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用群智與愛在雲端裡,起舞
近三百人隨著蟻老師團隊翩翩起舞,一起「用身體在空間裡,寫詩」。
深藏不露的廖總監終於在下半場本尊發聲了!用深情款款的眼神盯著螢幕,用感性的口白傾訴他最愛的抒情爵士。廖總監帶領團隊擔任探戈場及芭蕾舞場兩場演講的幕後製作,全程規劃所有細節,別創新意,功成不居。在大膽嘗試的背後,是付出兩個月的努力,無盡的腰痠背痛和日以繼夜的熬夜,讓看膩平面式演講的人有更寬廣的新視野,竟然有人這樣辦線上演講?!
在Q&A時間裡,廖總監的真情告白說:「一場車禍把我之前所有學習的技巧和時間,歸零。」歸零後的總監成為十項全能,能製作、能規劃、懂舞蹈、懂演戲、熟劇場、熟舞台、會燈光、會設計、擅溝通、擅文宣。從小是童星的廖淇瑋,總在演別人期待的角色,終於在年過四十後,可以用當代抒情爵士來表達自己內在最真實的感受,從舞蹈中復活、重生、自在!
以前台下看當代舞的我,在簡約意象的肢體舞動中,總是不得其門而入,常墮入五里霧中似懂非懂。經過薇玲老師的當代舞蹈史講解,有了年代脈絡和當代大師的風格與技巧的簡介,似乎開了一扇窗,這窗口的風景,有助於觀眾享受看戲時各自的闡述和觀點。
演講前團隊保密到極點,就是要給大家看戲的驚艷感!精心設計在這場「只在螢幕上」的演講,製造出六個驚喜:
一、結合微電影的影片拍攝,和當場的舞蹈與表演。
五位微電影的主角在影片後,當場跳抒情爵士給你好看,又有廖總監的文字解說和旁白,讓初識抒情爵士的人有三段式的觀看層次。
二、當場表演的設計,讓我一度以為是事先拍攝好的置入。由於燈光打得好,場次變化快,完全無縫接軌,以劇中劇,Zoom 裡Zoom,把平面演講玩得像是三稜鏡一樣變化多端。
三、薇玲老師飾演千面女王和變裝皇后。玩劇場的人深知線上觀眾的觀看耐心不持久,在切換鏡頭上一直製造驚喜。薇玲老師變裝之快,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搖身一變,彷彿飾演另一個角色說另一段故事。
四、薇玲老師以曾是中文系轉舞蹈所的經歷,自己就是最好的代言人。一切都是她的親身體驗,不只是文采好,口條好、更是儀態美、舞姿妙、能力強。有觀眾對於薇玲老師的留言:「怎麼這麼厲害,行雲流水,不會NG,字字句句都這麼完美,誠懇啊!」
五、簡報設計極其精簡精緻,一目瞭然,易懂易記。用故事來說明簡報背後的融會貫通,脈絡分明,這其中包含太多煩複的資料統整能力。這可是薇玲老師研讀兩個月,將二十餘本舞蹈書籍消化反芻,所呈現的成果啊!
六、團隊的分工合作,默契十足,盡是長久的人才培訓。幕前看到的是五位舞蹈老師同時被Q&A,幕後看不到的是更多人員的支援。包含聊天室有筆記小天使的輔助說明,即時回答大家的疑問。好聽眾只需「坐想其成」,以耳目吸收知性,以五官感受感性。
感謝樂賞音樂館贊助第19場演講,及蟻老師的第三場別開新面的創意表演。這場現代抒情爵士教我的是:以更開放的心更接近年輕人的想法,以勇氣嘗試前所未有的實驗,以聲色耳目來表達自己,理解新世代以微電影來寫疫情日記的形式,聽完演講後一整個新鮮感鑽入我的毛細孔。
用身體在空間裡,寫詩。
用群智與愛在雲端裡,起舞。
PS衷心感謝親愛的昱棋、建鈞、鄭媙、承維:
你們創下蔚藍人文堂最年輕講演人的紀錄!20歲萬萬歲!
