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蘭
「在愛與不愛古典音樂之間,只差一個劉岠渭老師的距離」一位樂友在聽完劉岠渭老師講座之後這麼說著!
1983年,經過十二年深造,劉岠渭老師獲得音樂學博士頭銜返國,是兩岸三地取得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歷史音樂學博士之第一人。劉老師現任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研究所所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音樂委員、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音樂評議委員。
劉老師先是在學院裡講授音樂史、音樂欣賞課程。1987年起,因深感音樂文化必須植基於廣大的社會群眾,便不惜放下博士身段,上山下鄉,藉著民間單位開辦的各種講座,與無數入門者進行面對面的傳授、溝通,持續至今已將近四十年,受惠者也已達數萬眾之數。
劉老師以愛樂者的角度切入,融入音樂史學者的專業觀點和廣博視野,分享的內容兼具理性與感性。他獨創一格的講解形式,將音樂欣賞的方法與觀念傳遞給愛樂者,打造一場又一場深入淺出的音樂欣賞講座,對於華人世界的音樂美感教育貢獻卓著,是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古典音樂「傳教士」。
繼上個月吳毓庭老師在蔚藍人文堂「聲入我心」得到熱烈回響之後,本週六再度歡迎毓庭老師登場。
毓庭老師這次要與劉岠渭老師聊音樂、聊作品,並且帶著我們走進「劉岠渭的音樂密碼世界」。
*吳毓庭老師,曾任職「國家兩廳院」節目部,現為《Par表演藝術雜誌》、《Muzik》古典樂刊、樂賞音樂教育基金會、Musico音樂圈、《國語日報》音樂專欄筆者。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後赴美取得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UB)單簧管演奏碩士,並短暫就讀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演奏博士班。
文:Debra
簡單的音樂其實不簡單,難的音樂解析之後就不難了,這就是昨晚聽過劉岠渭老師與吳毓庭老師的「音樂密碼」之後的解鎖。
劉岠渭老師説到了「標題音樂」:不標題的音樂不拘泥於標題,不標題的音樂不局限想像。以前聽古典音樂時,我也很納悶,為什麼樂曲只標名音樂家的第幾號交響曲,第幾號鋼琴協奏曲,⋯而顯少命名。在劉老師的説明之後才壑然開朗。例如:貝多芬的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本是獻給他的學生Giulietta Guicciardi,實為失戀之作。曲子太美了,德國詩人Rellstab把它想像為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貝多芬的學生Czerny説此曲是「夜景,從遠方傳來哀傷幽靈的聲音」。同一樂曲,有不同的感動,及無量的想像。
我也同意吳毓庭老師說的:理性與感性的融合,才能獲得音樂最深刻的感受。我們不需要學習樂器,理解樂理,去感受音樂之美。但是當我們有了劉老師與吳老師兩位的導聆之後,我們才知道這些古典音樂為什麼美,而美在那裡,是旋律,幾連音,快板慢板,節奏,高音,低音配合,⋯
昨晚的月亮真的很美!
文:彥成
如果我說,有一堂古典音樂演講,聽完後改變我的命運,你會不會覺得我說得太誇張?可是我仔細的回想一下,的確如此!
在30年前,我讀高中,老爸公司的愛樂社請一位講師來講古典音樂導聆之類的題目,老爸看我對古典有興趣,就找我去聽。
在那個年代,聽古典的資源其實不多,沒有整天播古典的愛樂電台,只有ICRT晚上十一點會播,沒有CD,只有卡帶。但這位講師用最好的音響,將音樂中最美的主旋律點出來,反覆聆聽,並點出變奏的地方,和帶出作曲家譜曲的時代背景。
兩個小時下來,不僅沒有睡著,腦中直接把主旋律深深印在腦中,回家時曲子繞樑三日,久久不散。
這位講者就是劉岠渭教授,後來才知道,這就是江湖謠傳的,他可以讓聽眾當場『立即開悟』的功力。
在那個台灣聽古典音樂素質還很低落的時代,世界級樂團很少來台灣,音樂會上台灣聽眾在第一樂章告一個段落,但歌曲還沒結束後就會熱情的鼓掌,曾經還被指揮訓斥過,那個時候,劉教授就開始一個單位一個單位的去講課,上山下海,累計超過2500場以上,以熱情致力推廣古典音樂,譲大眾能欣賞古典音樂的樂音之美。
自從聽完劉教授的演講,我音樂課基本都是滿分。大學修古典音樂賞析,在課堂做完報告後,剛回國教書不久的教授直接被嚇到;第二學期拒絕我再修課,因為她覺得課程內容對我太簡單,她沒有什麼可以教我了。
其實我只是把劉教授的演講,濃縮後報告出來而已。出國留學後,遇到傾心的音樂系氣質女同學,苦追一年都是候補十幾號的電腦阿宅,一直等不到叫號。自從我跟她聊過音樂後,我就從候補變正取。
其實我只是把在劉教授演講中提到的東西,不經意地在談話中說出來而已,後來女同學變成我親愛的老婆。
好了,不多說了,怕太多人來聽,到時候我搶不到位置怎麼辦?!
