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祝你天天健康快樂
這場雙主題演講「祝你健康快樂」「把健康吃回來」,起於亞當老師個人的健康危機,終於亞當老師的爸爸逆轉糖尿病實例,開場白以四題公投來瞭解大家的健康常識。
這場創下十項紀錄:
第一、主持人最用功的一次,讀27本書,準備五年的Q&A問答常識。
第二、主持人最輕鬆站後台的一次,主講人開講四小時,獨自hold住全場。
第三、創下主講人個人單次演講最長的紀錄四小時,被百問百答兩小時,而屹立不搖,態度輕鬆自在,笑容滿面。
第四、主講人經得起「拷」驗:過午耐餓+邏輯思辨+頭腦清晰+條理分明+舉例有證+口齒清晰+不假思索+有問必答+真誠機智.....,外加皮膚油光水滑,令人羨慕嫉妒愛!
第五、330名觀眾最熱烈發言的一次,躲在聊天室裡打字發問,沒有面子問題,儘管問,問到飽!
第六、演講後逾130人轉移陣地,到「有緣健康飲食社群」Line群組,繼續和亞當老師學習和討論,(竟然還有免費售後服務!)
第七、第一次主講人把三十支影集,YouTube「亞當老師說生酮」當成回家功課,鼓勵大家學習健康新知靠個人。
第八、早就言明說我們沒有賣產品嘛!單純是祝福你健康快樂啊!最好的投資就是健康!
第九、主講人以其醫學背景博覽群書,化繁為簡的讀書功力,整理出「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簡報,讓大家聽得懂、破除迷思。
第十、關於「把健康吃回來」這件大事,那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網路轉貼文章,激起大家求知慾望,今後不只是用口吃飯,更是用腦思考,才能天天健康快樂!
文:堂友
「把健康吃回來」+「祝你健康快樂」雙主題演講,當講座一開始亞當老師開宗名義就問:「人生思考最多的三件事?」
我還很認真的思考,想到三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答案。結果老師的答案是:「人生思考最多的三件事是,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和晚餐吃什麼?」
哈哈…果真是如此啊!身為全職家庭主婦的我,備三餐真的是我每天最頭大的工作,也是我幾乎每天都得問自己或問家人的問題:「三餐煮(想吃)什麼?」
良好飲食習慣的樹立,有可能始於家庭,也可以是後天經學習後而改變。吃除了維持體力、身體機能需求、享受之外,吃更應該是為了健康,身體健康才能快樂,身體不健康,再多的財富、名利都是多餘。
如何吃出健康、吃出美麗、吃出好心情?昨天講座獲益良多。在幾年前剛接觸生酮飲食這個新觀念,一度非常存疑、也很難接受,幸好自己還是一個願意學習的人,看了一些文章、影片,和周圍在吃生酮飲食朋友的分享,雖然自己無法即刻改變去執行這樣的飲食方式,但飲食的新觀念有改變,至少那時從減醣開始。
以前年輕時聽大我幾十歲的長輩說自己一天只吃兩餐,覺得很不可思議,想說那不是會餓著自己嗎?結果自己走到了他的年歲,今年也開始執行168飲食法,並且知道吃食物原型的營養的重要,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取量也是每天都必需的。
一直認為自己還算是個健康飲食者,但昨天講座發現自己還是有不少錯誤觀念,昨天獲得的飲食新觀念是「少鹽少油不見得是對的」;「適當的好鹽好油,可以改變你的健康問題」;「早上是血糖最高的時候,早餐以肉蛋菜少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為主是最好的」;「採買好的食材來源,吃出健康的人生」;「正確的飲食得到的好處多不可數,但男女都愛的回春,絕對可以從聰明地吃來看得到效果」。
在老師二個小時演講完,又回答了兩個小時聽眾的問題,不難發現蠻多聽友的問題一再重複,或聽完還是有錯誤的觀念。
一堂課真的無法完完全全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和觀念,錯誤的觀念或道聽途說或會錯意,可能導致自己反而吃出問題來。要執行一項新的飲食(療)法,真的要多讀、多聽、且自己下功夫,自己慢慢嘗試、改變,只有自己心甘情願的長久執行,身體必定會回應我們答案的。
祝福大家健康又美麗!
文:李彬
「民以食為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件件離不了吃。
「把健康吃回來」— 亞當老師這場內容豐富的講座讓我受益良多。感恩亞當老師!我的理解是對於吃,就是在回答或者要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Why:
吃是為了舌頭(好吃),為了腸胃(吃飽),還是為了身體(健康)?是為了品味(紅酒加雪碧?),為了文化(有人吃過《紅樓夢》裡九蒸九曬的茄子嗎?),還是為了高貴(脂肪肝的鵝肝, 紐約將在2022年禁止鵝肝出售https://www.livekindly.co/new-york-city-moves-toward-ban-of-foie-gras/amp/)?
What:
“You are what you eat“.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每個人不同,要按照自己的情況條件選擇合適的食物組合和數量。要吃真正的食物,少吃精加工的。也許可以看一下紀錄片《Food, Inc (2008)》(食物公司)(https://m.youtube.com/watch?v=eHJiNC_7wuw)(中文介紹https://m.youtube.com/watch?v=LSMdc1-EgzU)當然對這部影片,要有自己的判斷力。「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
When:
是少食多餐,還是間隔斷食?要看自己的具體情況而決定。
Where:
最好在家吃。因為更容易知道和控制”吃到什麼”和”吃多少”。
How:
「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中庸》)。有多少人一邊吃飯,一邊看手機,或者看電腦,囫圇吞棗。細嚼慢嚥,用心吃飯,不僅能享受食物的味道,而且有利於腸胃消化吸收。上期蔚藍人文堂講座中,舞者們也分享了他們如何保持身材和體力,就是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
Who:
有人說,不在於吃什麼和在哪吃,而是在於和誰吃?節日到來,當然是和親朋好友一起吃。祝大家節日快樂!吃出健康!吃出快樂!吃出幸福!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
(特別感謝萬培娟女士,文中用”5W” and “1H” 來考慮吃的問題,是她在一次她主講的讀書會上提出的。她現在是Vegan。我在期待她的文章《”我行” “我素”》和《”我素” “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