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周夢蝶(1921-2014)生於河南,長居台灣的著名詩人及文學家。
台北人知道周夢蝶,是因為他曾在臺北市武昌街明星咖啡廳門口擺了二十年的書攤,他專賣詩集和文哲等圖書。1959年發表了生平第一本詩集《孤獨國》。他也精於書法,最拿手的是瘦金體小楷,經典之作為「行到水窮處」。1962年開始禮佛習禪,終日默坐繁華街頭,成為六〇、七〇年代臺北街頭重要的藝文「風景」之一。
1980年後退休在家,研習禪、佛法。作品深受佛經影響,又因國學底蘊豐厚,詩中喜愛用典,以自我靈魂為起點,引禪意入詩,感悟現實的真諦。詩作量少卻精緻,真情消融於詩情,續寫了中國傳統文學的新頁。詩作之外,並曾於 《聯合報》副刊撰寫專欄「風耳樓尺牘」。個性內向寡言,生活清實簡樸。
人稱周夢蝶是一個城市的隱逸者,詩壇的苦行僧。周夢蝶說:「一個讀者面對文學作品時,第一要去體會他整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體會作品文字背面的意思。」他的詩具備中國詩的抒情傳統,婉轉而纏綿,詩作內容上常引禪境為詩境,表現出既朦朧不可盡解,而又圓融可以感悟的境界。他的現代詩空靈和脫俗的特色,受到詩壇的重視及喜愛。
文:堂友
我見過周夢蝶先生, 只因我在他的書攤前瀏覽過. 高一時周三下午沒課, 最愛逛重慶南路的書店, 找書,看書,一間一間的閒覽, 最後橫到武昌街上坐公車回家. 武昌街明星咖啡館前的騎樓下, 總坐著一位著長袍身瘦嶙峋的男子, 守著整齊擺放了幾層的書架和幾把圓凳, 感覺是位沉默寡言的人, 人來人往, 沒有多少人駐足, 而旁邊的明星咖啡館, 倒是不時有人買烘培的西點.
我基於好奇, 曾瀏覽過書架上的書, 見著幾本舊的現代文學雜誌, 當時只感覺他是一位不甚得意的文人, 後來才從別處得知他是位堅持理想的詩人. 大時代的戰亂, 生活的拮据, 沒有打倒他心中對詩和美的追求, 後來讀過一些他寫的詩, 不知為何, 雖然感受充滿哲理和思考的意念, 但或許是知道他辛苦的人生, 讀完總有深深的哀愁, 和一聲嘆息.
確實如此. 當年看到周先生的身影, 他非常瘦弱, 我幾次在他書攤前徘徊, 拿起一些哲學書和詩集翻看, 讀他的詩文, 當時的年紀, 理解不多, 也不曾與他言語, 不清楚他的背景, 只是不解為何一位文人在騎樓擺攤, 後來才明白了他的故事. 人生於困頓不安後的堅持, 更加讓周老的詩作精彩淬鍊, 是令人感動的.
文:堂友
昨晚聽了杜忠誥老師講了他的忘年之交周夢蝶先生的其人其藝。
詩人周夢蝶的大半生,經歷了兩岸真正戰亂顛沛流離的年代,年輕時隨著國軍遷徙來台,卻也從此跟結縭的妻子與子女,展開了長達將近一甲子的分離。在他九十四年的生命歲月中,戰勝了孤獨,享受了寂寞,在極其貧困的物質生活環境中不屈不撓,創造了極為豐沛的精神食糧,在詩的文學創作領域默默耕耘,飛揚發光,締造了一個讓人難以企及的巨人身影。
《化城再來人》(The Coming of the Tulku) 是2011年周夢蝶先生在九十歲時拍的記錄片。 「化城」出自「法華經」,意為幻化之城,「再來人」既是周夢蝶詩篇之名,也是佛教用語指「乘願再來之人」。周夢蝶先生幾次生命裡的流徙與意義,最後具現為那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悟與情。詩人周夢蝶一生有二十餘年時光身處武昌街,明星咖啡館騎樓之下,街頭書齋,那市聲喧囂對他而言,可能也如「化城」一般地虛幻。半生潛心於佛經的周夢蝶,是否也是再來人,是否已渡到彼岸?
文:堂友
詞人之所以異於人者無也, 敏於感受, 妙於想像而已. 杜老師加了一句, 而且精於傳達.
沒錯! 杜老師, 您就是這樣一位精於傳達的老師. 三個小時淘淘不絕地演講, 依然精神奕奕. 尤其是談到您最精通的書法, 更是眉飛色舞起來, 相當可愛! 對於正在修習書法的我們, 很能體會那種感受.
以您對佛法的了解, 以三點來解題:
1. 一與一切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我們內在的心性, 舉手投足必須表裡如一, 這就是我們生命表現的根.
2. 真誠與虛偽
真, 正, 實, 因為動機發展的不同,而會有不同的結果. 因緣的關係, 還要有時節, 種瓜不見得會得瓜, 但終究真的假不了, 假的真不了.
3. 人真藝自真
藝, 德是人生的兩個面相, 要能夠不對不起我們這一生, 活得圓滿喜樂, 只有一條路, 那就是游於藝(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游於藝), 為德萬能.
裴休說:
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 凡夫也
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 菩薩也
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 如來也
(常常在圓覺之中, 而且可以自己做主) 心佛眾生, 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文:堂友
杜老師您因為破解一幅草書中的”畢”字而和詩人周夢蝶成忘年之交. 透過您的仔細描述, 我們彷彿就站在您們倆的身旁窺探一樣的真實. 您不但透過周夢蝶的詩來表達自己對周夢蝶的看法, 而且更分享其他人的感覺. 使得我們可以毫不偏頗地了解周夢蝶.
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 是周夢蝶解釋他不婚的原因是他無法找到心目中的人perfect woman, 如果有, 可能只有觀世音了. 好在我們不是他, 否則不堪設想. 余光中先生形容的真好, “用情深厚而生死賴之, 固然是夢蝶之苦, 恐怕也是夢蝶之所甘. 除了血與淚,他不知道寫詩還可以蘸別的墨水. “
“每一滴雨, 都滴在它想要滴的地方
而每一朵花, 都開在它本來想要開的枝頭上.” (無題)
“以涙水洗過的眼的清明, 鑄成一面圓鏡.”(菩提樹下)
“誰能雪中取火, 且鑄火為雪?”(菩提樹下)
周夢蝶的詩, “緊緊紮根在中國文學的土壤裏, 開出了這麼一朵純中國韻味的花, 在煙霧中獨放嫣紅” 翁文嫻是這樣評價的.
周夢蝶的詩, 富有深澳且細膩的意境, 令人感動! 經由杜老師的一席演講, 把我們再次如納百川一樣地灌輸入詩海之中, 頓時令我們的智慧滿滿, 很高興也感恩蔚藍團隊再次請到杜老師, 非常謝謝!
文:堂友
昨晚聽杜忠誥老師的演講,風趣生動、妙語如珠。杜老師好多人生金句如醍醐灌頂,提點著我。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不會不懂沒有關係,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零開始,只要透過誠心精勤的努力,就能從無到有,成為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