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間隙的刺激開場
神團隊歷經百場,萬事俱備,測試完美,胸有成足,沒想到遇到「莫非定律」。竟然竟然~在堂主致詞一開場時,遇到美墨公海的網路死角,主持人消失在茫茫網海中......
老實說,當下我是不慌亂的,我知道有神隊友在,萬事都能搞定。有神隊友立刻私訊我確定狀況,有神隊友立刻製作出一個YouTube的連結給我,讓我即時跟得上聽講進度,友人向郵輪上的科技人員求救網路訊號....。
還好五分鐘之後,我又游上岸了,虛驚一場!對於習慣堂主開場的人,多一點「間隙」的刺激!
*間隙是坐看雲起時
我用一句話來形容這本書:「一百種間隙的方法。」
書中出現最多次的動詞是「回溯」,作者在生命的河流裡逆流而上,從生命的制高點俯瞰河流的曲折。回顧一生所來徑,生命如河,如何從高山雪水匯流成溪澗,如何撞擊山石湍急激越成瀑布,如何沖積成回饋大地的肥沃平原,如何化為三角洲奔流到海不復回。
作者歷經十餘次的溯源,從序幕、緣際、經間隙、轉化、到誤解、周遭,整理出脈絡與歷程,匯流成眾人十五篇讀後感。
此時「間隙」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間隙是見縫插針的智慧
那個在文字田裡半生耕耘,祈願一路平順平安平和的人,到了「袒露之心」出現生命的裂縫,改用第二人稱「你」來說故事 ; 到了「間隙」,「我」以不同形貌,出現在間隙裡。
「間隙」見縫插針,以名人之名書之名言之縫隙,無所不在,跨越文學、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等領域,穿越旅行、永恆、今昔、親緣、生死等話題,縫隙之間來去自如。
間隙因為書寫而療癒,間隙因為療癒而書寫。
*莫忘間隙的聖地經驗
我在加州外海的郵輪上遊晃,除了吃飯、Spa、睡覺、探險(另一種間隙遊戲),不下船不群聚,更多時間是關在房裡讀書。
我在露台上觀察每一次大船出港和入港的儀式、聲響、交替,出入之間有一種我所不懂的海洋語言溝通術。我在露台眺望,大海踩在我腳下,晨昏晴雨,皆天惠也。
四月的太平洋海面有廖鴻基老師所形容的「果凍海」,透明而清澈,水波蕩漾之間閃爍如絲如綢的幻影。本以為我看海的耐心只有八分鐘,卻看了八天七夜,從平凡無奇中看出趣味。某日黃昏正在臨窗的餐廳吃飯,友人驚見海面上一群群飛鳥來去掠食,海鷗、鵜鶘、燕鷗都來湊熱鬧,我隨即驚叫有海豚,一群群的飛旋海豚在金光夕海裡歡騰追逐,跳躍翻轉。
我告訴自己:要記住這「聖地經驗」,某日記憶回溯時,莫忘這旅遊中的美好間隙。
*原來間隙無所不在
間隙無所不在,忙裡偷閒是間隙,忙而不碌是間隙,悠而不閒是間隙。
在平路老師的書裡出現很多隱藏版的間隙,像是十五項功課穿插在章節與章節之間隙。讀者尋寶似的一頁一頁讀下去,像是挖寶,功課有:走路、呼吸法、不抓狂不見苦、軟酥之法、出離心、靜坐、一期一會、紀錄情緒、幽默與客觀、寫字、聖地經驗、念咒、列表害怕、施受法、反省與覺察。
最後一個最大的間隙秘密,藏在書中第287頁,讀者得自己尋思作者藏的寶。
*人生疑難雜症文學指南
世間種種疑難雜症,文學提供另一種指南。在平路老師的生活與生命裡,文字的藉慰與療癒,帶來陪伴與支持的力量。
今天且用這一百種「間隙」,陪伴我們珍惜一期一會,記得記得~你生命中的間隙裡~曾經有我。
文:陳雪鴻
「風兒你在輕輕的吹,吹得那滿園的花兒醉……」 慎思溫暖的語句,清柔又平穩的口吻,從作家平路的口中說出,如四月的春風輕拂。聽者從一開始不斷休止自己的快節奏,到跟著緩拍沉醉其中,細細品味,從溫柔中擷取最堅強的力量。
眼見都不一定為憑,更何況沒有證據的腦補情節。轟動一時的「媽媽嘴咖啡廳」命案,群眾跟著許多自命神算先覺們起舞,當起福爾摩斯,推理誰是兇手?最後事實證明:歹徒臉上不會刻著「我是壞人」;好人更不一定是溫柔可人。
平路認為:每個事件的發生脈絡,有許多重要轉折與契機,不一定是自己想的那樣,是偶發?是水到渠成?還是天意?她以此事件寫成《黑水》小說,連「媽媽嘴餐廳」的老闆,都覺得劇情與事實有百分之百的相似度。
