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孤懸汪洋一扁舟,廖鴻基老師膽識過人,基於對黑潮的好奇,和海洋的探索,他實驗「黑潮101漂流計畫」。
墨藍色的黑潮洋流迤邐近岸,高溫高鹽,懸浮物少,水質清澈,水色凝重,當光線穿透海洋時,海底世界尤其繽紛。廖老師以三十六顆方磚組成方筏平台,想藉著無動力漂流來測量黑潮的流速和流量。像癡人說夢似的,眾人皆以「不可能」來回應他。
廖老師通過官方法規及民間贊助籌款,硬是以一艘戒護船、一艘方筏、99顆浮球,以五天半的日日夜夜,完成漂流計畫。99顆浮球是眾人的祝福與信念,贊助者包含蔣勳、林懷民、吳明益、許悔之、林文月等人,及諸多單位。
黑潮漂流完成一部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其中有導演黃嘉俊,和海底攝影師金磊(另一男主角),和一本書「黑潮漂流」(有鹿文化出版),欲知詳情,敬請購書和觀看紀錄片支持!
良機難得,請聽廖鴻基老師本人現身說法!廖老師準備200多張投影片和大家分享。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8097
文:Debra
黑潮的大洋氣魄,讓島嶼長了志氣,不再狹隘!昨晚廖鴻基老師的演講,我們彷佛也坐上了方筏,隨著廖老師在黑潮上漂流。廖老師期望透過黑潮漂流行動,倡議和累積島國向海探索,向海發展的能量。
是的,人生的軌跡,除了讀書,成家,立業之外,偶爾還會想到生命的內在渴望。廖鴻基老師的生命內在渴望是那一片海洋!從討海人到海洋文學作家,進而喚起社會關注鯨豚、海洋文化,廖鴻基老師的大半生都獻給了熱愛的海洋。
廖老師昨晚與我們分享了「黑潮101漂流計畫」。廖老師乘坐無動力方筏,身邊跟著一艘戒護船的夥伴,隨黑潮北漂,歷經5天,完成300公里的壯舉。第一步往往是孤寂的,但必要勇於承擔。獨坐方筏,隨黑潮漂流。漂流等於放手,不再人為操控速度和方向,放下自主,放流於大洋,將自己交給天,交給風,交給海去做判斷。在黑潮上漂流,暫時沒有人可以吵到我,這樣的「獨我感」稍微轉一下,就成為「獨尊感」和人類最原始的「孤獨感」。
黑潮輪廓在廖老師的口中,完全有了不同的視野,「來到眼前的魚跟鳥都變大了,看得更清楚了,因為距離親近了。」漂流時,天地間彷彿只有自己,「漂流後感受最深的是『自由』,人總是不斷渴求獲得,身負太重時又想掙脫。其實回歸原始,就能從身體解放心理。」原想親身應證黑潮,從她的視角回看島嶼,卻意外看到一個更大的自己。
廖鴻基老師引用哲人的話:「大思考需要大景觀,新思想需要新位置」。每個人都在旅程途中,但他鼓勵大家,一辈子至少設法讓自己擁有一趟偉大的旅行。界線之外還有無限浩瀚,這是海洋教給我們的事。
人生的過程, 就如黑潮漂流, 無法預知盡頭, 也正如昨晚鴻基老師淘淘不絕的演講, 一點一滴細細地描述, 好像順著他的人生一直走下去, 我們的心情也隨之起伏. 非常佩服他的勇氣, 毅力與堅持, 經過一年的策劃, 完成這項創舉, 也使得我們得以稍稍一窺海洋的究竟, 也絶對不與海抗衡, 在面對浩瀚的大海中, 當真正赤裸坦誠地釋放自己的那一刻, 我想很多事情也就釋然放下了!
文:Cynthia
滄海一聲,笑
當廖鴻基老師用出生時的姿態,在方筏上毫無束縛的再次面對天地的那一刻,與其說這個瞬間改變了他,我覺得更真切的說法應該是,廖老師找回了他呱呱落地之際,最真實的自我。
長時間在海島上生長的我,竟然在聆聽演講之前,對環繞在我們周遭的這片汪洋,如此陌生!500-1000公尺深,寬度約200多公里 ,並且是北半球流速最快的黑潮,在昨天晚上之前,似乎於我毫無瓜葛,也完全不知道蒼蒼的中央山脈, 青翠的嘉南平原都是黑潮的恩賜。
廖老師親切平穩的旎旎道出,他在「黑潮101」歷險途中及之後的體悟,「看懂黑潮,就會了解島國應該具備的氣魄,並且凝具向海洋發展的能量」。當四、五千隻鯨豚圍繞著方筏游巡的時候,我相信當下的震撼和感動應該是沒有形容詞的,其實,當下應該也不需要任何形容詞,誠如老師所說,生命內在的渴望是什麼,已昭然若揭!
