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我的選書標準有三:有趣、獨特、補腦,「節氣食堂」符合這三點。
王浩一小時候愛看漫畫,形成圖像記憶,他喜歡手繪素描,在這本書裡以圖代言,增加讀者的印象。又因他廣博群書,勤做筆記,擅長橫性思考,以歷史課和地理課的觀點,探究農作物的身世之謎,而成為餐桌上的食堂話題。
讓您長知識的話題有:
1.為什麼「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故事中,要說「芝麻開門」,而不說香菜開門?
2.因為大航海時代而環遊世界一週的檸檬家族,你分得清香水檸檬、萊姆、黃金檸檬、檸檬的不同嗎?
3.挑選百香果的三招:「看、秤、搖」,秘訣是什麼?
4.「牛軋糖」典故從何所來?
5.蘇東坡讚美芋頭「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奶更全清」,到底芋頭有何迷人之處?
您意外學會的食譜有:
1.川貝枇杷膏的簡易做法,和川貝枇杷膏雞尾酒
2.墨西哥洛神花茶麵包
3.乾隆油潑豆莛
4.摩洛哥鹽漬檸檬
5.西西里椰菜義大利麵
到底浩一老師是畫一桌好菜?還是說一口好菜?
與君一席談,立見分曉!
文: Debra
王浩一老師的新書《節氣食堂》這樣寫著芝麻:“芝麻原稱「胡麻」,那是張騫通西域時與胡豆(蠶豆)、胡瓜、胡桃、石榴等一起引進中國。它的原產地是埃及以東的阿拉伯世界,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何《一千零一夜》裡,阿里巴巴潛入強盜窩拿了一大袋錢財,寶藏巢穴暗門出入的密語為「芝麻開門」。為何不是西瓜?芭樂?香蕉?這是說書人的原鄉產物情境:芝麻蒴果熟成後會裂開,像是「開門」讓種籽外露,以繼續繁衍。有沒有覺得這個阿拉伯故事「情節是有所本」?”
讀完這段就可以跟小朋友解釋,為什麼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要説:「Open Sesame」了。
芝麻也是具有國際觀的食物。芝麻的英文Sesame字源來自希臘文,希臘人吃芝麻不磨成醬,也不磨成粉,他們直接灑在烤餅上。中國人對芝麻也情有獨鐘,早餐喜歡吃有芝麻粒的燒餅、午餐麻醬涼麵,點心芝麻糊,芝麻湯圓、⋯曰本人也喜歡吃芝麻,他們把芝麻磨成醬,做成和風胡麻沙拉醬,芝麻冰淇淋、⋯。Bagels 也有灑滿芝麻粒的。
一回在美國超市看到一瓶Tahini,細看成份只有sesame,又是泥狀的,心中一喜,那不就是芝麻醬嗎?連忙買回家,做成芝麻涼麵,一吃才發現,此Tahini非我們的中式芝麻醬,味道差了十萬八千裡。原來Tahini 是中東人的芝麻醬,他們會跟garbanzo beans打成泥,做成hummus 。
食物本身有國際觀,我們的味蕾有沒有國際觀,卻是勉強不來的。
這是一場最實用、最食用也最活用的演講,現學現吃,歡迎蔬食者和園藝愛好者!
那些關於我不知道你卻知道的農產品,我知道你卻不知道的園藝常識,或是你我都知道卻不知其所以然的美食,王浩一老師說給你聽、畫給你看。
他四處走訪原產地,試吃各地美食,並蒐集典故史冊,一場演講讓你長知識,也長常識,成為懂吃、善吃、挑吃的行家!
讓我們一起從歷史學和地理學的世界觀點出發,聽故事、選節氣、懂栽種、挑品種、看食譜,能品味,享受原味食物,享受餐桌話題,享受天賜好物!
文:李彬
"您吃了嗎?” 無論吃了沒吃,都歡迎來到王浩一老師的「節氣食堂」。浩一老師與您分享當令吃什麼,每种農作物的前生今世和它生生不息的生命故事:包括原產地,家族分佈,品種,台灣出產地,出產時段,以及奇聞趣事,食譜吃法,製品功效等等。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歌》(「二十四節氣」,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夏紅老師在《二十四節氣之雨水》中寫到:「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不時不食」,遵循自政府然之道,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應節令而食便是美食。」
浩一老師從美時到美食說節氣。他把二十四節氣都手繪畫成不同的花和節氣神。介紹了春天的枇杷,川貝枇杷膏雞尾酒,胡蘿蔔,羅宋湯,夏天的蘆筍,無敵綠豆湯的烹飪方法等等。
浩一老師每一張精美的農作物照片和手繪圖片,都讓我這個五谷不分,只見過成品的人,見識到農作物原貌。
書中有詳細的农作物資料,仿佛在跟農作物對話:“老家哪裡?家中兄弟姊妹幾人?一個人在這裡打拼嗎?⋯⋯”
這樣資料收集整理成書,花費浩一老師多少時間和心血呢?感恩浩一老師讓我收穫滿滿的講座!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聽了浩一老師的「節氣食堂」,您感想如何?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笋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文:堂友
浩ㄧ老師是蔚藍人文堂「讓人思鄉」接地氣的農產品美食推廣作家。老師的圖文+演說,真的是會讓海外遊子的肚子秒哭啊!
節氣節氣這幾年開始比較注意節氣,尤其住在四季分明的西雅圖,好像更能體會老祖宗的智慧,從冬季經歷了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到春季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到即將進入的穀雨,春天也就要接近尾聲了!原來節氣是看陽曆不是看陰曆的哦!
但因為氣候變遷的因素,這一週西雅圖難得下了四月雪,白天最低氣溫降到攝氏零度,跟前一個禮拜我們帶小孩去北加州過春假,當時有一天優勝美地國家公園最高氣溫竟然破了攝氏30度,讓我們帶出門的保暖衣服,完全派不上用場,都不知道怎麼穿了!氣候變遷也會影響農作物本因隨著節氣的生長和採收的季節吧?!
浩一老師的節氣食堂,四季美食,離不了「美時美食」,在對的時間內吃到「著時」的食物,絕對才是舌尖絕美絕好的品嚐。老師獨特的介紹從農產品的前世今生說起,再從產地到世界餐桌與飲食文化的趣事。吃東西不只是吃食物本身,從歷史、地理、文化、烹調…,來了解一個農產品,讓人對每一個飄洋過海,被當地人改變烹煮方式、飲食習慣的植物都有了感情、也疼惜起來。
聽浩ㄧ老師的課當然還不免學會幾道看似平凡,但隨著烹煮步驟、方式不同就能煮出絕妙靈魂的家常料理,諸如老師口說(或自畫圖文)的蛤仔湯、綠豆湯、枇杷粥、川貝枇杷膏雞尾酒…等的作法,真是讓人口水直流,恨不能立即煮上一鍋來驗收。
感謝老師提供如何「吃春」、「吃夏」,期待下一堂的「吃秋」(有我愛的芋頭)和「吃冬」(還有我愛的麻油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