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看懂宋畫心自寬。
夏紅老師特選三張故宮「鎮院之寳」:范寛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及李唐的《萬壑松風圖》與我們分享。世間名畫佳作何其多,「畫刻心版」不止息,如遮不住的隱隱靑山,流不斷的悠悠緑水。謝謝夏紅老師的指引,我們對宋畫有了更深的認識,也知道了如何欣賞宋畫。
宋代山水畫强調以大自然为師,其中大部分都是寫實風格。畫家們身處於大自然中,瀏覽了山河,感受着自然山川中的意境。
北宋畫家獨特的「皴法」繪畫技法,另人歎服。「皴法」是中國山水畫中用來表現山石凹凸,山峰起伏和樹身表皮脈絡紋理的繪畫方法,最能展現山水畫畫家的風格特点。「皴法」畫法發展在宋代達到顶峰,廣受推崇。每一個畫家在「皴法」的運用不大相同,因此留下了風格迥異的作品。
宋畫另一特色是使人產生「可行、可觀、可游、可居」的心理聯覺。「可行」 、「可觀」是製造身臨其境的真實感,是寫真。「可游」、「可居」是主觀的精神感受,是畫家營造的讓心靈得以舒適棲息的精神家園,是理想的生活場景,是畫家心中理想的自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整個生活、人生的環境理想、情趣和氛圍,從而它要求的是一種比較廣闊長久的自然環境和生活境地的真實再現。
經過夏紅老師的帶領,你會欣賞宋畫了嗎?
文:堂友
古今中外皆然,以畫、以詩呈現,說的都是「人」的故事。
沒用到透視概念的國畫,加上不多樣的色彩,一向留給我自己的印象,除了虛無縹渺的「山水花卉」之外,還是「山水花卉」。
但經由夏紅老師的導引,讓自己穿越時空,走入宋代的山林。先是轉過萬重山,穿過千仞白練長的瀑布,轉角還與駝著貨物的趕路驢子隊擦身而過。領著隊的壯漢,不時揮鞭回頭吆喝著埋頭苦行的驢子們,感受到他們的急切。
融雪後,山頭上的新枝芽蓄勢待發;溪水漫流的煙波江邊,婦人懷抱襁褓中的幼兒,叮嚀著活潑的長男小心腳步,依序從小船上岸,家犬小黑也雀躍的聞風而至,迎接久未見的主人。風聲水聲人聲,幸福祥和感,躍然於畫布上。
從外國的《最後的晚餐》、《格爾尼卡》……到北宋的《谿山行旅》《早春圖》……;常民故事刻畫而成的圖像,是歷史長流裡的日常。
經典的《琵琶行》,在夏紅老師優美清晰的嗓音頌讀下,也如珍珠般顆顆落入耳內,腦子裡也因而閃過彈琵琶的幾位女子。
有別於「王昭君」與《琵琶行》詩裡的兩位苦命琵琶女,自己最早的琵琶印象,也是學生時代國文課出現《琵琶行》這首詩的時期,正好班上的一位美女同學參加國樂社團,學的正是琵琶。清秀的女同學抱著琵琶,手指在絃上輪撥,我們感受到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原貌。
最為我們這一代所知的琵琶美女,當屬拿過電視《五燈獎》大獎的呂秀齡,她長髮飄飄,美目盼兮,巧笑倩兮,彈琵琶的樣子,迷倒眾生。
而當今,台灣藝文界最讓人傾倒的彈琵琶者,則是氣質出眾的王心心。她以一口標準泉州腔閩南語彈唱南管,風雅又迷人,聽她演唱的時候,感覺自己的行動舉止,也都跟著緩慢優雅起來了。
現在,我們常常用「有故事」,來解讀畫與文字,因為風景賦予情感,更具生命力,就如《谿山行旅》《早春圖》,與古代眾多詩詞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