文:陳雪鴻
甚至還沒聽完蟻薇玲老師的演講,想立即投身現代舞學習行列的衝動,油然而生。
想著那些舞動自己的人生經驗:
每每輕快的《桃花過渡》交響曲一響起,就拿起絲巾,媒婆的腰身與動作自然上身,嘴裡「ㄟ啊洛地ㄟ啊一豆,嗨啊洛地嗨呦」唱著,扭著臀,擺起腰,也舞出一身汗水。
曾在看完「雲門舞集」表演之後,就算節奏不明顯的音樂迴盪在家裡的客廳時,也會有一股動力,起身模仿雲門舞者的動作,大幅擺動自己的身體,時而彎腰划手,時而仰天迴旋,解放自己。
更在大女兒結婚典禮上,女兒和女婿在台上配合鼓手熱血的演奏和演唱,自己聽得腳癢,卸下當丈母娘的矜持,不顧一切衝出宴席,盡情踢踏踩,看得在場親友也躍躍欲試。
似乎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舞蹈能力,不只是為了表演,都可以因為喜怒哀樂而手舞之、足蹈之。
音樂、美術、文學……創作者以作品顯現自己的內在,舞蹈何嘗不是如此呢?
蟻老師和團隊卯足勁,籌劃這場無懈可擊的完美演講,聽者身歷其境,處處驚艷,發現了現代舞蹈竟有著無限寬廣的組合。
1個身體(含2隻手、2條腿)×音樂×美術×文學×哲學 ×劇場×……
有著難以估算的呈現方式。
從鄧肯」不穿舞鞋、披頭散髮登台表演後,舞蹈有了新風貌,不再獨尊芭蕾。觸角多方擴展,形式多變,更賦有生命的意義。
「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而動,而不是如何動。」碧娜鮑許的話,更是打動人心的現代舞註解。
記得她的經典《康乃馨》舞碼來台灣演出時,看完表演後的觀眾,餘韻迴盪不已,從劇場走出來後,雙手無不反複學著簡單的動作和緩慢的舞步前進、比劃,嘴裏配合唸著:「Frühling->Sommer -> Herbst ->Winter」,年復一年,每個人都是自己前進中,人生舞台上的主角。
現代舞蹈如此貼近生命本質,挖掘每個人內心的風景,可以如畫,也可以如詩。
文:香蘭 樂賞執行長
這場演講,大膽玩「美」。
講座結合劇場概念,薇玲老師、廖淇瑋總監和舞者們把「講」和「演」透過ZOOM視訊軟體發揮的淋漓盡致。
這一天,除了有薇玲老師準備相當厚實的現代舞發展歷程和精彩舞作之外⋯其實我一直期待著⋯薇玲等一下會穿什麼衣服?會坐著還是站著?會有什麼樣的燈光和場景?廖總監又會以什麼方式出場?
節目到了下半場,一部部微電影,都是舞者自己的親情經歷,雖然大家非演員非明星,但樸實無華的生活故事,貼近每個人的經驗,當電影畫面轉場拉回六號實驗室空間的時候,我竟然也就直接跟著舞者「入戲」了。
音樂不只是音樂,舞蹈也不只是舞蹈。
據知這些微電影都是手機拍的。
我只在乎你,旋律一直響起。
這場演講創造了一種新模式。
樂賞大坡池音樂館線上講堂第19場
感謝蟻薇玲老師、廖淇瑋總監、團隊、蔚藍人文堂線上平台。
文:Shiang
現代舞(Modern dance)原來不是「現代」的舞蹈,現代舞起源於19世紀後期,距今已有100年以上的歷史。初期由創始人Isadora Duncan(伊莎朵拉 鄧肯)的引領帶動,接著中期有Martha Graham(瑪莎 葛蘭姆)的持續發揚光大。提到現代舞,我們不能不認識這兩位走在時代尖端,勇敢的女性舞者。
不難想像早在1900s年代的現代舞女舞者,以光著腳ㄚ、披頭散髮的有別於一般傳統芭蕾舞舞者梳戴整齊的髮髻,穿著亮麗的舞衣舞鞋在公開場合表演,那是怎樣的驚世駭俗!這種標榜著情感的自由奔放,肢體的線條律動,獨樹一格的表演方式,讓舞蹈除了美感與技巧,還多了情感與生活的連結。
聽薇玲老師娓娓道來一段一段現代舞歷史人物的介紹和影片,聆聽老師的演講,欣賞老師和六號實驗室夥伴們巧妙的運鏡,在六號實驗室的工作現場,蟻老師不斷地變化地點與服裝造型,或坐或站;或在舞蹈教室、或在樓梯間…,充滿巧思與美感,感受蟻老師、淇瑋總監和工作團隊對這場演講的精心準備,和細心安排。
後半段的當代抒情爵士舞蹈,幾位舞者:昱棋、建鈞、鄭媙、承維和薇玲老師,以鄧麗君的老歌「我只在乎你」作為舞曲,利用微電影的方式進行,加上廖總監感性的結語,又是講座的另一個高潮。在持續一年多的新冠疫情期間,生在海外的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有家歸不得,有親人無法即時相見的無奈思鄊心情,看了幾位舞者們的作品,真的很催淚!
