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這一場,當你進Zoom蔚藍人文堂的雲端講堂,請輸入密碼:「214 520」。
是的!情人節,我愛你!
情人節前,我們送上一份無價的禮物,充滿個人特色的愛~學會拍攝「情人眼裡的情人」。
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更願天下眷屬皆是有情人。
*
去年林仁斌老師來蔚藍人文堂演講時,我看出他在自我介紹時,提起興趣之一是音樂藝術攝影,眼裡有光,散發異彩。
當工作結合興趣時,幸運的他一直樂在其中!不在乎花多少時間、不在意花多少錢,以學音樂千錘百鍊的基本功,「拍一萬張照片」的精神,連續十年進修,不惜砸重金買攝影器材。他拍過84組音樂家及樂團的照片,集結成這場雲端攝影展,展現在眾人面前。
當優質講師遇見優質聽眾,才能敞開心胸,暢所欲言。講師從提問中聽出人文素養,願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將十年絕學傾囊相授,把外行人教成內行人。
一開場仁斌老師以中英法三語介紹,從影片與照片的優缺點做比較,當快門按下去時,決定攝影師的腦袋思維、對環境的敏感度、文化素質、美學養成、心靈鍛鍊,和說故事的能力,皆瞬間凝聚成永恆。
觀眾可以從形象照和生活照中初識音樂家的個人獨特風格。
這場演講由淺入深,從攝影基本概念的色階開始、認識焦段、解讀Raw檔的原始資訊,到看懂鏡頭、EXIF資訊、野鳥攝影、舞蹈攝影的技巧等。攝影話題從彩排紀錄談起,主視覺、靜音快門、眼神光、順逆光、構圖與修圖等,攝影知識CP值爆表!
最珍貴的是仁斌老師與音樂家的互動。尤其是「俠之大者」薛巴可夫、鋼琴家白建宇、周善祥的台灣炫風海報等,只有攝影師可以娓娓道來當下的私密小故事,在平面作品外又延伸更多溫度。
仁斌老師身兼演奏家和攝影師,最懂音樂家的脾性 ; 既想更靠近一點拍出神韻,又怕打擾音樂家的練琴狀態。此時攝影師的道德感極為重要,尊重與自重盡在細節裡。仁斌老師分享攝影師的特權福利是和音樂家的合照,令眾人羨慕不已。
最可貴的是仁斌老師的無私分享,把演講資訊放在網頁上供大家複習之用。蹦藝術網站是仁斌老師的紀錄活動史,是資訊統整力,也是活動公佈欄、個人筆記本及雲端圖書館。
這一場演講綜合聽音樂、說藝術、談攝影。情人節現學現用,活學活用,把鏡頭裡的家人和情人,當成最寶貴的藝術品,為他 / 她拍一組絕美作品,抓住芸芸眾生的精彩每一刻,定格在剎那,欣賞永恆的愛,說一句:「 214 520 ! 」
文:香蘭 樂賞執行長
仁斌老師對於攝影的熱愛,無論是拍音樂家、拍舞蹈家、或是拍野鳥,今天自然流露的神采飛揚,讓我彷彿看見一位興致勃勃的永恆少年!
今天仁斌老師三小時線上演講,深入淺出談相機的各種規格、定焦、變焦、焦段、順光拍和逆光拍的氣氛差異等等,能夠講的如此詳盡 ,可以感受到都是真槍實彈 的經驗。
仁斌老師把練樂器的態度拿來練相機,從長笛音樂家跨界音樂藝術攝影,實在嘆服!最感興趣的是他如何在不驚擾音樂家彩排的過程中,拍攝 出好照片,以及漸近得到信任,甚至成為好友的過程。
由於仁斌老師舞台演奏經驗豐富,也發過許多專輯,在拍攝時所注意的細節 :合宜的燈光,得體的造型,最佳的角度,被拍攝者的心情或禁忌,甚至與音樂家溝通的方式,都因此更能將心比心,超凡入勝。
但也因為追求設備高品質高規格,
那些鏡那些頭,也都是 錢錢錢!
仁斌老師說:攝影,是用光的藝術。
我們認為也是把錢用光光的藝術啊!
今天蔚藍人文堂極致精彩又一場。
#感謝蹦藝術分享音樂與藝術之美
#毫不保留傾囊相授的三小時
#仁斌老師拍攝過的知名音樂家好多
#蔚藍是真誠支持主講人的超級主持人
#今天神團隊開場前選播的好音樂加好照片我喜歡
文:李彬
本次是蔚藍人文堂第111場演講。
首先祝賀蔚藍人文堂在美國聯邦及加州註冊成非營利組織 iWeilan Cultural Forum。
今天多才多藝的長笛演奏家林仁斌老師再次客座蔚藍人文堂,給我們帶來的是「精彩每一刻,剎那即永恆 ~ 論音樂家的藝術攝影」
「畫到有聲便是詩」。音樂藝術攝影,有畫面,有聲音,那就是一首首詩詞呀!
