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我們的老朋友馬芳老師又蒞臨蔚藍人文堂演講了!我抱著與先前一樣期待的心情;聽完之後,一如既往地滿足。
昨晚的主題𨒂續上週的講題:台灣原住民音樂。台灣原住民屬南島語系,地理位置在南島語系版圖上的最北端。台灣原住民大約有五十多萬人口,南島語系的人口大約有三億人,他們並沒有發展出文字,但是語言的發音有相似之處,音樂便是他們最好的溝通橋樑。阿洛Ado的《Itini Itira 這裡 那裡》,與世界各地南島語系不同民族合唱,展現了世界一家的和諧之感。
馬芳老師小時候聽到的這首歌《可憐的落魄人》,詞曲創作人高子洋被羅織入獄,命運多舛,仍創作不斷。以莉·高露的《優雅的女士》唱的是原住民菁英高一生的女兒高菊花的故事。高菊花就像歌詞中寫的:「這夢魘般的過去,她從不曾低頭,⋯」舒米恩的《Aka pisawad 不要放棄》是電影《太陽的孩子》主題曲,跳脫悲情,歌聲中給予人勵志向上的力量,⋯
昨晚好聽的歌太多了,陳明仁的《小米酒》,《來甦》,⋯在馬芳老師不急不徐,娓娓道來的語氣中,歌曲與背後的故事相結合,讓人沈浸在歌聲與故事裡。最後馬芳老師問大家,如果介紹一首代表台灣的歌曲給外國友人,你們會選哪一首呢?我們從原住民的音樂,了解到原住民的歴史與文化,原住民是最早漂洋過海到這個島上生活的人。馬芳老師選了這首原住民的歌曲《太巴塱之歌》來代表台灣的歌聲,也不足為奇了。
文:堂友
經兩個星期聽馬世芳老師介紹原住民音樂,才對台灣原住民的音樂,有些許的了解認識。
有人稱馬老師是「行走的音樂字典」,已經聽過六場馬芳老師不同主題的音樂導聆,真覺得這個形容再適合不過了。
不同的音樂類型,老師都能侃侃而談,他不只是選歌、播歌、介紹歌手的廣播人。他說歷史、說文化;說作詞作曲者創作的背景動機和故事;他分析比較相同歌曲但不同演唱者曲風的編曲特色;他談背景音樂的樂器合奏編排特色;他也談人文、談正義與公平。
他的專業程度實在讓人佩服。聽他導聆音樂真是舒服,是一大享受,像徜徉於樂音的大海中,時而感動,時而開心,時而悲傷、時而讚嘆。
原住民歌手的音樂遠比我想像中豐富、多元許多,很謝謝馬芳老師,讓我多認識了這十幾年離台之後,不知道的原住民歌手和歌曲,很多首歌曲都是第一次聽,但一聽就讓人覺得很驚喜也很喜愛。
原來在台灣,原住民歌手的創作一直都沒有間斷過,原住民音樂老早就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涼山情歌」、「可憐的落魄人」從我小時候就耳熟能詳。
經馬老師介紹,已經有原住民歌手甚至跨足至南島語系,和世界其他南島語系的民族接軌,尋根分享音樂、共同創作,音樂無國界的合作,真的很好聽也很讓人感動啊!
感謝馬老師的音樂分享導聆,期待四月份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