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昨晚聽馬芳老師的《我的青春我的歌》,也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歌。
羅大佑1983年在中華體育館的演唱會,盛況空前。當時年紀還小的我,未能恭逢其盛。馬芳老播放出這首羅大佑的《我所不能瞭解的事》:「⋯拿一枝鉛筆畫一個真理
那是個什麼樣的字
那是我所不能瞭解的事⋯」我還記得這首歌的歌詞呢!只是三十年後,還是不知真理是什麼樣的字。
當李宗盛的《你像個孩子》出來:「⋯工作是容易的 賺錢是困難的
戀愛是容易的 成家是困難的
相愛是容易的 相處是困難的
決定是容易的 可是等待 是困難的 」三十年後的今天聽來,這些歌詞實在是太有道理了。
這兩位在華語樂壇像神或教父之般的存在,不論寫「大我」或「小我」都能寫到人的心裡去。音樂本來就是尋找知音的過程,無需拿來比較。
聽了馬芳老師九場的zoom,怎麼還覺得意猶未盡?
文:黃其叡、童仁媺
從9/26/2020開始,連續九場的演講, 無疑地昨晚最後的這一場, 是我們心目中覺得最精彩的演出了! 馬芳老師把對他從小到大, 影響他最重要的一系列歌曲, 毫無保留地介紹給大家. 注入濃濃的情感,把非常私人地對音樂的感想與我們分享,這份心意令我們感動!! 當然他還可以繼續講得更多, 三天三夜也説不完.
即使當時他年紀輕輕, 還對這些歌曲毫無感覺, 例如他指出1984年羅大佑在中華體育館的演唱會, 我們是坐在高高的二樓看台上, 他人在後台, 記得的也只是羅大佑那雙雪白的Adidas 球鞋而已. 而對於在舞台上拿著portable keyboard 又唱又跳的羅大佑, 歌曲一點也沒印象. “心靈”上缺席的他,後來卻是以retrospective 的方式, 對當時唱的每一首歌, 歌詞, 編曲, 每一個環節慢慢 pick up, 而且都瞭若指掌.他認真用心之深, 是馬芳老師非常令人敬佩的!
演唱會版本的”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將原唱片中的節奏放慢, 黃瑞豐鼓的節奏, 蕭東山的薩克斯風, 陳志遠的鍵盤, 讓觀眾細細品嚐歌詞中每一字每一句. “丟一個銅板, 輕輕地蓋著, 猜猜她愛我不愛... 砍去我萬能的雙手, 給我一對翅膀...如果沒有繽紛的色彩, 只有分明的黑白, 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四十年前的歌詞, 如今依然適用當下的世界, 多不可思議呀, 這點是令人非常佩服的!
羅大佑的歌曲包羅萬象, 有因為在香港工作的關係, 以敏銳的觀察力去看香港, 這個有老舊的建築及街道, 更有現代的高樓, 呈現出相當奇特現象的社會. 一些非常有中國風的作品都是當時創作的, 也搭配著電影推出. 如甄妮演唱的”海上花”, 洪金寶和張艾嘉主演的”八兩金”. 從前奏就可以嗅到中國味. 另外, 在香港創作的”戀曲1990”, ”東方之珠”, “皇后大道東” 等等, 也都是膾炙人口的好歌.
李宗盛則是另一位代表人物, 從一位默默無聞的民歌手, 和明新工專的同學組成木吉他合唱團開始展露頭角, 當時在台中唸大學的我們, 曾經為了他們, 跑去東海大學草坪上欣賞他們的演唱會. 後因為製作了鄭怡”小雨來的正是時候”, 一炮而紅, 捧紅了鄭怡, 作曲人小蟲, 和他自己的製作功力. 之後又替陳淑樺, 張艾嘉製作了以女性角度出發的發燒專輯.
李宗盛1986的首張專輯, “生命中的精靈”, 更是大膽剖析自我的代表作. 首首好聽! 第一首歌曲”開場白“, 更是為了當時熱門的石元娜和黃和曦廣播節目所做的. 當時的錄音帶A面放完了, 還有李宗盛的獨樹一格的口白”請換面!”. 他每個時期的創作, 也隨著環境心情的轉換而改變. 當時誠懇面對自己內心,做出厲害的音樂!
吳楚楚詞曲的”你的歌”, 是當時鼓勵年輕人”唱自己的歌”的代表. 溫暖的心意加上流暢的歌曲, 吉他技巧純熟, 尤其它的間奏更是經典! 薛岳竟然是曲中的鼓手, 這首歌也是每次民歌回顧必唱的歌曲. 蔡琴和李建復的”一千個春天”, 詞曲優美, 加上李建復獨特的唱腔和聲, 和女低音的蔡琴搭配得宜.
曾經在台北南昌街公賣局體育館欣賞薛岳及幻眼合唱團的演出, 薛岳“如果還有明天”的詞曲作者劉偉仁, 經由馬芳老師的介紹, 才了解到他的境遇. 我並不太清楚劉偉仁, 只知道他的嗓音細細的, 非常特別! 但是他留下來的曲子, 卻令人感動!
