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堂主
起先我是個門外漢,一位對京劇和崑曲都傻傻分不清楚的人,沒有師父領進門,無緣一窺堂奧之美。
為了這一場「牡丹還魂」,一整個星期,行走間,開車時,獨處時,陽光下,星夜裡,我與崑曲為伴。我幾乎看完聽完YouTube裡的所有王安祈和崑曲的戲曲影片,做完筆記,整理分類,枝繁葉茂自在我心。
從不懂到略懂,收穫最多的人是自己。
*這場演講是個大題目,光是五個子題:王安祈、京崑戲曲、白先勇、牡丹亭、崑曲復興等,可以分出五場演講來細說。
老師綜合三場演講精華,備材之豐富,脈絡之開展,旁白的活潑,故事之趣味,劇本之迷人,學理之邏輯,劇場之實務,劇史之演變,演員之甘苦,用詞之典雅,無怪乎王安祈老師是國寶級的講師之一。
儘管老師有許多的身份和勳章,她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她曾說:「我唯一的身份就是戲迷」,一位專心用情且癡情入戲的戲迷!
老師經年累月對戲曲的愛,來自深厚底蘊的古典文學基礎,投入編劇創作,才能參與崑曲四百年來,由全盛又凋零,復興又再生的動能。
*安祈老師第一次上Zoom線上演講,吸引全球447人老中青三代,不管是入門生、進階生、或是資深戲迷,各得其所,樂在其中。
安祈老師對蔚藍人文堂印象深刻,演講前才知道這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聽眾來自全球各城市。打從演講前的邀約,企劃、海報、文宣、測試、到會前提早十五分鐘欣賞入場影片,讓觀眾進入聽演講的情境與心境,已經熟練182次了,還能保持場場創新與創意。
這一場入場小叮嚀影片以「崑劇牡丹亭」為主,不論色調、襯圖、配樂、選曲,無一不用心。演講中,聽眾素質佳,留言水準高,雲端裡即使沒有眼神交接,也能心靈相應。
當聽眾在聊天室打出居住地的國籍和城市,讓老師出乎意料之外,來自世界各地臥虎藏龍的聽眾,分享回饋文與詩作等話題與討論,都是安祈老師未曾有過的線上演講初體驗。
*一場演講捲起千堆雪的效應,聊天室有人留言:「我曾經在洛杉磯向華文漪老師學崑曲。」
Michelle Lee :「我年輕時曾經是安祈老師的學生,現在對崑曲還是十分入迷,十分享受。」
有堂友當年在台大話劇社,曾經和孫維新對過戲,讚譽他是戲精。
薇玲在演講時充當課堂小助教,即時補充筆記。
*有位在加州聖荷西的黃醫生,興趣之一是崑曲唱片收藏者,他收藏大量梅蘭芳的唱片。
他分享十幾年前因緣巧合,從收藏家手上買下的78轉的崑曲黑膠唱片;仔細一看,正是崑劇名家傳字輩藝人顧傳玠「西樓記玩箋」、「玉簪記問病」、「玉簪記琴挑」、朱傳茗「獨占花魁受吐」、「邯鄲夢掃花」,還有高亭唱片當年灌製的牡丹亭崑曲唱片,這正是日本崑曲學者清木正兒教授的收藏唱片之一。
我的腦洞大開,如果沒有這一場崑曲演講,我可能還是不得其門而入,不解這其中的珍貴與可貴。
*崑曲的戲中戲,牡丹亭的夢中夢,白先勇的緣中緣,王安祈的迷中迷,戲曲的美中美,雲端的話中話,正是安祈老師的結語:「情向前生種,人逢今世緣。」
#蔚藍人文堂全球雲端公益演講第182場
文/曾瓊玲
感恩王安祈老師將畢生所愛,與堂友們分享她68年又10個月的戲曲人生,京崑一脈、元配外遇,手心手背都是最愛。
真是很棒的一場講座,前半場,老師話語生動、清柔婉折,將崑曲這麼古雅的文學藝術,光用說的,就吸引全場堂友,聽的如癡如醉。安祁老師娓娓將崑曲的前世今生、興盛、落寞、起死回生,幽默道來, 讓我明白原來崑曲(劇)就如同東方版的文化沙龍、音樂劇。也明白,崑曲因「十五貫」之傳奇,再度大嗚大放。
