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bra
昨天Sandra & Jaysen 在蔚藍人文堂zoom 上《説東到西》。他們的歡聲笑語,感染了每一個在屏幕之外的人。他們建立這個YouTube頻道的初衷,是為搭建亞洲父母與ABC小孩之間的溝通橋樑, 我想他們是做到了。
ABC在美國的職場與情埸,都會碰到玻璃天花板及竹子天花板。東西方文化存在著不同的父母之愛,西方父母儘早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分離出來,而東方父母傾向於attach 子女。怎麼跟ABC談「孝順」這件事,天下是否沒有不是的父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養兒防老,孩子的大學是父母的夢想,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這些稍許嚴肅的話題,都在Sandra & Jaysen 談笑之間展開了。
如果問我昨晚聽完Sandra & Jaysen 的演講有什麼心得?我有一個懊悔和兩個收穫。我的懊悔是:我應該逼迫我的三個ABC孩子讀完中文學校,不該半途而廢的,那他們現在的中文程度應該有Jaysen一半的好!我的第一個收穫是,學到了理解與原諒。父母與小孩之間相互的理解與原諒,親子的關係至少不會是war world III 或是cold war!我的另一個收穫是Sandra & Jaysen 對做義工這件事的啟發。義工是「利他」「無私」最好的註解,而「走出舒適圈」我想也是Sandra & Jaysen 自我實現的第一步吧!
文:Sandra 致謝詞
在沒有任何預警和期待之下,Jaysen端出蛋糕,一切都傻在那個moment..
自己一向覺得是反應挺敏捷的人,玩一直是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目標,在non-profit的概念裏,就是從一個人玩,一群人玩到愈玩愈好玩,愈玩愈大。所以有人喜歡和妳玩,會靠近你,有人不喜歡和你玩,玩著玩著近的遠了,遠的近了。玩得差不多了,記得把位子讓給別人也玩一下,像是小時候盪鞦韆那麼簡單。
感恩所有的緣份,善待我們的年輕人,記得我們都曾有夢想,記得我們的大人用力在我們頭上澆的一盆水,然後說:「我是為你好...」
有空看看「不說愛的父親」那一集,Jaysen最後泛淚説完,當然,他是演員,即使我們認識許久,這是真的還是演的,有時我也說不上來...所謂的真情及真心,只有放在自己心裡。
昨晚第一次在線上,那麼多朋友為我慶生,很多路人甲乙,大家可能陌生又熟悉,我忽然在腦中閃過,如果是在餐廳,有人生日,唱歌的同時,我的心也會暖了起來。
因為蔚藍人文講堂,將人的心拉近,將走不出去的星期六,變得有所期待..期待講者用溫水澆灌我們,期待聽到別人的故事,或者别人還有夢想,那麼...親愛的自己,你的夢想呢?起心動念吧⋯⋯
將生日的祝福,送給在此的朋友,有一天你一定會出現在我面前,然後我們說:「久違了,好久不見..」
文: 陳雪鴻
活潑有勁的對話,談的卻是嚴肅的移民教育衝突問題。而且主談論的兩者,正是相對的教養者與被教養者。
我們以爲,當東方遇上西方,必定會引起火花。其實應該說,每個人自己都會有內心矛盾了,更何況是以不同文化養成的兩代人。
移民新大陸的台灣人,套句閩南語俚語,「牛牽到北京還是牛」,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以舊思維來教育沒有舊土地包袱的新世代,思考的結構原本就不同,硬要綁在同一條軌道上,衝突是必然的。同時,因為又肩負轉換環境「追求更好生活」的壓力,舊的丟不掉,再背負新增的,加倍辛苦。
這現象不只屬華人專有,其他種族的移民,如,電視劇《走出布魯克林》,刻畫生活在極先進的紐約猶太人,仍以猶太紀律過著保守的生活;《我被爸爸賣了》書,葉門遷到英國的移民,無所不用其極掌握下一代的婚姻;就算再高水準的華人移民後代《虎媽的戰歌》,作者「蔡美兒」仍以傳統華人的教育觀念與模式,磨練兩個女兒,要她們成材。
Jaysen以過來人分享成長經驗,在談笑間,過去不如意都已得到心靈安置,有著成熟與諒解的態度,但仍保有獨立的自己。
Sandra跟華人父母一樣,幫小孩付學費到大學畢業,一點也都不遲疑。她這第一代的移民,要有多大的決心和勇氣,才能在異地打出一片天啊~
Sandra與Jasen的輕鬆對談,是易子而教的成功模式,寓教於樂,讓在美國的堂友心有戚戚焉,讓在台灣的我也能有省思的機會:
*我不放棄我的小孩,是否相對也給了她們壓力?
*我不放棄我的小孩,走在時代浪尖上的女兒們,是否也不曾放棄過我們?
文:堂友
昨晚的對談, Jeysen表現出色,令人讚賞。他年紀輕輕,說話用字非常謹慎,態度誠懇又客觀。作為主持人,沒有喋喋不休,搶風頭的習慣;所講內容一直保持在題目之內,毫不亂扯。一路聽他談話,言之有物,實在、真誠又成熟,真是如沐春風。為這年輕人的主持能力叫好。他絕對是一個有實力的明日之星。👍
謝謝蔚藍人文堂的努力,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話題。🙏
文:堂友
父母不知孩子的苦痛?
孩子不知父母的苦心?
無論是在哪裡教養孩子總有代溝,總有衝突。
「每一個父母都是當父母的那天起,才開始學習當父母的」;「父母不知道自己手上拿到的牌是好牌還是壞牌?好打還是不好打?」。
「孩子無法選擇父母,況且中國有句”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的招牌得要扛在肩頭上」;「東西觀念文化不同,ABC的孩子從小得同時在文化衝擊、矛盾之中學習成長」。
所以「親子對話溝通、相互理解體諒」成了我們這一代又一道需要學習的課程。Sandra和Jaysen的好默契,道出了兩代之間不同的心聲與想法,幫助兩代相互理解,諒解與包容。
在他們YouTube 「說東到西」的頻道裡每一集的對話,都讓人感到心有戚戚焉。這是在說我,那個不是在說隊友嗎!而在昨晚的演講裡,又多學到了一個觀念,何謂「4C父母四階段:caregiver,commander ,coach,counselor (父母從照護者、指揮官、教練、進而退到顧問的角色變化和拿捏掌握)」
昨天聽完演講,趕緊去抱抱孩子,跟他道歉兩件我覺得教養過當的事情。
父母、孩子和伴侶是和我們這輩子相處最緊密的人,願我們的親子關係都能「是愛不是礙,是伴不是絆」。
文:堂友
Jaysen 昨日也分享了3A 政策 :Acting,Attitude,Administration.
在理想之前就行動,在做中學,而後持續修正,是良好學習態度的準則,謝謝分享。
我和我女兒一片聽,一邊嘖嘖稱奇,一邊手互指著對方(他在說妳)....增添不少家庭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