平路的文字療癒了自己和讀者,除了是她的生活觀察,更是生死交關的生命歷程。以前「平路」這名字只是曾經偶爾閃過眼前,聽完演講,卻發現喜歡上拿到2張重大傷病卡後的她:怡然自得、包容、關愛與尊重。原來,等待是為了和她相遇。
想到自己埋頭沉醉於喜歡做的事情時,卻總又是綁手綁腳的掩蓋從中得到的喜悅。平路說:「你已經不是那樣的狀態,卻一定要回到自己的期待,才是苦。」對我來說,不能敞懷的面對自己得到的快樂,也是苦。
和煦溫暖的四月風,送來一把開心之鑰,期待解鎖心門,欣賞且喜歡每個當下:衝動但行動力迅速、愛吃但快樂、穿著隨興但自在、龜毛但堅持……的自己。
文:李彬
第一次聽說平路老師的新書《間隙》,是蔚藍堂主分享盧建彰導演的鋼筆字日記中寫到:「載願去上學,⋯⋯好不容易腳尖著地,又得小心人行道和馬路間隙,我心裡唸mind the gap,卻又想到平路老師的新作《間隙》」
「Mind the gap」,Gap 是什麼?是因為熱脹冷縮而留的水泥路的縫隙,是讓陽光照進來的裂縫,是刺蝟們在冬天既不傷自己,也不刺別人的抱團取暖距離和邊界(刺蝟法則),是中國畫的「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留白,是不同年齡之間的代溝,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是課間休息,還是人生路上要過的坎/要上的台階(平路老師的《間隙》,台大蔡璧名老師的《正是時候讀莊子》,Elizabeth Gilbert 的《Eat, Pray, Love》,存在主義心理大師歐文·亞隆(Irvin Yalom)的《死亡與生命手記—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A Matter of Death and Life)。
聽了平路老師的講座和她的人生故事,讓我想到:佛教的四聖諦「苦、集、滅、道」;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的冰山理論七大層次(行為、應對方式、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大衛·凱斯樂(David Kessler)的《意義的追尋》「透過連結得到意義,透過意義得到成長」;還有在我困苦煩惱的時候,曾有一位朋友對我說「一切都是好因緣」。
人生疑難雜症中,曾最讓我困擾的是如何與人相處。直到我看到一句靜思語:「感恩,尊重,愛」(對別人的努力與協助要「感恩」, 對別人的習氣與思想先「尊重」, 最終的目標都是為了付出「愛」!—— 證嚴上人)。
所以我感恩平路老師溫暖的講演。感恩蔚藍堂主和神團隊堅持不懈的努力耕耘和不忘初心的無私付出,讓我的每一個週末都陽光溫暖,每一個週末都滋養收穫,每一個週末都人間值得。
感恩平路老師,蔚藍人文堂和福臨文化藝術基金會與樂賞基金會!你們是「人間的四月天」!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説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
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着風的軟,
星子在無意中閃,
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
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
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
是燕在梁間呢喃,
你是愛,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