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說到電影名詞,其實英文是比較好表達的。記錄片是Documentary Film,制片是Producer,導演是Director,⋯。
隨著社會的多元化,記錄片的功能已經超越對「歴史」有意義的記錄了,而兼為報導,評論,隨興手記,⋯。
1895年盧米埃兄弟所出品的「火車進站」,這部短短五十秒的無聲影片,描述的是在La Ciota 火車站進站的樣子。當時,這部電影大轟動,轟動的原因,是所有人都沒有看過任何會動有如此逼真的影像,所有觀眾發瘋似的衝出了電影院,深怕被火車輾過。這就是第一部記錄片,也是第一部電影。
記錄片與劇情片不同。有記錄片之父尊稱的英國評論家John Grierson (1898 – 1972),首倡「記錄片」一詞。他指出:記錄片乃是一種「對真實的創造性處理」,「不是一面鏡子而是一把槌子」,強調記錄片應有主觀的詮釋。
昨晚看的《革命是一份好工作》是李孟津執導的記錄片。開始是一位小男孩拿著玩具車子在泥地裡玩。片中穿插了三個台灣抗爭事件:1998年的新竹湖畔改建事件,2010年苗栗大埔的強拆事件,及2011年彰化溪州搶水事件,這三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卻又圍繞著同樣的素材:土地,農民,弱勢,政府,公權力,⋯而暈染。
革命如果解釋為「改變命運」,就比較好理解李孟津為什麼要拍這部記錄片了。當年填大學志願表,李孟津沒有勇氣發動「家庭革命」,卻順了父親的意,填了自己不喜歡的系。而後的二十年,她發動了自己的「革命」,試圖改變自己的命運,與父親抗爭,之後和解。與父親和解的過程,也是她自己與自己抗爭,和解的過程。
記録片用鏡頭記錄了真實的事件,還原了現場。鏡頭下,不是演員的表演,而是素人的生活,而導演最想表達的,還是他們內心理想的美麗新世界。
文:堂友
昨天,對紀錄片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以前的確對紀錄片有偏見或是排斥,但是仔細回想,我的這些排斥主要來自於被迫觀看(時間點不對),不喜歡拍攝與呈現的手法,更可能是自己缺乏對主題本身的興趣等等...造成的負面連結。
有意思的是,其實細想,我也看過不少很受啟發或是感動的紀錄片,但是他們怎麼沒有在腦子裡洗刷或調整「紀錄片」在我認知裡的地位?
經過昨天孟津導演/製片的分享和介紹,覺得紀錄片在我腦子裡的相關連結已有意識地被重新調整。等待未來不經意看到「紀錄片」時,再次檢視他的位置😊
文:堂友
我以為自己的是年紀到了,現在非常喜歡看各種紀錄片,觀看中總是發覺自己錯過多少、了解過往許多自以為是的無知。對紀錄片捕捉到劇中人真實的情感和背後隱涵掌鏡人深深的關懷非常著迷。同時也衷心感謝,世界各地有著一群人不僅為商業目的而努力,像孟津一樣紀錄一齣齣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