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謝謝伯杰老師昨晚的導聆,我們對配樂大師Ennio Morricone又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原來以前熟悉的電影旋律都出自於他的手。
Morricone的配樂生涯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他與西部史詩電影大師Sergio Leone合作了鏢客三部曲,他所作的配樂,迥異於一般好萊塢西部電影常用的民族音樂,他大量的利用了哨音及人聲呼叫,創造出令人縈繞於心中,久久不能散去的蒼涼效果,時而氣勢磅礡時而悽愴悠揚的配樂,引起了電影圈廣大的注目。
70-90年代可以說是Morricone 創作的巔峰,他開始為一些美國電影作配樂,如Exorcist II(大法師第二集-1977)、 Days Of Heaven、The Untouchables、⋯。The Mission為他贏得了生平的第一座奧斯卡原著配樂獎的提名。在The Mission 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大量的宗教音樂及印地安的民謠去創造一種他所謂的「以古代語言譜寫成的現代音樂」,大量的利用人聲吟詠的方式來讚頌上帝的聖恩與慈悲,
Morricone 在90年代創作了許多知名的作品。在1992年,他為電影Bugsy所做的配樂,也獲得了奧斯卡獎的提名,「新天堂樂園」讓觀眾感性的憶起屬於自己人生的美好片刻與生命中值得珍惜守護的美好事物。1998年的「海上鋼琴師」,為了襯托出大海磅礡的氣勢,Morricone 創造了猶如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般鏗鏘有力的琴音,並透過許多爵士樂的競技樂章及優雅柔美的豎琴,創造出令人瞠目結舌的華麗琴技與俏皮的效果。
Morricone 的配樂魅力所在,即使沒有看過電影的聽眾,也能感受到電影想表達的情緒悸動與共鳴。
透過伯杰老師的精彩介紹, 我們又擴大了視野, 鏢客三部曲, 荒野大鏢客, 黃昏雙鏢客, 和黃昏三鏢客. 製作預算從十萬美金, 到六十萬, 到一百二十萬. 而且原來配樂先出來然後導演再依照音樂來運鏡, 聽得我是大呼過癮!
雖然我沒有看過這些電影, 這三部電影的主角 Clint Eastwood 可是相當熟, 以前他 Dirty Harry 系列電影, 螢幕上的英雄硬漢形象, 深植人心! 但是如果沒電影的配樂的輔助, 他也勇猛不起來. 這就是配樂對於電影的重要性! 也可見得 Ennio Morricone 的功力.
以前愛他愛得要死, 現在年紀大些, 再回頭去看看 Clint Eastwood 早先的電影, 實在談不上什麼演技, 只有那一號表情. 但是後來看他執導的片子, 卻非常細膩感人, 還是有令人佩服之處!
劇情就算不太熟, 也可以從昨晚伯杰老師一系列介紹 Morricone 的電影配樂中了解到原來這些熟知電影配樂都是出自他之手.
今早再度從彥成整理出來的配樂, YouTube 的影像中電影的片段瀏覽一遍, 演員臉上的表情, 動作, 如看默劇般一幕一幕地過去, 真是滿足的音樂饗宴!
文:彥成
感謝伯杰老師精彩的演講, 讓我們再次重溫這些懷念電影的動人配樂,當然,也發現了幾部還沒看過的,老師推薦的好電影。這是今天老師提到的電影配樂, 讓大家重新回味!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ylcW-HhKeHZVKRC2o7yVNrdVE1tbpW-T
更謝謝劉岠渭老師的,受益良多,我聽他講課的時候是高中生,後來高中和大學古典音樂賞析之類的課都是A+. 還幫我追到了一個學音樂的老婆。
他以前埋的種子,在我這裡,雖然沒有長成大樹,但影響還是很深遠的。
我想我們應該已經告訴大叔, 這一年來, 靠著人文堂, 我們學習並接觸了好多藝文界人士的分享, 幫助我們渡過這艱難的一年.