那是「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執手相看淚,竟無語凝噎」,「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離別歌?
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的思戀曲?
是「月到枊梢頭,人約黃昏後」,「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的月光曲?
還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半壕春水一城花」,「春風花草香」的春之歌?
是李白《聽蜀僧濬彈琴》的「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是李賀《李憑箜篌引》的「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是白居易《琵琶行》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那“有色有聲”的音樂藝術照片是如何拍出來的呢?林仁斌老師用自己的音樂藝術攝影作品從攝影基礎知識(快門,光圈,感光度,焦段等),設備(相機,鏡頭)的選擇,藝術攝影的特定性(構圖,角度,特寫等)和數位暗房Workflow(修圖軟體調色,二次構圖,三次構圖等)等幾方面給我們做了詳實的講解,讓大家收穫滿滿。
感恩林仁斌老師如歌似畫的攝影作品和精彩的演講。大家可以上“蹦藝術”https://bonart.com.tw了解更多信息,還可以觀看林仁斌老師與吳毓庭老師的音樂攝影對談https://youtu.be/oMVEJJOvdAU。祝福他未來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好的音樂和攝影作品。
我們即使沒有專業設備,也可以向林仁斌老師學習,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用隨身相機(手機)紀錄下每一個值得自己記憶的瞬間,讓生活有聲有色,那就是生活的一首首小詩。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文:陳雪鴻
斜槓的林仁斌老師,以厚實的音樂素養經營音樂攝影,如攝影大師布列松所說:「攝影師應該要具備絲絨般的手,與突鷹的眼。」無聲無息融入表演者,是幫音樂家留影的最佳人選。
林老師做什麼像什麼,取決於認真的態度與自我要求的完美。對攝影作品畫質的呈現,直指:要買相機工具,就買最好的。更不諱言,攝影就是一個錢坑。林仁斌老師攝影的分享,知無不言,言而不盡,也點到了自己半調子攝影經驗的痛處:想要拍得好,卻下不了手投資好工具。
總是告訴自己:要喝牛奶,不必買一頭牛回來養。但,自從接觸攝影以來,不能滿足的胃口,如蛇逐步吞象,從借用女兒的類單眼~買了多年前還算不錯的初階相機~為了相機,買專用包~為了拍瀑布、光軌,買腳架~為了顯現美麗藍天,買濾鏡~為了拍昆蟲,買微距鏡片~為了拍各種場景,買各式鏡頭~為了裝下這些工具換大相機包~覬覦別人拍得好,開始肖想不斷推陳出新的相機……也許,這也是很多攝影人必經之路。
背著相機出門,想在有限的時間裡,留下眼前永恆,其實反而常常因微觀而忽略了當下。或者,想抓住瞬間風起雲湧,等掏出相機、調好數據,對準目標……,卻早已雲淡風輕。
跟家人出門拍照,鐵定要快速搶拍,女兒彆扭在人群前搔首弄姿,外子因尷尬故意在鏡頭前打太極,都讓還沒搞定相機的自己手忙腳亂。
追隨人群去某景點拍,不敢合群的融入,因為,怕自己的不足被笑,也怕聽不懂別人的協助,只好學布列松以直覺拍,亂槍打鳥,總有一張能留下。
所以,發現了為什麼攝影班一直未曾消滅過,因為,場景一致、氣味相投、技術相近,老師本著教學責任,也能盡責的教導等候。一群人各自取景,拍上、拍下、站著拍、蹲著拍、拍遠、拍近、學別人拍……定點停留,盡情消耗相機電池。
清晨奔山頭等日出、晚上挨寒受凍拍銀河、擠燈會、混廟會、樹下等鳥兒展翅、天橋上等懸日……攝影人瘋狂追求留下極致之美的影像,行動力無極限。
拍完回家後,仍有數位暗房工作,如林仁斌老師所做二次~四次構圖工作,力求完美呈現。有人拍完,以不後製為傲;有人卻認為美的呈現,不分方法。時代在改變,觀念似乎也在與時俱進。
繁華落盡都是空,大景層出,越來越難滿足拍攝者的眼。反而動人世紀之作,大都屬於人文的,畫面常是簡單質樸的,動人的可能是眼神、表情、常民生活,反應著歷史與情感,更反應攝影者與被拍的人、事、物的感應過程。
音樂家林仁斌老師來拍攝音樂家演奏,引起的共鳴效果,更能直搗人心,包含音樂家與觀眾。看到照片,彷彿聽到樂音也在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