文:黃其叡
謝謝劉教授。吳老師 💕我以前聽不懂音樂劇/歌劇的內容,總想先去聽他的音樂、看他的歌詞. 讓自己超前部署.(就像周杰倫在唱歌有時候口齒不清,我也會好奇先去對照他的歌詞😁)謝謝劉教授打破我的迷思、不懂歌詞並不會局限我對音樂的感動和想像、『手指著月亮,我們的眼睛不要只看著手指,要去欣賞到那個月亮』。非常感謝💕 以前是隔著別人分享看見劉教授、今天領教到劉教授魅力和吳老師沈穩👏👏👏
記得兒子進入 middle school 的時候, 第一天去學校, 拿回家的就是一個 locker room 的鎖, 他們還要學習如何開鎖, 左轉幾下, 右轉幾下的練習半天... 劉老師的音樂密碼, 就如同精通開鎖的鎖匠, 將音樂的美妙, 一次攤開來讓大家看個透徹!
一首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 原來是呼喚他內心深處的情人. 如果我有那樣的 power, 早就把之前的舊情人一一呼喚上來... 不然! 在劉老師的解析之下, 樂曲中分上, 中, 下. 最上面的音, 就是呼喚, 但是沒有中間的分解和弦以及底下的襯底的音符, 完全顯現不出整個曲子的味道.就跟合唱一般, 而不是只有主旋律就好.
從來沒想過一首看似簡單的曲子, 裡面蘊藏了許多珍貴的寶藏, 三連音, 附點, 轉調之前預設的音符, 真的很有趣! 透過劉老師分段的解說, 加上毓庭老師的説明, 使得我們經由這場演講, 不知不覺踏入了音樂之中, 再也不會覺得音樂是那麼地深奧崇高, 沒有學過音樂的人, 也可以有欣賞音樂能力. 而且今天晚上家裡剛好停電, 在烏漆麻黑的夜晚, 在星光下聽著劉老師由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開始講起, 特別有味道! 欣賞音樂要欣賞多次到滾瓜爛熟, 而不要聽的曲目多, 卻每一首只聽一遍, 說得一點沒錯!
剛剛還想問老師的是, 劉老師說, 聽音樂必須專注, 唯有專注, 才能真正感受到音樂. 我們也曾去聽音樂會, 有些音樂的確讓我可以很快地進入到音樂之中, 好似時而羊腸小徑, 時而踏著溪流小石前進, 快樂不已! 但是有時候去聽的音樂會, 卻是怎麼樣都進不去音樂中. 不知道是何原因?
非常感謝人文堂及樂賞基金會堅強的團隊幕後的努力, 讓我們有這麼棒的一場演講, 期待下次劉老師的演講!
文:童仁媺
電力公司預告今晚要停電,充滿手機電力,備好燭光,拿出扇子,仲夏夜萬事俱備,聽劉岠渭老師及”新朋友”毓庭老師的演講!
從未聽過劉老師親自講授的課,今晚老師一開始以詩詞切入,就緊緊抓住我的心情了!
「蔣捷(宋)虞美人.聽雨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劉老師以此來點出人生三境界,再用愛樂者的角度來引導我們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真是絶妙無比!
看著劉老師的介紹,深入淺出的詞彙,豐富的肢體語言帶領我們悠游於廣大樂海,卻不會迷失,並且可以預見未來的柳暗花明,這是何等快樂的一件事呀! 正如一位好友所形容的,劉老師台上台下就是一位”謙謙君子”, 言如其實! 在劉老師的演講中,我感受到他對音樂的熱情,掏心掏肺把每個小細節都詳盡交代,是的! 唯有把古典音樂聽得滾瓜爛熟,才能比較,千萬別蜻蜓點水般地欣賞,如此絶對無法享受古典音樂的美好! 普羅大眾也無需從學習五線譜,樂器及樂理知識等下手,只要專注去聆聽音樂,放鬆心情欣賞音符引領我們進入旋律的世界! 多聽,聽多,便是了!
謝謝導聆的毓庭老師,上回才在”聲入我心”中初見他的蘆山真面目,侃侃而談,將各種管弦樂團樂器一一介紹, 讓我們增廣見聞大開眼界.今晚又展現他另一項專才~真是一位適得其所,恰如其分的導聆老師,起承轉合巧妙功夫,佩服佩服!
謝謝提供今晚精彩課程的樂賞音樂基金會及蔚藍人文堂, @香蘭 @藍蔚藍 有你們真好!
秉燭寫感想也是生平第一遭!
文:陳雪鴻
以精神追音樂欣賞大師劉岠渭老師,已經很多年了,但,實際上親自聽課,則是多年後在台中國家歌劇院。
「超級微距」是劉老師異於常人的上課方式,細細品味,反覆聆聽,直到台下的聽眾們,彷彿也可以跟著音樂朗朗上口。當下頗為驚喜,自己竟然在短短時間裡,也聽得懂歌劇宣敘調、詠嘆調了。老師到底用了什麼魔力?