這是一場讓人非常驚艷、感動、又很有啟發的演講,謝謝蟻老師、廖總監、年輕的舞者和團隊們,你們的努力和用心,我們都感受到了哦!💕
文: Shiang
現代舞陪我度過遊子在外的許多歲月,沿途拓展了對更多的表達形式的驚喜。
聽看著蟻老師的講座內容,像是一幕幕回溯過去無數踩踏在Joyce Theater, Lincoln Center, Dance Theater Workshop,在公園裏、大樓內、建築外、屋頂、河畔,看著表演、跳著舞的日子。為了喜愛舞動的感覺,學了燈光,伴彈伴鼓,在有限的、不理想的身體形式與能力下,學著勇於用肢體來表達説故事的過往。
謝謝在這疫情延展變化後,蔚藍團隊與講座們提供這趟對身體自主的環視與懷舊之旅。
人的舞動本就自自然然地每日發生。不分年齡性別種族,是一種表達、一種觸動。我們願意讓他發聲,他就會被看見、 聽到。時刻伴著。
希望好友們一同來傾聽與表達。
文:李彬
感恩蟻薇玲老師,廖淇瑋老師,六號實驗室年輕舞者們和所有工作人員帶來的這場有創意的,”沈浸式劇場”的精彩講座《用身體在空間裡寫詩——當代抒情爵士》。
用身體在空間寫詩,是什麼樣的詩?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歡喜詩,是「怒髮衝冠,仰天長嘯」的憤怒詩,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憂傷詩?還是「笙簫吹斷水雲間,重按霓裳歌遍徹」的歌舞詩?是「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的思念詩?是「自古多情空亦恨,多情總被無情傷」的愛戀詩?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由詩?是「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的療癒詩?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的暢想未來詩?還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現代舞是透過身體動作,把喜、怒、哀、樂等等各種情緒,各種情感呈現和表達出來。」”五十學芭蕾,享受舞動美”,優雅而從容的生活藝術家蟻薇玲老師给大家介紹現代舞的特點,發展史,流派,代表人物和作品:現代舞之母鄧肯,「舞蹈如流動的液體」洛伊·富勒,「舞蹈是靈性藝術」丹尼斯,現代舞教母瑪莎·葛蘭姆,台灣舞者許芳宜,簡佩如,「Dance is the moment」荷西·李蒙,艾文·艾利《啓示錄》,後現代派康寧漢《機遇之舞》,「作品是眼睛的食糧」保羅·泰勒《光環》《海濱大道》,創造”舞譜系統”拉邦,「不優雅」瑪麗·魏格曼,「舞蹈劇場」庫特·尤斯《綠桌》,「”豐富”的舞台和”真實”的舞蹈」碧娜·鮑許《交際場》《康乃馨》。六號實驗室年輕舞者們表演了碧娜·鮑許的《穆勒咖啡館》來結束蟻薇玲老師講座部分。
然後是六號實驗室當代藝術舞蹈學院的藝術總監廖淇瑋老師介紹當代抒情爵士,首先一段影片介紹了他的經歷:
十歲成童星,十六習舞蹈,十八北藝大,二二簽日本,唱歌且跳舞,藝精遊學归,因曾腿受傷,重思舞蹈意,打造舞空間,空間詩人也。
廖淇瑋老師、四位年輕舞者和蟻薇玲老師同一主題的微電影《因為在乎你》來介紹當代抒情爵士舞。每個舞者以不同的舞蹈來表達在疫情中的思念。「任時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
這場講座在兩位老師和年輕舞者們回答蔚藍堂主和聽眾的問題和分享六個核心精神(愛,自由,和平,療癒,勇氣,未來)中結尾。
有著「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勇氣”的舞蹈家許芳宜老師說過「我通過跳舞,認識了身體,通過身體,認識了自己」,「跳舞可以讓身體快樂。身體要快樂是從外到內的自觀和學習」。
Let’s dance! 讓我們跳舞吧!不必有趙飛燕的”楊柳細腰”,不必著”霓裳羽衣”,不必有公孫大娘「一舞劍器動四方」的氣勢,只要舞動自己的身體,表達自己的情緒,享受當下的存有,「水月鏡花皆是空,回眸靈犀一點通」(雲門舞集《水月》(https://youtu.be/4oqGx5hL8h0),只是向身體致敬(許芳宜老師《Salute》https://m.youtube.com/watch?v=YL8uvuV4OwM),不必是表演(阿幫老師《演員》https://youtu.be/X-8MFoMZ7dw),只是在空間寫一首自己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