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Debra
昨晚的演講,我們認識了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的導演,綽號黑糖的黃嘉俊。
讓黃嘉俊導演一鳴驚人是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的《飛行少年》,這部片談的是邊緣少年犯罪問題。他的其他作品:《嗨!寶貝》是討論收、出養家庭;《一首搖滾上月球》關注罕病家庭,上映至今已7年,成為台灣上映最久的電影。
黃嘉俊鏡頭下的人物總是既堅強又脆弱、既勇敢又躑躅,卻總能緩緩往前邁進一步。他說:「這些問題或許我們一生都不會碰到,但透過紀錄片,彷彿提前預習的這些經驗,回饋成自己的生命智慧。」
他說:「拍紀錄片的動機大過於舒適度」。他花了一年的時間與花蓮信望愛少年學園的學員生活,又花了一年的時間剪接,拍出了《飛行少年》,而描述六位罕見疾病家庭爸爸組成樂團的新片《一首搖滾上月球》,更是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完成製作。
黃嘉俊說,他的初衷只是拿起攝影機走進別人的生命中,尋找答案,解決自己生命的疑問,「我從來沒有說想要利用拍紀錄片,去做什麼偉大的事情去撼動這個世界,去改變這個社會,沒有,我覺得能夠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就已經很了不起」。但黃嘉俊的紀錄片卻改變了許多人,包括他自己。
文:堂友
小時候幫孩子唸過一本繪本叫做「聽見鯨魚在唱歌」,對大自然生物最渴望遇見但也最怕遇見的,陸地上的是北極熊、大灰熊;在海面下的就是鯨魚了,那真是ㄧ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情!
昨天在「男人與他的海」的紀錄片中,同時完成聽見鯨魚在唱歌,和深刻感受巨大的鯨魚就在自己眼前的恐懼、驚喜卻又感動的心情。可以想像鯨豚攝影師-金磊在昨天的講座分享其第一年遇見鯨魚的興奮,和第二年被一隻喜歡親近人類、好奇人類的鯨魚,以牠的尾巴不慎將他甩傷之後,他下水再拍攝鯨魚需要克服的恐懼心裡因素。
非常喜歡黃嘉俊導演拍的這部「男人與他的海」紀錄片,兩個男人與海的故事,串連得非常好,畫面也好有美感,我想光是看剪接的畫面沒有台詞也很動人!
我特別有感的畫面是:空拍廖鴻基老師所在的浮板單獨漂流在太平洋黑潮美麗的蔚藍海面,和海面下鯨魚母子在嬉戲、對話唱歌的片段。
在紀錄片中海面像是倒過來的一片天空,廖老師的方形浮板像是飛在天空的菱形風箏,戒護船和浮板之間拉著的那條線,就像是一隻手拉著風箏,那條線也是父女之間感情聯繫的線吧?!在大半輩子、在海上漂流的男人,縱使在如何的喜歡海,心中對子女、對島上親人的情感,缺少陪伴的愧疚,總是如影隨形、無法割捨的…。
「男人與他的海」看似是男人在海面上、海面下與海連結的故事;但它也是父親與他的孩子,父親與他們的父親之間情感剖析的故事。是為人子、為人夫、為人父對自己的責任、理想衝突與家人情感聯繫的內心對話。
我也喜歡紀錄片中林生祥老師的配樂,不論是在輕鬆的口哨聲或乾淨的吉他聲下伴著音樂,配合著那藍得像寶石般的浩翰大海,總讓人覺得心裡好舒坦、好寬闊、好放鬆,可以想像這部片子如果是在電影院的大螢幕觀賞,感受一定更為震撼!
這是一部讓人想再看第二次、第三次的紀錄片,也是讓人會想要推薦給親朋好友的好片子。在紀錄片中出現的台灣海岸線美景、第一次聽到的澎湖西吉、末了阿里山的美麗畫面,都刻劃在我的心裡了!
文:堂友
《他們這樣過日子》
廖鴻基說寫作要走出去,在王浩一身上得到驗證,他遍訪各地的老樹,穿越古今。
黃嘉俊隨廖鴻基在海上拍完影片後,在船上發呆,相似於王浩一安坐於樹下,素描著老樹的風韻,他們都感受到生命需求的簡單。
走出舒適圈學習潛水與滑雪的黃嘉俊,找到生命的新出口,一如王浩一移居都蘭,過陶淵明般晴耕雨讀的自然生活,看雲賞海。
生命超過一半時間在為鯨豚留影的金磊,與抹香鯨的默契,一年後在東海岸再度相遇。
林生祥、黃嘉俊與廖鴻基,他們與女兒的舐犢情深,影響了作品的方向。
現代人總被逼著跟上滾動中的巨輪,不斷前進,腳步塞滿了生命的空隙。從幾位作家導演的分享,發現:「留白」是充電的方法,「堅持」是成功的要素。劈荊斬棘的路上,總要停下來回頭看看來時路,必能找到起點,而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