隨著馬芳老師溫暖的嗓音道出他小學遠足和”漁樵問答”的緣份,不禁失笑! 腦海中浮現疲憊的小男孩在陽明山徑,奮力唱出高亢清亮嗓音鼓舞自己,這幅圖案真好看!
潘麗莉的”並不知道”,是我們喜歡的歌曲之一,鄧禹平的詩,薛伊的曲,她輕輕柔柔地唱出巨大的力量,情意感人,無遠弗屆!
這一系列的歌曲, 從仿東洋的曲子, 原住民的歌, 台語歌曲的創作, 唱西洋歌, 一直到喚起唱自己的歌, 民歌的掘起, 經歷了禁歌的時代, 然後由羅大佑雖然隱約終結了民歌, 他的曲子中其實仍留有以詩入歌的影子.但 其後的詞曲創作發展, 確實將曲風帶入另一階段. 至1990, 百家爭鳴, 創作從此無所限制, 每個階段都承擔了相當重要的意義, 演進的過程沒有對錯, 它就是這樣的發展. 沒有這一批唱自己的歌的年輕人及優秀的錄音室樂手, 哪有往後華語歌曲的蓬勃發展呢?
即使馬芳老師承認, 他並沒有先預設下一場的演講的主題, 但我們都知道, 這些都是他累積了三十多年的研究. 在細細品味的同時, 也感謝馬芳老師, 第九回帶著我們一起隨著他的青春時代重新再走一回, 温習這一連串給他影響很大的歌曲, 好美! 也感恩蔚藍人文堂的努力促成, 再次感謝!
黃其叡及童仁媺想問一句,
“馬芳老師, 還有下一回嗎? “
文:堂友
我最喜歡的是”我的青春我的歌”
因為這也是我們的青春我們的歌.
而且馬芳用極personal 的角度,分享他青春歲月的最愛.或許是第九場了,馬芳知道蔚藍人文堂堂友的真了,情感充沛,流露無遺. 馬芳隨和地在QA中讓我們問滿問飽, 輕鬆對談但也嚴肅探討!
其實我們喜歡每一場演講,得空就回播收看!
每每聽得入神,又看得到馬芳舉手投足間的神氣及自信,難得一見偶而還有小小脾氣,過癮!
由9/26/2020”鄉愁土地歌”第一場演講開始, 總是伴著其叡的和聲,一首首跟著唱,(除了老藍調蒐奇之外🤣)每一場都是精彩的饗宴,激動的情緒久久不能自已!
我們常常由音樂回溯到某段記憶,旋律一開始,便乘著小叮噹時光機飛回當年的情景.青春是我們最好的一段時光,所有當時喜歡的音樂都是閃閃發亮的!
敬我們的青春!
文:堂友
聽馬芳老師的聲音和引導,已變成年7、8年來的習慣。他講的所有,概括接受,無一不動心。
約7年前,在參加的讀書會裡,輪到導讀自選一本書。基於自己向來喜歡唱歌,於是往音樂方向找尋,此時小女兒也因為喜歡音樂,從當時就讀的台大,穿過基隆路到台科大選修文青馬芳老師的課,經她推薦,開始留意馬芳老師的書和演講。
選了《昨日書》之後,除了國內的部分覺得深得我心之外,陌生的國外部分,也因為自己有計畫在讀書會導讀,於是按書索驥,照著馬老師的指引,去買書、買DVD、網路蒐讀,認識一個一個的歌手。
接著,在馬芳老師茉莉書店的演講中,親身感受到了賞心悅耳的歌曲音樂外,對他飽學的流行音樂知識與經驗,深深著迷。原本不想當追粉,所以沒帶自己已經翻很久的《昨日書》,臨時又買了一本,只為給馬老師簽名,卻得到給讀書會的鼓勵,如獲珍寶。
從此,從沒錯過公共電視裡馬芳老師主持的節目,就算是重播,也百看不膩,百聽不厭。他是流行音樂活辭典,能用曾經的歌曲溫暖聽者的心,也能以當下的流行歌曲與眾同樂,更可以帶領觀眾預見未來的流行趨勢。他以半百年紀,跨越浩瀚的世紀。
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套句潘越雲的歌:「離別是再見的開始……」無論在人文堂,或自己的流行音樂之路。
真的!所以,我很珍惜,每個周日都設鬧鐘,一定觀賞,就跟聽「蔚藍人文堂」的課一樣,一周最多設了3個鬧鐘,縱使在台灣聽人文堂演講的時間點,較不方便,因為,剛好在煮飯、或與家族聚餐、輪到在固定在科博館的義工值勤時間。
但是,排除萬難,盡量也是:聽多少算多少。
超級感謝所有的您們~
文:彥成
聽著這些青春舞曲,懷念我們的年輕時光。捨不得那些日子,也捨不得馬老師的演講已經結束。這是今天的歌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