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今天是蔚藍人文堂進入第三階段「資源分享期」的第一天。
為了配合全球聽眾,請注意長笛女神邱佩珊的演講時間:
為此,主講人必須在美東晚上十點開講到午夜
不管地球怎麼轉,我們在Zoom密室會談的神秘時刻,聽裊裊笛聲共頻共振,同心蕩漾!
我們每天送一首曲子,在宅居時陪伴大家,陪伴就是愛!
「上林裕子的長笛音樂世界」是佩珊老師的博士論文,她深刻研究,這些年來加以印證,頗有心得,很榮幸今晚與大家分享。
佩珊老師將分享上林裕子美好的音樂與故事,從作曲家的背景、創作理念、作曲的風格手法、與重要曲目的靈感來源~~~當然還有些隱藏版的小片段,給愛樂人,音樂人、還有長笛人。
文:Debra
昨晚zoom上的講座,我們認識了台灣知名長笛演奏家邱佩珊老師及旅法日本作曲家上林裕子女士。主講人邱佩珊老師為我們開啟了一扇長笛的窗,也開啟了一道長笛的門,我們可以佇立在窗口聽長笛音樂,仰望星空,也可以踏進長笛世界,一窺究竟。
上林裕子的音樂受到十九世紀法國流行的印象主義音樂(Impressionist Music)所影響。印象主義音樂帶有完全抽象的,超越現實的色彩主義,是音樂進入現代主義的開端。上林裕子的音樂哲學是從音樂上表達情感,及用音樂表現色彩變化。有了印象主義音樂的影子,就不難理解上林裕子的風格了。
上林裕子的音樂是來自意象。自然風景,光影,畫作,⋯給予她源源的觸動與靈感。例如上林裕子創作的這首作品《穿越時光之河》〈Au Dela‘ Du Temps),光是曲名已經美不勝收了,它由四個部分細成:
<夜,遠光>安靜的小行板
<舞光>輕巧的快板
<白光>平靜的小行板
<夢中迴光>嬉戲的快板
夜,舞,夢等都是意象(Impression)。遠光,舞光,白光,迴光等不同的光影在音樂中表現出來,十八分鐘的樂曲,如萝似幻,在夜深人靜時聆聽,不用酒,茶,咖啡,人已經沈浸其中,被光所圍繞。
文: 陳雪鴻
聽演講或看書,最大的迴響,應該是因為跟自己的舊經驗連結,所激起的漣漪。
在「蔚藍人文堂」與「樂賞基金會」合辦的演講裡,長笛公主邱佩珊老師,深度介紹日本作曲家「上林裕子Yuko Uebayashi」的作品。
通常,音樂之於自己只有:「喜歡、不喜歡」的分別。但是,當提到上林裕子,以家鄉琵琶湖自然風光,所創作的春季、冬季長笛曲時,腦子裡馬上閃過,曾騎著腳踏車在琵琶湖畔的「海津大崎」,追逐繽紛落櫻的日本之旅經驗。
其實在我眼裡,除了湖畔的櫻花綻放時,一般湖景比不上日月潭的琵琶湖,當時,如果聆聽過上林裕子的音樂,一定更能感受湖水波動時的旋律。
上林裕子希望自己的音樂,不只專用於職業音樂家,喜歡長笛音樂的人也能吹奏或欣賞。這觀念再次印證了學生時代,曾在學校學習樂器,二胡老師堅持要我們拉小曲子,而當時的音樂科主任陳澄雄,也不認為我們這非音樂科的學生,該強求練習大合奏曲。能走入生活,為人們帶來快樂,應該是音樂的最初衷吧~
上林裕子的作曲學習歷程,必也經過許多的輾轉歷練,長笛大師曾建議她,純粹在聲音上表現,不一定要多描述音樂要代表的背後意義,這又與林懷民在《九歌》之後的舞蹈曲目,不再有故事,是異曲同工的。
曾在台中歌劇院,欣賞碧娜鮑許舞蹈團的「康乃馨」的後談,有人問舞團:這麼特別的表演形式,到底代表什麼?舞團轉述碧娜鮑許的話:「你覺得是什麼,就是什麼!」我們總被形式約束,道德上如此,藝術上似乎也自訂枷鎖。
邱佩珊老師當然是深度的愛樂人,在四下無人的電腦螢幕前,自己跟著上林裕子的音樂節奏,時而搖頭擺身、時而眨眼睛,享受著音樂帶給她的愉悅,快樂傳染給網路上近300個聽講者。
假日早晨,窗外是舒心的藍天白雲,吹進窗內的是和煦微風;手機畫面看的是美女音樂家,傳進耳內的,則是音樂家演奏的悅耳動聽的生命樂章,一掃疫情期間的鬱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