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笛演奏家 邱佩珊 博士
臺中人,美國印第安那大學長笛博士,
現任東海大學專任助理教授。
2013- 2016 為美國萊辛頓愛樂長笛首席曾獲得多次樂評欽點讚賞,更與樂團演 出協奏曲並接受 Lexington Herald- Leader 專訪。2012 獲得 Alexander&Buono International Flute Competition 第一名,於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獨奏演出得獎者音樂會。
樂團經驗豐富,包含新加坡交響樂團、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世界華人 樂團,更受邀擔任廣州交響樂團與深圳交響樂團客席長笛首席。
*旅美中提琴家吳芝瑩 博士
現任美國亞肯薩交響樂團中提琴手及其附屬音樂學院 (Sturgis Music Academy) 院長。
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完成學士學位後, 以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攻讀中提琴演奏碩士及博士學位,師事 美國克里夫蘭弦樂四重奏中提琴手 Atar Arad 。赴美求學期間與國際知名小 提琴家約夏貝爾的啟蒙老師 Mimi Zweig 學習弦樂教學法,並曾任教於 Mimi Zweig 所創立的印第安納大學弦樂先修班 (Indiana University String Academy)。
樂團參與經驗包括 Evansvill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的中提琴演奏員,美國職業樂 團 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及新加坡交響樂團的協演及特約團員。
*旅美豎琴家黃貞瑜 博士
現任於密西根州大學豎琴教授,安娜堡交響樂團及傑克森交響樂團的豎琴首席,並且是福爾摩沙三重奏及Accorda 三重奏的豎琴手。
出生於臺南,曾師事於林碧雅,洪綺鎂,解瑄,赴美在伊利諾大學與Ann Yeung 學習,獲得全額獎學金及擔任助教,取得碩士,演奏家文憑,及博士學位。
在美學習期間獲許獎項包括2007 年美國絃樂協會獨奏大賽伊利諾州冠軍,2008年伊利諾大學協奏曲比賽絃樂組冠軍,在2010年連獲的Kate Neal Kinley 獎學金和Krannert Center 新秀獎,均是首位得獎的豎琴家。貞瑜熱愛教學,在密西根州創辦 Capitol Harp Ensemble 的豎琴樂團,從2014-2018 在Blue Lake 暑期藝術營擔任豎琴老師,並在密西根州大學舉辦每年一次的豎琴節,並且曾受邀於台北豎琴中心,美國西北大學,芝加哥羅斯福大學,及亞利桑那大學等學院給予大師班指導,也曾受邀擔任各種比賽的評委,包括美國國家豎琴協會大賽,國際camac 豎琴比賽等。
文/曾瓊玲
有別於以往認知的弦樂三重奏,在夏雨微涼季節,聆聽三位美麗又知性的福爾摩沙三重奏老師們,將各自拿手絶活:長笛、中提琴及豎琴,分享動人的樂章及三種樂器的入門知識。感謝樂賞基金會的香蘭老師,特別選在好山好水的池上龍仔尾,在戶外浪漫的花樹下,以蟲鳴和聲,擔任今日音樂講座引言人。三位音樂家,如同音樂殿堂的三面窗:長笛悠掦、中提琴溫暖、豎琴清亮,三位老師、三種樂器,各自精彩、互相映襯,讓聽眾增長見聞、耳目一新,在雲端耹賞了清涼悅耳的音樂講座,太享受!