廖老師的經歷,讓我想到最近看的一部記錄片,My Octopus Teacher, 當你的完全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並且必須孤獨的面對自己的時候,隨之而耒的柳暗花明,想必是一種內化的喜悅和慈悲。
謝謝廖老師精采的演講,更感謝蔚藍人文堂的安排,君自故鄉來,從此以後,應知故鄉事。
文:堂友
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資源豐富,可是從小我們卻被大人交代不要靠近海邊,海是危險的 。
在海邊長大的我,對海的情感是既愛又怕,對海是畏懼的,不是敬畏的;對海是無知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好奇心也不敢存在,多麼地可惜!
在這場演講之前並不知道廖老師,聽完老師的演講,眼角有淚、心中有愛;聽完老師的黑潮漂流壯舉,心裡充滿崇敬之意,血液也滾滾發燙起來。
老師說:「每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旅程途中,但一輩子至少設法讓自己擁有一趟偉大的旅行」,所謂偉大的旅行,重點並不是在「旅行」二字,並非需要完成真正的一趟不平凡的旅行,凡是能「改變自己生命的內涵」所完成的事,都可以稱得上是人生中偉大的旅行。自我內在的改變越大,代表你走的旅程越偉大。
黑潮漂流計畫,事前準備工作長達一年,廖老師說:「掌握所能掌握的,其他交給天地大海和命運。」;「勇敢必須建立在周全準備的基礎上,而且必須用在對的時候,當退無可退時,冒險是必要的,但絕不是冒然逞能。」。在充分的準備下、允許自己向未知的旅程挑戰、冒險一次。老師的話如醍醐灌頂,台式的教育方式,做父母的我是否過度小心翼翼的教育了我們的下一代,導致孩子冒險犯難的精神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消失了?沒有積極探索的生命力,也喪失強烈旺盛的好奇心。
鴻基老師獨特的海洋經驗透過文字、影片感染了我們,在一片漆黑的一葉方舟上,那個赤裸堅毅站立的背影,充滿力量、遺世獨立,所謂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將渺小的自己,無限放大到跟海一樣雄偉、一樣無窮無盡。
文:陳雪鴻
廖鴻基熱愛海洋,以所愛的台灣島嶼為基地,逐步築夢踏實,完成冒險之旅 。
孤獨者,不受羈絆,得到更多的自由,獨享不凡風景。
無邊際的海洋裡,1個人坐在無動力的方筏上,與天地融為一體,隨著廣闊綿長的黑潮漂流,不受干擾,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感受地球原始的律動與節奏,細察自然的變化 ,朝迎旭日升,暮送夕陽下。
多年前,曾在中秋節的晚上,海防部特別開放給漁民的親屬上漁船,到海上賞月。我們搭上八斗子舅舅的船,漁船畫開海面的當下,飛魚也隨船競速,銀色的鱗片在黝黑的海洋上顯得耀眼,時而飛進漁船的甲板上,而引來陣陣驚呼。這海上特有風光,必也是廖鴻基在黑潮漂流途中獨享。
知道海洋作家廖鴻基,已超過20年,是因為當時才9歲的大女兒,因為看完電影《威鯨闖天關》後,瘋狂迷上了鯨豚。
在那一段時間裡,女兒除了蒐集相關的造型物品,還不斷的找資料、影片來閱讀欣賞;也在書店裡找遍她讀得懂的中英文相關書籍,當然少不了海洋文學作家廖鴻基的文學作品。
當父母的,只能利用假期當司機,帶著她東奔西跑,去參加有關鯨豚的活動。暑假作業,自己做了一本名為《海洋精靈》的專題研究,還在自然課時,以投影片向同學介紹鯨豚。
身上穿著自己畫的有鯨豚圖案的T恤、掛在嘴上的是「黑潮基金會」、可以正確的指認很多影片上躍出海面的鯨豚名稱、捐款公益護鯨豚活動……。之後,除了就近去大安漁港護鯨豚,還載她去台南四草,穿著捕魚衣,當起照顧擱淺鯨豚的照護義工。
為了參與孩子的成長,自己也開始關注廖鴻基老師的訊息。有一次聽演講,廖老師分享,跟隨遠洋漁船在海上生活的觀察印象。雖只是誠懇平實的敘述,但提到那長期生活在海上的船長,近鄉情卻的距離感,與同在船上作伴的狗兒,因已習慣海洋的顛簸起伏,下船後反而因為不適應陸地的平穩,而步履搖晃,回家也難融入家人生活圈。這描述竟讓我有著淡淡的愁緒,感嘆海洋這麼廣大,長年在海上拼搏的行船人,回家之路卻如此遙遠。
適當放手,讓孩子冒險探索,是茁壯的必要手段,對孩子教養如此,對大人的成長,何嘗不是呢?
羨慕欽佩廖鴻基之餘,期許也給自己一些機會,離開舒適圈,跨出腳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