答案就在今天劉老師的線上演講裡:專注聽音樂的人,才會被音樂感動!
與舞蹈名家:碧娜鮑許、林懷民一樣的觀點,專心去欣賞藝術的本質,比如舞蹈的美妙、音樂的動人,不必具體化、格式化它們所代表的意義,每個人有各自的體會與解讀,或者舊的經驗,而產生不同的共鳴。
就像不會演奏樂器、不懂五線譜的人,一點兒也不影響他們對音樂的喜愛與欣賞。
聽完演講,縱然還是哼不出《月光》樂句、也分辨不出德弗札克《銀色的月亮》。但是,當那扣人心弦的: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音樂響起時,我會記得曾在劉老師的線上演講聽過,被感動過。
文:彥成
1. 聽古典音樂, 要格外的專注, 只有在這樣的專注, 你才會聽到它的美. 如果莫札特第四十號交響樂, 你把他當背景音樂聽. 他就是一首休閒音樂而已. 如果你專注地聆聽, 就會發現他是一首那麼高那麼美那麼豐富的音樂. 所以是你聆聽的態度, 決定了這首音樂的高度.
2. 不要一邊喝咖啡, 一邊聽古典. 先把咖啡喝完, 再來專心聽. 這是很重要的. 所謂專心聽音樂, 就是要把音樂聽到滾瓜爛熟. 千萬不要蜻蜓點水式的聽音樂, 這樣永遠也無法進入古典音樂的世界. 有一個法國詩人說, 如果我能夠選擇, 我希望我的詩, 被一個人讀一千遍, 不要被一千個人讀一遍. 不只是音樂, 你做任何事情, 都應該要專注.
3. 請各位朋友記住, 一個人, 不會看五線譜, 不會演奏樂器, 不懂樂理, 他都可以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聆賞者. 你千萬不要為了接觸古典音樂, 去學樂理, 那樣往往會讓你半途就退卻了.
4. 聽音樂, 不要有個迷思, 以為我要從音樂當中, 聽出什麼東西來, 因為真正偉大的音樂, 不是要跟你講什麼東西什麼道理, 這件事文學做得到, 戲劇也做得到. E.T.A. Hoffmann 說, 在語言停住的地方, 開始了音樂. 音樂所表達的, 已經不是語言的層次, 因此, 他不是要告訴你, 我在表達什麼. 不要把音樂具體化, 這樣會把音樂降格, 限縮了. 比方說, 威嚴的國王, 在音樂裡, 只有威嚴的, 沒有國王. 同樣的, 在音樂世界裡,不會有感傷的少女, 只會有感傷的, 沒有少女.
5. 很多愛樂的朋友, 有另外一個關於標題音樂的迷思, 當你在聽有標題的音樂時, 不要被標題拘泥住了. 像史麥塔納的作品『莫爾道河』,我實際去現場看莫爾道河, 其實根本沒有音樂這麼美. 而且音樂世界裡, 沒有標題的作品比有標題的多了太多. 例如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 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 作曲家覺得沒有標題可以代表這首曲子的高度, 請大家不要因為曲子沒有標題就不去聽它, 因為這樣你就會錯失很多東西.
昨晚月色真美, 聽到了很多感動的事, 有劉老師口中最浪漫的人, 游昭明先生以唐吉軻德的精神, 希望全台灣每個人至少聽到一次劉老師的演講, 有吳毓庭和其他樂賞講師承先啟後, 繼續推廣台灣的古典音樂教育, 有香蘭, 蔚藍和工作人員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努力安排, 讓一場一場的演講順利的呈現. 相隔三十年, 我再度聽到劉老師現場演講, 終於對劉老師說了我的感謝.
我昨晚一夜好眠. 相信你也是.
文:香蘭
【劉岠渭老師推薦版本】
貝多芬:第十四號鋼琴奏鳴曲 <月光>
感謝毓庭老師整理
感謝音樂館鍾哥協助收集這三個版本的影片
1.智利 Claudio Arrau 阿勞
https://youtu.be/W0UrRWyIZ74?t=1s
2.奧地利 Alfred Brendel 布蘭德
https://youtu.be/aqaHP0FcJsU?t=1s
3.俄羅斯Emil Gilels 吉列斯
https://youtu.be/qSDUG4rtQFo?t=6
【劉岠渭老師推薦版本】
德弗札克:歌劇 <盧莎卡> 銀色的月亮
劉岠渭老師推薦版本
感謝毓庭老師整理
感謝音樂館鍾哥協助收集這三個版本的影片
1.Lucia Popp
https://youtu.be/4qxi-sYUT9s?t=1s
2.FREDERICA VON STADE
https://youtu.be/UwVYFpY3VL4?t=1s
3.Renee Fleming
https://youtu.be/trfLkYpOglA?t=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