堂的同學和所有幕前幕後的夥伴
有你們一起作伴~粉幸福啊
文:堂友
一直很欣賞馬芳專注聆聽被訪者的主持方式,有機會現場參與他不斷電的演出,真是過癮!
感謝馬世芳老師今晚精彩絕倫的演講,內容豐富,給我們一場音樂饗宴,走入時光隧道,3小時的時間欲罷不能! 洛杉磯是深夜十一時三十分,馬芳老師趕去北流參加”相知相守-民歌45”週日下午場了!
感謝蔚藍及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