後半場,談京劇方生、崑曲不死,敬佩白先勇老師前緣今繫,在50歲之際,圓了8歲兒時之夢,因他對崑曲的深情誠摯,重新喚醒崑曲的美麗,藉由2004年的靑春版牡円亭, 崑曲締造了戲壇的文藝復興,影響力深遠,甚至吸引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前來習藝。
從網路資料得知,第一位將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相提並論的人,是日本學者青木正兒,他在《中國近世戲曲史》(1930入)說到:「東西曲壇偉人,同出其時,亦一奇也。」真是巧合?《牡丹亭》問世前幾年,萬里之遠的英格蘭,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書寫了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兩人,竟恰巧生活在同一時期,但相隔萬里,無緣相識,但巧妙的靈犀相通。
慶幸又感恩,今日聽到安祈老師的「戀戀崑曲.前世今生」,謝謝蔚藍人文堂,聚集400多位堂友在暮春之際,雲端共繫牡丹緣,誠如老師引「占花魁」所語:情向前生種 ,人逢今世緣。
文:蟻薇玲/ 北藝大舞蹈系助理教授
週日上午向來是留給上線聽蔚藍人文堂講堂的時間,除了自己講,絕對不能錯過各方專家的精彩分享,除非有特別事務。
上週日(4/23)是獲獎無數,為傳統戲曲貢獻良多的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教授。會寫文章,編劇吸睛是安祈老師的強項,而她講述起京劇崑曲的演進,到白先勇老師復興崑曲的故事,其口說如歌,角色切換自如的說書方式,分分秒秒毫無冷場,生動且令人動容。
一邊聽著老師的演講分享,腦海裡浮現了自己大學時代接觸崑曲的回憶。從小愛文學,母親送給小學三年的我的第一本書是宋詞,自然接觸古典文學略早一些。後來考進政大中文系,唯二參加的學校社團,一個便是崑曲社。想當然爾,總會有個社團成果發表,跟著厲害的學長姐和同學去後山練吊嗓、聽鑼鼓點、學身段(有國中時期的民族舞蹈校隊經驗,還算能跟),就這樣上了台,崑曲必演的折子戲:《遊園》《驚夢》。
記得其實非常緊張,梳妝時衣箱老師說:「妳這麼嬌小,這杜麗娘衣服可得想想怎麼辦?」;先上妝再吊眉,差點沒疼暈過去,然後貼片子(髮型底加修飾臉型變成瓜子臉);再梳大頭(裝髮髻)、包水紗勒頭;然後貼頭面(是啥角色該有鑽飾珠花流蘇貼好貼滿一整頭),整體打點好一站起來,差點踉蹌摔跟斗!沒料想到頭重腳輕的落差大到瞬間無法平衡。換好服裝,花了最多時間適應那顆沈甸甸的"頭“,一直撐扶著它,也真像個病懨懨的小姐了。總算習慣之後開始暖身暖嗓,勒頭之後要開嗓又是一番摸索,然後就上台了。
上台之後呢?不怎麼記得細節了,反正演完就鞠躬下台結束。因為梳化過程讓我有很多“新發現”,反而比起台上的演出更令我難以忘記。翻出僅有的數張照片,依稀能看見當時大一生的青澀模樣。
被列為無形文化遺產的崑曲(崑劇),當屬漢族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表演藝術之完備當數一二,崑曲之美,不只是文本美,音樂美、腔調曲韻美、身段美、說故事的方式更美。自己有幸親身體驗學習,於此筆誌紀念。謝謝蔚藍人文堂、堂主 楊敬邀請王安祈老師珍貴的分享,極為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