講座開端,由佩珊老師提到福爾摩沙三重奏的源起,多深的緣份與絕佳的默契,讓三位音樂家,初次和奏德布西為長笛.中提琴及豎琴寫奏鳴曲(牧歌.間奏曲和終曲),高難度的三個樂章,三位優秀音樂家初演就一拍即合,共創天籟。第一樂章輕快優美,第三樂章難度深,但力度的轉換,跳音、斷奏、圓滑線,樂音緊湊充滿動感與生命力。三個樂章,將三種樂器透過和聲音域的安排,充滿豐富色彩及聽覺效果。
接著由芝瑩老師進行中提琴的介紹,老師提到中提琴主要負責樂曲的中音域,扮演和聲的角色,讓樂曲更有層次美感。老師特別介紹了日本現代音樂作曲家-武滿徹,他創作初期受德布西影響極深,但在世界音樂潮流(John Gage)的影響之後,反思日本的傳統藝術思想與美學,重新追求傳統音樂元素,展現獨特的個人音樂風格,融入禪學的美感,運用無聲的休止符,以「境」入「音」,展現東方音樂的空間意境。在講座中,三位老師用不同的樂器,以大師武滿的手寫譜的特殊記號,示範了三種樂器的不同的彈奏方法,聽見樂器的金屬聲、虛無飄渺的簫聲及豎琴的類琶聲,提昇了樂曲的層次,原來在同一旋律,單一樂器,可有著複雜技巧手法,在禪風樂曲中,充滿了畫面與動作,於是我知道,那是風,充了詩情與畫意。
若你喜歡今日的室內樂講座,佩珊老師與貞瑜老師也分享了2023福爾摩沙三重奏《荏苒》音樂會,即將於6月17日在台中歌劇院小劇場演出,包含兩首亞洲首演作品:臺灣當代作曲家謝宗仁《荏苒》、華人作曲家周天《Hidden Grace》。曲目還有:武滿徹:《於是,我知道那是風》,德布西:給長笛、中提琴與豎琴的奏鳴曲,以及今日課堂下半場,豎琴貞瑜老師詳細介紹的周天:《柯林斯讀中國詩集…》作品,千萬不要錯過。
*文:童仁媺
週末團練完趕快回家參加這場福爾摩沙三重奏的講座. 一場美麗的聚會!
去年11月回台度假因香蘭介紹去國家音樂廳聆聽佩珊老師的長笛音樂會,週末怎可錯過香蘭在蔚藍人文堂主持的這埸講座!
演講中我和其叡問題很多,感謝三位老師一一回答,增長不少知識! 尤其是竪琴,以前對竪琴只敢遠觀不敢褻玩焉,以為竪琴家就是美如天仙不食人間煙火的音樂家,沒有想到黃貞瑜老師說,即使在冰天雪地的Michigan 她五秒鐘就可以把竪琴搬上minivan! 厲害!
還說,「比搬我兒子上車還快」這句話真是經典!🤣
感謝三位老師!喜歡你們六月份音樂會的名字-
「荏苒音樂會」歲月荏苒,腦海中浮現三位少女,一同玩音樂走過時光的模樣!❤️
堂友黃其叡的分享:
一場非常特別的演講, 事先非常好奇如何呈現的期待. 由邱佩珊老師開頭, 介紹了她們即將演奏的曲目, 由 Claude Debussy 為三種樂器寫下的奏鳴曲; 第一樂章牧歌, 由長笛和豎琴帶出音符, 原本以為主旋律在長笛, 其實不然, 只見中提琴和豎琴也相互穿梭, 佩珊老師忽快忽慢的吹奏, 由低到高到低, 中提琴的接續著長笛, 加上豎琴, 好似踏入秘境般的神奇; 終曲則著重於三種樂器合奏的表現, 節奏急促; 間奏曲感覺上豁然開朗的抒坦, 最喜歡的是, 她們絕佳的默契, 配合得天衣無縫, 令人讚嘆!
吳芝瑩老師接著介紹中提琴在樂團中的角色, 有別於小提琴的清脆高亢, 大提琴的低沈嗓音, 中提琴的音介於中間, 缺它不可. 她特別選日本現代作曲家武滿徹的作品, 受到德布西音樂的影響, 他的作品中使用樂器相當豐富多彩, 一聽就覺得他的作品可以放入電影配樂中. 之後他加入禪學的元素, 使得作品轉變得更有韻味和意境. 一首 November Steps, 寫給琵琶和尺八的協奏曲, 中間的吹奏和三味線的彈奏, 馬上就有日本忍者時代劇的感覺.
黃貞瑜老師把豎琴從上到下仔細地介紹了一番, 才認識原來豎琴也有踏板來升降音, 一般是用指腹來彈, 某些特別的時候必須用指甲去勾琴去呈現不同的音色. 真的處處都是學問.
看到這首武滿徹所寫的 And then I Know T’was wind, Trio 的樂譜, 幾乎每個音都有表情符號, 不但自己音準, 表達, 還要注意和其他兩個人一起奏出來, 相當不容易!
讓我想到去年在國家音樂廳聆聽佩珊老師的表演. 一首描寫紐約大都會的曲子, 令我印象深刻! 用長笛來表現出大都會的形形色色, 這和一般聽到長笛吹奏的聲音是很不同的! 隱約還覺得聽到了槍聲.
很好奇她們花多少時間去練習合奏, 才能有這樣優質的表演? 很期待在 LA 可以看到她們現場的演出! 謝謝妳們!!