文:Debra 講座前的分享
5/31
Ennio Morricone(1928-2020)是義大利電影音樂的國寶級大師, 轟動國際的影音作品包括:1982年的《突變第三型》(The Thing)、1988年的《驚狂記》(Frantic)和《新天堂樂園》(Cinema Paradiso)、1993年的《火線狙擊》(In the Line of Fire)、2015年的《八惡人》(The Hateful Eight)⋯⋯等。此外,他也創作電視影集配樂,如《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另外還有約100首演奏會作品,和為Joan Baez、Paul Anka、Anna Maria Quaini等歌手創作管弦樂。2007年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2016年以《八惡人》榮獲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並擁有其他5次奧斯卡提名、2座金球獎、4座葛萊美獎與其他數十個國際性獎項。
他在2004年與大提琴家馬友友所合作的專輯在全美古典專輯榜獨占鰲頭,同時也在流行專輯榜中停留超過75週之久。Ennio Morricone堪稱是歐洲音樂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成功的人物。
6/1
《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在許多年以來一直是許多影迷們心中的最愛電影之一,導演藉由本片重現了他兒時對電影的記憶,一個電視尚未發明的年代,全鎮居民最大的娛樂就是去鎮上的戲院看場電影。片中描寫了一位熱愛電影的小男孩和老放映師忘年之交在小鎮的成長歷程,記錄了一段逝去的電影黃金時代,以及影迷們的人生記憶和電影之間難分難捨的牽連,感人至深。本片的電影配樂也是影史經典,許多影迷都難以忘懷其標誌性的旋律。
許多樂評人覺得《新天堂樂園》的配樂過於催淚,但是透過綿密輾轉的旋律,屬於青澀歲月的回憶。伴隨成長戲院的興衰,讓觀眾感性的憶起屬於自己人生的美好片刻,與生命中值得珍惜守護的美好。
6/2
1986年的電影,三十多年過去了,人們至今仍然在討論它的配樂。《教會》The Mission 可以說是一部史詩般電影,在1986年坎城影展上榮獲最佳影片,並囊括英國影藝學院頒授的最佳配樂獎。Ennio Morricone特地隨影片工作人員深入亞馬遜河,採擷當地土著音樂為素材,並以學院派的古典風格架構骨幹,將本片兩大基本元素—宗教與地方民族緊緊結合,成就了磅礡的泱泱氣勢。
《教會》全片多在哥倫比亞、阿根廷、烏拉圭與巴西境內的熱帶雨林拍攝,其中,伊瓜蘇瀑的壯麗景致也一覽無遺。而Ennio Morricone的音樂則竭盡展現大自然的深邃遼闊與教會使命的神聖孤絕!欣賞這部電影,建議將音量打開,你必能感受其時而低迴、時而渾厚的動人樂音。
電影配樂的終極表現,是可以獨立在影片之外欣賞。《教會》The Mission 的配樂仍然時不時有人拿來研究,或是低迴吟唱。
6/3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改編自義大利小說家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Novecento),由《新天堂樂園》(Nuovo Cinema Paradiso)導演Giuseppe Tornatore作曲家Ennio Morricone 合作推出的電影版本。
《海上鋼琴師》講述一個生在20年代移民美國夢的鋼琴師,他散發洋溢才華感動他人,但為了堅守原則(或無法克服恐懼)最後死在船上。由於《海上鋼琴師》是部關於音樂家的電影,片中自然需要大量音樂,但在這麼多音樂中,如何才能凸顯主題曲《Playing Live》?
在長達170分鐘的電影,主題曲以許多不同面貌與片段散佈- 從兩大鋼琴家的PK賽、黑人音樂Soul、代表大時代與海浪的管弦樂、暈船片段的華爾滋、眾人起舞的義大利Tarantella、主角孤寂的夜曲等28種包羅萬象的變奏曲,但是主題曲卻是一段船艙內錄音的場景。
當時不耐煩的鋼琴師正開始錄音,他轉頭一撇窗外,忽然看到一個美麗少女由甲板走來,好似看著他,又好似看著自己的倒影。一時間,鋼琴被這個女孩的容貌與純真給懾住了,原本從他手中流出的激燥的爵士音符,瞬間融化成溫柔的音樂情詩。這時才是《Playing Love》的時刻。也讓《海上鋼琴師》成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