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雲」端「中」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法國書
演講進行四個半小時,剩最後幾分鐘,堂主問聽眾來自何方,請聽眾打字在聊天室裡:
來自世界各地的回音有法國巴黎、加拿大溫哥華、澳洲布里斯班、新加坡、馬來西亞吉隆坡、麻州波士頓、普林斯頓、大華府、德州達拉斯、舊金山、西雅圖、加州橘郡、爾灣、上海、山西平遙、台灣嘉義、新北市、台北市、台東、桃園、台中、澎湖.......。
彷彿瞬間點亮地球上各地的城市燈火般,令凌晨兩點多起床演講的雲老師,精神為之一振,本該疲憊的臉突然炸開光芒,驚喜不已!感謝不離不棄是真愛的超級「雲粉」,慧眼識英雄,跟著雲老師雲遊四海,腦袋裡滿載而歸。
以我研究六百場以上的演講術,這次遇到高手中的高手!絕無僅有的一場,同樣題目同樣講者,以十個小時600多張簡報,上集以縱向面鑽研,下集以橫向面延伸,成為一場百科全書式的雲式風格。
別以為這是一張法國巴黎觀光客美食地圖,雲老師慧心巧思編織一張世界織錦地圖,其中包含雲老師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再仔細看,一針一線穿梭來去的有芭蕾、電影、戲劇、繪畫、文學、人文、美食、青樓、政治、外交、外語、歷史、典故、旅遊、拍賣、品酒、奧運、八卦.....。
有一群「雲粉」,包含這場演講的引薦人楊偉慶教授(華府書友會會長),我們一路追著雲老師聽過三四場以上,仍是有滋有味,意猶未盡。
是怎樣的博學多聞之人,才能成就這一場演講?千古風流人物,講來輕鬆自在,一如家常。
「雲式風格」有十大特色,無人能及,是典型的「文藝復興人」,陳述如下:
ㄧ、食色文化之源:
雲老師談起巴黎的美食藝術,以食色文化為獨特的切入觀點,從巴黎交際花和藝伎等,帶動旅館餐廳的美食風尚,佐以電影、圖檔為證。從茫茫網海中,整理出脈絡,帶領大家有更深層的見解,此乃畢生功力之所在。
二、博聞強記之腦:
十個小時的演講內容,架構鉅細彌遺,內容包羅萬象,非得是超強人腦才能駕馭。雲老師自謙說不背稿演講,兩場演講相隔一個月,他還能反覆複習提醒重點,並且插敘兩場演講的前後因果關係,他記得一清二楚說過與不曾說過的話,令我讚嘆不已。
三、精進不斷之勁:
雲老師治學實事求是,對於存疑的學問,反覆論證,加以中英法三語書籍求證。自幼好學,孜孜不倦,日日勤學,博學、好學、雜學、自學,是終生的社會科學研究員。
四、好奇探索之心:
雲老師周遊列國,品嚐各國美食,百無禁忌。若未曾嘗鮮,不妨一試,吃過熊掌、豹尾肉、圃鵐、土法麵包樹等,奇人奇事總在好奇與嘗鮮中屢創奇遇,累積凡人聽所未聞的經歷。
五、樂於分享之情:
雲老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見多識廣,因為工作關係見過中外諸多名人,即使是宗教人士有謀面之緣,亦保持開放接納的態度,像是達賴喇嘛、聖嚴法師、星雲法師、林雲大師、盧勝彥等。
六、書生報國之志:
雲老師受父親、辛志平校長、顏元叔老師等人影響,出國深造後從事公職,服務國家。持續多年的下苦功,學問紮實,勵志向上,精通中英法三語,及喜歡研究各國語言和方言,使得他信手捻來的逸聞趣事,更具說服力!
七、面面俱到之意:
雲老師演講前協助設計海報,充份準備演講資料,Q&A時間有問必答,演講後搜集聽眾意見及迴響,意以自我精進,照顧聽眾的需求,甚至將上集的聽眾提問,置入到下集的講題中,盡力滿足大家的求知慾。
八、謙謙君子之道:
我在與雲老師合作的過程中,無論書信往來及言語應對,時時感受他對人的尊重、善意與鼓勵 ; 他個人若有不周到之處,立即表達歉意,晚輩如我愧不敢當,更加敬佩前輩的高山景行,今之君子亦如是!
九、胸懷世界之願:
旅居歐美三十餘年,常駐巴黎,曾派駐荷蘭海牙、紐約、西雅圖等,對雲老師來說,能以一己之力,有更多行俠仗義的付出,讓這個世界更臻於真善美,永遠是他追求的願望。
十、歌劇藝術之愛:
演講中場,雲老師分享他最喜歡的歌劇音樂,透露歌劇院裡到底有沒有裝麥克風一事。雲家皆是歌劇愛好者,談起歌劇,雲老師眉飛色舞,還提起窮留學生買站票聽歌劇的往事。
結論:
雲老師的學問之深、閱歷之廣、經歷之奇,品味之高,讓我崇拜不已!非一兩場演講能吸收其畢生精華。他像一座大寶山,永遠有源源不絕的寶藏可以探索,讓聽眾欲罷不能。
期待明年後會有期,讓雲粉一路追隨,精彩人生,雲遊古今!
文:Debra
雲中君老師昨晚「巴黎食色文化」的演講太精彩了。老師學識淵博,對法國文化,藝術,美食,歌劇,文學,⋯瞭若指掌,如數家珍,三個半小時,竟有意猶未盡之感。老師説到了色伎、藝伎、名女人的奇聞軼事,而後提到了喬治桑與西蒙波娃,法國終於迎來了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喬治桑及西蒙波娃這兩位特立獨行的女性,一直都是我孺慕的對象。
喬治桑(法語:Georges Sand,1804~1876)是十九世紀的法國作家,劇作家,文学評論家、⋯。她著有68部長篇小說,50部各式著作其中包括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劇本和政治文本。喬治桑的愛情生活、男性着装和1829年開始使用的男性化的筆名在當時引起很多議論。在巴黎生活期間,喬治桑喬裝成男性出入各種公開場合,尤其是出席一些禁止女性参加的集会。這在19世纪的法國是一種驚世駭俗的舉動,這些不尋常常的舉很快就使得喬治桑成為法國文壇聲名大噪的人物。她的作品為19世纪法國文學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她和當時著名的青年诗人繆塞(Alfred de Musset)以及著名鋼琴家蕭邦(Chopin)戀情使得她的人生更富傳奇色彩。
西蒙波娃(Simone Beauvoir,1908~1986)出生於巴黎,畢業於巴黎大學。西蒙波娃是開拓兩性關係新境界的女性,女權運動的創始人之一,她將存在主義哲學和現實道德結合在一起,寫過無數的小說和論文,引領世界思想潮流。波娃是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伴侶,由於與沙特皆反對婚姻制度,因此他們並未結婚。波娃的著作《第二性》,(Le Deuxieme Sexe)這部作品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聖經」,她認為女性除了天生的生理差異外,其他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徵都是社會造成的:「女人並不是生(born) 為女而是逐漸形成(becomes)女人」(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
昨晚雲老師寬闊的知識海洋,而我只能取一瓢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