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堂主
就是這麼巧!
2021.07.16 吳毓庭老師在蔚藍人文的第一場演講「聲入我心~交響樂的的管弦樂音。2022.07.16 是毓庭老師的第八場演講「最弦的組合~弦樂四重奏的名曲名團賞析」。綜觀這八場,看似時空凌亂,其實都在毓庭老師的佈局之中。
這八場分成三系列:
系列一「劉岠渭的音樂密碼」三場,是為了「靜觀無限美」做全球導聆,有興趣的古典樂迷可以逕行到YouTube繼續追蹤「劉岠渭的音樂講座」,利用網路優點可重複聽、反覆聽、自行學習。
系列二「樂器之美」,從交響樂的樂團樂器組成,到管樂與弦樂的名團名曲賞析,帶領樂迷透視其中玄妙迷人之處。
系列三「音樂家賞析」,關於音樂家的介紹比比皆是,如何端出有個人特色的導聆?毓庭老師以現場彈奏蕭邦鋼琴作品,及作者自述著作「點描德布西」,分享他的研究心得。
蔚藍人文堂的音樂導聆人各具特色,呈現百花齊放的萬花筒。不管是劉岠渭老師、林伯杰、林仁斌、余濟倫、吳毓庭等專業導聆人,在樂賞基金會及其他單位致力於推廣古典音樂,在茫茫人海中尋找知音,成為一種志同道合且眾志成城的雲端社團。
至於,聽眾的接受程度如何?這一場因為老師有三分鐘網路掉線,堂主臨時出場跑龍套,臨機一動做「聽懂程度五分調查」,意外獲得上百則回應,有史以來聽眾最多真心話回饋的問卷。
聽講中,我私訊某人:「你聽得懂嗎?」
他說:「深入淺出,懂,又不懂。」
古典音樂妙就妙在,好像聽懂,又好像沒完全懂,因為不懂想聽懂更多,以為聽懂又每次出現新的聆聽感受,百聽不厭,讀你千遍也可。
堂主問:「以一到五分為評分標準,聽懂是五分,請大家把觀感寫在聊天室裡。」此時就是雲端演講的優勢了!就算我不懂也不必拋頭露面,遭人白眼。
不管你在世界哪個角落,每週日像上教堂般的儀式感,養成聽蔚藍堂的日常習慣,不必夏日炎炎搭計程車去趕演講,即使穿著睡衣聽完演講滿足入眠也可以,一邊吃早午餐聽演講也可,或是想盡辦法在車上趕場聽演講都可以,這是最自由的自學模式,共學共好。
當「542454535415453544344」等評分數字跳出來時,著實令我大吃一驚!其中幾則回應很有趣:
*毓庭老師解析弦樂四重奏很仔細,備課很認真,內容很豐盛,賞析有觀點,感謝老師的用心!
*我覺得聽眾不一定要聽懂深奧的音樂理論,依舊可以欣賞老師準備的題材,認識多少算多少,這就是多接觸,才有辦法學習去欣賞,非常感謝毓庭老師!
*喜歡老師對樂曲的形容,帶我到美麗新世界,心魂被提升。
*理解力4, 喜歡度爆表!
*今天真是太精彩了!音符密碼,自由靈魂,聽得如癡如醉!
*我是古典音樂迷,十分享受,今晚受益匪淺!
*我覺得吳老師講講得比音樂會前的導聆再多再深入一點,我很喜歡!
*老師用音樂貫穿歷史、文化、創作個性、政治......。
就算是一分同學或是兩分同學也表達自己的聆聽感受:
*似懂非懂,但是很享受。
*菜鳥級的我很努力想專注,但不時恍神,故還是努力中....。
*每一場講座都很豐富,有一兩句話能收穫能啟發,那就是完美!
*雖然不懂古典音樂,因為喜歡,所以很享受老師的循循善誘。
*很努力聽,試著透過吳老師的講解,想努力跟上進度。
有自稱0.5分同學說:「終生學習,慢慢薰陶,不放棄每次學習的良機。」
我承認我是一分同學,混在一群資優班同學中自得其樂。童年沒機會學音樂,青年沒時間學,壯年沒機遇學,中年補課猶未晚矣,當雲端科技來臨時,一切水到渠成。對入門者來說,何時可以找到這樣的家教老師Zoom進我家,講解音符密碼、倒帶看影片細節、暫停鍵賞析重點、整理筆記重點、現場彈琴示範,引導五官體驗.....,而且毓庭老師溫文儒雅、口條好、琴藝佳、文采優、耐心教、認真講.....,簡直就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毓庭老師在Q&A時間坦白說:「我花很多時間準備這一堂課,如果聽眾連續聽八堂課下來,程度是日積月累,勢必要加深程度。」這是蔚藍人文堂有史以來難度最高的音樂講堂,有330人樂在其中。
最弦的組合,何止是弦管四重奏,更是良師和益友的近密無間的融合性,充滿各種可能的學習特質,能欣賞導聆的細膩度,彼此激盪出的創作火花!
文:黃其叡
再次聆聽毓庭老師的演講,內容更加深入豐富!比剛開始的課程內容更多元。
他經由弦樂四重奏樂團在演奏,來表現每位作曲家對曲調走勢的表現。 不但如此,他現場彈奏鋼琴讓我們更能瞭解他想要表達的部分,作曲家創作當時的心境,更影響到作品本身的意境, 靈活運用四重奏樂器的搭配,或是齊奏,或是各自如音階向上向下的巧思 ; 有時是兩支小提琴互動, 有時又有中提琴表現, 和大提琴的深廣無量。
真是佩服偉大作曲家,如貝多芬當時在耳疾盡似全聾的情況下如何創作的! 是把整個四重奏都完全在自己腦中走過嗎? Amazing !這些竟然有機會在毓庭老師的課中品嚐,不但咀嚼得津津有味,而且口齒留香呢 !我也同時鼓勵堂友們多多接觸音樂,才能有感觸 !
非常謝謝也期待毓庭老師下回的演講內容。
文:堂友
吳毓庭老師在蔚藍人文堂古典音樂導聆的講座,我個人把他歸類在學院派講師。
學院派的毓庭老師的講座可以提供給各個層面的古典樂迷不同的元素和賞析觀點,無論針對講座內容有多少的吸收和喜愛,一場下來總是可以抓到一些和心靈共鳴的東西(音樂)。
老師昨晚「最絃的組合」三個小時的講座裡,從年代開始很仔細的介紹和導聆不同作曲家的弦樂四重奏作品,其中我個人最喜愛老師介紹的作曲家是貝多芬,老師帶我們賞析貝多芬不同時期創作的作品,其中老師分享的樂章Op. 132 no. 15弦樂四重奏 ,老師說這是貝多芬在其人生55歲的時候所創作的樂曲,那時候已走過生命的高峰與正在低谷的他,恰逢耳疾與其姪子的撫養權之爭。每經老師說故事一般的解說作曲家的生命故事、創作靈感、或者是人生的體悟,再來聆聽這些曲子,總讓人感觸又不同。
毓庭老師在講座中也提到一段有關大提琴家馬友友大師說過的話,所謂成功的演奏,不見得是完美無誤的技巧表演,在演奏的過程演奏家對樂曲的情感詮釋與聽眾的內心產生了連結,才是他覺得最美好的表演。
很想告訴毓庭老師的是,在您的每一場講座裡,你的用心和努力,傳遞與分享給我們的古典音樂之美的那一份心意,我們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接收到這份禮物和美妙的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